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雷,李军艳,杨家辉
(湖南工商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增进人民福祉、协调区域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国发〔2018〕18号)中明确提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包含了以效率提升为动力的发展本身的问题,还包含了以公平的价值取向推进地区平衡发展的问题。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备较强支撑能力、覆盖范围和收入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分割,对养老保险的财务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的约束条件,这一典型化事实突出表现为养老保险基金在不同地区间呈现余缺分化的格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能否实现自我平衡是保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未来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参考因素,不仅涉及总体基金收支数量平衡,更重要的是不同地域单元结构匹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基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实践的现实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的回应性探索过程,这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好事实梳理,明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和发展趋势,厘清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和改进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战略层面上关注养老保险的空间协同性,折射出大国治理中的制度改革方向和财政功能调整。在新时代复杂性动态化的经济空间格局下,系统探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对科学合理地指导养老保险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维系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个“供给主导型”的制度模式,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部分积累制的结构性转轨过程中采取了一些不当措施,制度实施初期就由于财务负担与财务实力不对称而面临着基金收支不平衡的风险(耿晋娟,2014)[1]。部分文献借助不同的精算预测模型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状况进行量化研究,徐晓华(2012)[2]采用养老金缺口精算模型发现,与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相一致,预计我国养老金社会统筹部分的缺口将不断扩大。赵斌和原浩爽(2013)[3],田月红和赵湘莲(2016)[4]分别利用基础养老金长期收支模型,对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进行前瞻性预测和动态评估。杨再贵和石晨曦(2016)[5]通过养老金测算的平行四边形框架,对统筹账户养老保险基金的未来财政负担进行数值模拟。王增文(2017)[6]基于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基金视角,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和保险精算模型考察了个人账户未来基金运行和收支平衡状况。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转轨成本模糊化处理、个人账户有名无实问题悬而未决,养老保险制度还是纯粹的现收现付制度(董克用等,2020)[7]。在现收现付制度下存在的隐性债务也需要进一步测算(卞听韵,2014)[8]。王晓军和米海杰(2013)[9]基于不同的统计口径和评估方法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对比性分析,虽然得出差异化的结果,但基金收支缺口均趋向不断扩大的态势。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冲击下,未来养老金将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存量支付缺口和隐性偿付危机,制度运行拐点亦将更加明显(朱青和刘洋,2019;王云多,2020)[10-11]。为弥合养老金供需失衡,切断外部因素对制度现实责任的影响,学者们以优化制度参数和拓宽筹资渠道为切入点探寻开源节流的解决思路(余丽生和余逸颖,2019)[12]。彭浩然和陈斌开(2012)[13]认为如果降低养老保险费率促进财政补贴超过长期基金收支缺口,则适当下调社会统筹部分的缴费率可实现帕累托改进。曾益等(2015)[14]认为二孩政策为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奠定了人口基础,但政策实施空间受政府执行力和个人生育意愿的限制,需要拓展其他路径才能达到最佳的政策效果(唐运舒和吴爽爽,2016)[15]。刘学良(2014)[16]、刘万(2020)[17]均认为延迟退休可以从增收节支两方面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脱节困境,不过要在延迟退休与缓解就业压力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点才可能具备持续的可操作空间(于文广等,2018)[18]。而王翠琴等(2017)[19]指出延迟退休只能从“治标”层面延缓基金收支失衡来临的时间窗口,生育政策调整才是维持养老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嵌于经济体制改革之中,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养老金平稳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较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威胁,地区失衡的结构性不公平问题已成为养老保险基金非均衡发展的表征(程杰和高文书,2015)[20]。在各地不同的人文积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等历史和现实遗留轨迹背后,蕴含了养老保险运行市场环境的差异性(孙永勇和石蕾,2012)[21],造成部分省份养老金入不敷出与部分省份养老金收支盈余并存的现象(金博轶和闫庆悦,2015)[22]。郑秉文和孙永勇(2012)[23]指出,虽然当前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不断增长,但在剔除财政补贴后,保险基金财务运行状态具有差异化特征,部分地区只能靠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养老金收不抵支问题。张勇(2019)[24]指出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在部分省份出现高度集中并且逐渐强化的分布格局,呈现出长期固化的趋势。不同区域间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问题畸重畸轻(李春根等,2018)[25],即使在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间养老金现状亦贫富不均(邓悦和汪佳龙,2018)[26]。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养老保险基金结余也不平衡(杨立雄和何洪静,2007)[27]。从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来看,刘伟兵和杨扬(2019)[28]指出,虽然各个省份累计结余状况基本处于良好状态,但存在部分省份当期结余充裕而部分省份当期结余亏损并存的局面。肖严华(2019)[29]指出,甚至有些省份的累计结余都出现了赤字现象。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最高的几个省份而言,其累计结余还将持续升高,意味着当前养老金累计结余的集中程度非常高(彭浩然和王琳琳,2019)[30]。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性和协调性不足以及实践中各种情况交织使其处于复杂的因果关系中,难以依靠自身平衡机制化解财务危机,预计未来养老金累计结余将消耗殆尽,财务运行的不可持续性风险将成为常态(杨宜勇和关博,2017)[31]。
