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2021-06-08 15:57董友
黑河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发展思维朗读训练审美教育

董友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和背诵,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朗读中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同时也能充分提高和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发展思维,进一步开阔眼界和视野。

[关键词]发展语言;审美教育;朗读训练;发展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字。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进一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注重练习学生写的能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训练,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所以,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教师可以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朗读必须正确读清语音,规范标准读音

正确读清普通话的标准语音是朗读的基本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每个词、每句话都要读得准确,要做到不出现丢音、漏字、添字、中断等问题,同时,要读准多音多义和形近字的字音。例如,在 “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 (《狼和小羊》),中“喝”是“饮”的意思,读hē;在 “全场观众都为它喝彩”(《精彩的马戏》)中,“喝”是“大声喊叫”的意思,读hè。另外,要求学生读准音变字的音调,教师要反复对学生进行正音指导和训练,力求使学生读得准确。例如,轻声字“看得清”“漂亮”等;又如“一、不”的变调。“一( yī)不(bù)小心”“不 ( bú )认识”“一(yì )点儿”等。

語言的学习主要靠的不是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在《草原》一文中,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反复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中深刻地体会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也可以体会到“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学生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等句式。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中,学生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让学生从桂林的奇、秀、险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朗读必须纠正唱读,注意停顿

朗读的停顿是在朗读有声语言时,在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层次之间的间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句读,防止和纠正学生朗读的问题,同时要注意句子、段落之间的停顿,使学生在实际朗读中初步建立起句子、段落的概念。

按照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遇到问号、句号、感叹号或省略号时要停顿 1或2拍。而对于较长句子的停顿,则要有针对性地对字数较多、较长的句子进行指导,加强学生朗读语句的清晰度。例如,只见/如烟如雾的天空/添上了一弯/色彩绚丽的长虹(《黄果树瀑布》)。

教学实践证明,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感力都有很大的裨益。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基础阶段,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刚踏入校门不久,他们的模仿能力较强,看见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听到什么就跟着读什么。这时教师要把握“先入为主”的思想,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为提高朗读能力乃至语文素质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朗读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朗读是一种运用规范的普通话,对各种题材的书面作品进行再创作,使之变成有声语言的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现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目的,是教师要研究的方向。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不同的字词多次的“见面”,可以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2.朗读在一定程度上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深入阅读理解原作是朗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例如,在《静夜思》的朗读指导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看图,在图文对照的学习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要去想象作者李白是在什么环境、情绪下吟作此诗,当学生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在远离家乡、秋夜望月的思乡情感中所创作时,教师再引导他们用“思念的情感”进行朗读。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用歌唱歌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抒发情感。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地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3.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教师要准确把握朗读的整体基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示范朗读,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产生跟教师读的一样好的愿望。例如,在教学《一条毯子》一课,根据文章内容,教师表达了刘少奇关心战士的真挚与亲切,整体运用了真挚亲切、轻柔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篇文章。针对文章内容的变化起伏,教师可以适当地变换语调,生动地表现出原文的实际内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这时可以提出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要求,做到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试读、小组分角色读、个人分角色读,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黄山》《黄果树瀑布》《日月潭》《小溪》《露水》等,这些文章都运用了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又如,《黄果树瀑布》中“啊!瀑布,它从高高的峭壁上倾斜下来,势如排山倒海,跌落在深潭之中,水珠四溅,浪花翻滚,云雾弥漫,真是壮观!”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感受到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他们对于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的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4.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子路背米》一文时,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文中年少体弱的子路草鞋被磨破,脚底也扎出了血,背上的米袋就像一座小山似的沉重,同时体会到子路强忍着饥饿和痛苦终于把米背回家,救活了自己的父母的那份孝心。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就可以感受到子路的意志是何等的堅强。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也不大相同。但从朗读练习的手段上来讲,在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练习。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路英.朗诵语言技巧与实践[M].长沙:河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邹俊.朗读艺术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发展思维朗读训练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