事实上,养老保险基金在不同空间尺度收支余缺分化只是表象问题,更深层次的矛盾潜藏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和系统内部(林毓铭,2013)[3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行业统筹”转变为“地方统筹”后,在不同立场的政治语境催化下,演变为具有差异性的属地化地区制度安排,形成地方分治、条块分割管理的碎片化格局(杨一帆和周伟岷,2018)[33]。地方政府在属地管理思维定势下受路径依赖和支出偏好的逆向干扰,压缩对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加之结余基金在省际间互济性不强,这是构成养老保险基金地域性分布不均的症结所在(林宝,2016)[34]。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地区分割统筹给社会保障制度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带来潜在的隐患,严重损害制度公平和市场竞争公平,有悖于养老保险政策的设计初衷(郑功成,2015;鲁全,2018)[35-36]。邓大松等(2019)[37]主张在顶层设计上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建立相容的央地关系,寻求兼顾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利益平衡点,为地方政府追求养老保险基金公平可持续发展预留可供竞争的激励空间。石晨曦和曾益(2019)[38]指出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具备全国统筹的可行性条件,需要分步稳进,借助作为过渡性策略的中央调剂制度进行横向统筹调剂。
通过文献梳理可见,学者们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对养老保险基金现状、未来基金收支缺口及财务可持续性进行测算,相关研究的处理过于简化并且测算方法、口径和时间也不尽相同,并未借助科学的测度方法从动态视角对区域绝对和相对差异进行概括和探索性空间分析。同时,社会经济系统并非是完全同质的封闭系统,而是时刻发生变化的复杂演化系统,缺乏动态性思维的割裂式研究,也将难以廓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变化轨迹。鉴于此,本文尝试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问题置于时空的框架范畴中,从动态发展和空间关联的整体视角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准确识别和持续追踪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发展态势,从而揭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地理分布和演化轨迹,以期为决策者制定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接下来将参数估计与非参数估计方法相结合,分别运用Dagum基尼系数、趋同模型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进行研究。
1.Dagum基尼系数。本文选择Dagum(1997)[39]构建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的方法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地区差异及其动态演变规律进行测度。Dagum基尼系数是在传统的泰尔(Theil)指数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子群分布状况进行分解的基尼系数测算方法。该方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克服样本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还能够进一步精确测度地区差距的构成和缘由,因而在测度区域差异性方面具备优良的可加可分解性特征。Dagum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
其中,μ为所属区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平均值,yji、yhr为j、h所属区域包含的各单位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水平,n为考察单位的总个数,k为划分的区域个数,nj、nh为j、h所属区域包含的单位个数。G代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总体基尼系数,它是由区域内差距的贡献Gw、区域间差距的贡献Gnb、区域内差距和区域间差距交叉影响的交互项即超变密度的贡献Gt三部分构成。
(2)
(3)
(4)
(5)
(6)
(7)
(8)
(9)
2.趋同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传统的计量模型将研究对象看作均质独立的,没有考虑空间因素的相互作用。新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主张不同地区之间不仅存在着空间相关性,而且由这种相关性而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扩散效应对研究对象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基于我国的大国特征和区域发展不平等的国情,更应充分考虑空间相关性的作用。因而在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演变有其自身的历史特征,而传统的估计方法在未对地区间可能存在的空间关联效应加以考量的情况下,若将地区间的相互关系引入模型,可以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地区间的依赖结构。空间计量模型可以为有效处理不同空间单元存在的互动效应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模型设定依据空间依赖性体现方式的不同而分为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SLM模型描述了地区间通过效仿和辐射等机制产生空间联际效应,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由自身和相邻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联合决定。SEM模型描述了在数据测量或模型考虑等方面的误差项之间存在的空间关联效应。接下来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在对基准回归模型y=βX+ε增设空间权重矩阵W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
(1)空间滞后模型。在空间自回归模型中,引入内生的空间滞后变量W[(1/T)ln(z)],以便反映观测值的空间相关性,即:
(1/T)ln(z)=αS+βln(y0)+ρW[(1/T)ln(z)]+μ,μ~N(0,σ2I)
(10)
其中,z为n×1阶无条件β滞后模型(10)式中的被解释变量向量,具体到本研究中为地区i在0—T时段内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变化率,(1/T)ln(z)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变化率的平均值,y0为n×1阶初始0时期i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向量,μ为n×1阶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S为空间单位向量,α和β为待估计的参数,ρ反映的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变化率的空间依赖性即空间自回归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对于i地区的变化率向量(1/T)ln(z),空间滞后向量包括了空间权值化处理后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平均变化率。
(2)空间误差模型。一个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增长率不仅与其初始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水平相关,还与邻近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增长率的随机误差项的冲击有关。若空间依赖性是由模型所忽略的变量引起时,空间误差模型通过不同地区的空间协方差来反映误差过程更为有效,当误差符合第一阶过程时,模型记作:
(1/T)ln(z)=αS+βln(y0)+ε,ε=λWε+μ,μ~N(0,σ2I)
(11)
其中,μ、ε为误差向量,ε为空间自相关误差,μ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λ反映的是空间单元层面的异质性造成的误差相关性系数,衡量了邻近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3)新古典增长β趋同模型。空间相关性反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在邻近地区之间的协变关系,接下来在Robert等(1992)[40]的基础上,将空间因素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收敛性分析检验中,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进行趋同分析,采用的一般模型记作:
(12)
若式(12)中的估计系数β为负值且在统计上显著,意味着该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态在0—T时段内与初始时期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态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存在β趋同,反之,则认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存在规律可循。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入与支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基金的自我平衡能力,考虑到当期基金收入与基金支出的差额的年度变化较大(表1),这将难以体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变化规律。为了更加准确考察各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演变态势,本文主要以各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入额与支出额之比(%)来进行分析。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考察的时间跨度为2001—2019年,之所以将起始年份设定为2001年,是因为《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在2001年才开始详细公布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截面单元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表1列出了样本观测期内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基本情况。从宏观总量上来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基金收入和基金支出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相抵后的年度结余规模在2012年之前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2012年后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收入额与支出额之比(%)在整个样本考察期大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基金收入始终大于基金支出。因而,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存在年度支付缺口。但区域层面的情况是否会存在偏差,不同地区是否存在规模不一的基金收支缺口或基金收支结余,加总数据无法揭示不同区域、省份之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分布的特征差异,并且基于目前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处于较低水平,并不能保证各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均能完全实现自我平衡。为了进一步考察区际之间和区域内部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①。地理信息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家、省(市)级的矢量行政界线②。
表1 2001—2019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为更直观地展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依托ArcGIS软件绘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比例的空间分布图(图1),运用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空间统计方法,借助重心模型考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时空演变,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重心指的是在特定经济区域中,各个方向相关经济变量共同驱动下保持均衡的一点,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重心位置及空间移动轨迹可以探明经济变量在区域空间中的发展方向和平衡问题,这在本质上属于区域收敛的研究范畴。从全国整体层面来看,在样本考察期2001—2019年间,其经纬度位居东经112.35度~112.97度,北纬33.02度~33.70度,大致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境内,意味着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重心较为稳定。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时序演变特征来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在过去19年的时间里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虽然期间历经了一个较大的波动性回落过程,但总体趋势是小幅上升的。受国家梯度开发战略的影响,再加上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在各地区、各时段之间表现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相对稳定并始终处于高值区,这与东部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契合。中、西部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变化趋势呈上升与下降交替的起伏变化特征,但都有较快的提升速度,整体上还是呈现上升的态势。东北部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他地区拉开档位差距,可能与东北三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劳动力流出大省有关。整体而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区域分化和层级格局特征明显,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再向东北部递减的阶梯状分布态势。不仅各区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区域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变动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意味着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在不同地理单元的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图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空间差异特征与格局
为剖析区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差异大小以及差异的变动特征,在此根据Dagum(1997)[39]提出的基尼系数和按子群分解的方法,测度2001—2019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总体基尼系数,并进一步按照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进行分解,测算四大区域的地区内基尼系数和地区间基尼系数。
从表2来看,在样本研究时段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总体基尼系数的均值为0.070,标准差为0.013,其变化趋势并非平稳的过程,而是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基尼系数从2001年的最低点0.049小幅上升至2009年的0.056,在2010年出现“跃升”后保持相对平稳的走势,数值维持在0.076~0.090。整体来看,基尼系数在波动起伏中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空间非均衡程度逐渐加剧,可能与养老保险地区分割、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流动性不足等因素有关。就地区内差距而言,在数值大小方面,基尼系数的平均值排序依次为:东部(0.085)>西部(0.055)>中部(0.043)>东北部(0.034),只有东部地区基尼系数的均值高于总体基尼系数的均值,这意味着东部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异特征,可能的原因是,作为人口净流入地的东部地区,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立起步较早,与养老保险体系相关联的规章制度也更为完善。在演变过程方面,四大地区内部基尼系数呈差异化的演变态势,但与考察初期相比,地区内差距均有所扩大。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基尼系数与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趋势极为相似,时序变化过程基本一致。相比较而言,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基尼系数高低交错,变化路径更具有大起大落的特征,呈现波峰波谷交替变化态势。对于在经济地理中发挥“承东启西”重要作用的中部地区而言,其基尼系数呈连续“上升-下降”循环式交替变化趋势,但数值波动较为平稳,维持在0.033~0.052,近两年上升趋势明显。就地区间差距而言,各区域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存在较大差异,“东-东北”部地区间差距最大,其均值为0.096,东部地区作为高水平经济区,具备完善的市场制度、年轻化的人口结构、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等优势,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就较多。而东北部地区属于老工业基地,退休职工规模相对较大、历史负担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就较大,这也与前文典型事实分析相一致。“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小,其均值为0.054,中、西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而经济发展水平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的优劣。其余四个地区间差距处于中间水平,均值相差不大,在0.070上下波动。图2直观地刻画了地区间差异的演变过程,整体来看地区间基尼系数变化规律、方向较为统一,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而言,“东北-东”部、“东北-中”部和“东北-西”部地区间基尼系数的演变轨迹具有高度一致性,虽然上升和下降对应的时点以及波动幅度有所不同,但变化路径趋同,即先呈微幅上升的趋势,而后以较大幅度呈阶梯状上升走势。“东-西”部和“中-西”部地区间基尼系数也具有共同变化特征,即在小幅波动中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东-中”部地区间基尼系数呈稳步上扬的单一趋势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地区内、地区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差距在不同年份起伏波动,有增有减,但与考察初期相比都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现实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不亚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就地区差距来源及其贡献率而言,从表2可以看出,在均值比较方面,地区内、地区间和超变密度贡献率的均值排序依次为超变密度(41.59%)>地区间差距(30.15%)>地区内差距(28.27%),超变密度贡献率占有绝对优势。在演变过程方面,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在整个样本考察期内十分平稳,而地区间差距与超变密度贡献率演变趋势正好相反,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失衡的内在原因有所变化,以2014年为分界点,之前的年份超变密度贡献率远远超过地区间差距贡献率,但随后年间位序颠倒,地区间差距贡献率逐渐超过了超变密度贡献率成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动因,因而现阶段缩小地区间差距是破解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总体来看,以上结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同时兼顾整体协同性和空间异质性。
表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
续表
图2 2001—2019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地区间差距比较
表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空间关联性检验
表4报告了基于二元邻接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SLM和SEM回归结果,对比SLM模型和SEM模型的拟合优度R2,发现二者的解释效果差别不大,相应系数的数值相差无几、显著性也非常一致,说明空间计量模型选择的不同不会引起结果的显著差异。首先以二元邻接矩阵为例进行详细分析,从空间相关性来看,除西部地区外,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层面的空间滞后系数ρ值均在1%或5%的置信水平上为正,表明借助空间传导机制,相邻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较快增长将会刺激本地区实现更高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增长率,即具有正的溢出效应,空间外溢是促进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集聚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空间误差系数λ值同样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下为正,意味着一个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与邻近地区随机误差项的冲击有关,即具有显著的扩散效应,说明各地区对共同外生冲击表现出互补性的关系。从收敛性来看,无论是传统OLS回归还是空间计量模型,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β值均小于0,且在不同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在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均呈现出收敛性的特征。东北地区收敛系数β值虽小于0,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具有收敛特性。而空间计量模型修正下的中部地区的收敛系数β值小于0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考虑空间效应后,中部地区相较于其他区域而言,存在更为显著的收敛趋势。采用地理距离矩阵对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再检验,结果与二元邻接矩阵保持一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在空间上的外溢效应和扩散效应在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说明所得结论是较为稳健的。结合表3、表4的空间相关性和收敛性分析,总体而言,在样本分析期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这一指标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绝对趋同的可能,而且在东、西部地区内部还存在一定的“俱乐部”收敛迹象。考虑了空间关联性后,中部地区更具有稳健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即区域内初始值低的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出现落后地区对先进地区的“追赶效应”,随着时间的演变,区域内各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最终将收敛于同一稳态水平。
表4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时空分布变化的收敛性比较
本文基于200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时空差异及动态演进过程进行探索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分析表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根据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的基尼系数在区域内、区域间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并且区域间差异是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占比不均衡的第一来源。由空间相关性和收敛性分析可知,东北部、中部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考虑了空间效应后,中部地区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变化轨迹不仅具有“时空异质性”,还具有“空间关联性”,为探寻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在规范化的分权框架下,逐渐改变以往惯性的政策取向和行为偏好,继续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两个积极性。秉承着利益平衡理念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协同共治,避免陷入全局性的逐底竞争,形成共同而有区别的央地责任。逐步以规则型制度安排代替关系型制度安排,通过盘活存量资金、优化财政补贴政策设计,整合碎片化筹资模式和分散式养老金管理方式。在量上明确规模、在质上调整比例,建立养老基金动态收支平衡的长效机制。根据现实条件,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在充分发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盈补缺、互助共济作用的同时,确保基金结余地区未来养老金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从扩大基金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追求公平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第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均衡的实现,不仅是区域协调的问题,更是民生制度的公平性问题,区域间差距是基金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动因,深度挖掘差异背后的驱动要素,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主要决策变量。因此要着眼于优化经济空间布局,以调节地区间经济关系为目标导向,从宏观参量优化层面提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区域均衡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绝对均衡,非均衡是经济的常态和现实,应在尊重个体效应的事实上,对不同地区准确定位,避免盲目同质性,探索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发展政策。特别瞄准“低水平陷阱”地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政策执行力和执行效果,促进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在合理分异的基础上实现相对均衡的发展,达到高度相互兼容的状态。
第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稳定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充分重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空间关联性和收敛特征,积极引导高梯度地区发挥对低梯度地区的溢出效应与扩散效应,突破区域现实的行政壁垒,提升区域间的互补性和协调性,形成逐级传导、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在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下,整合养老保险基金信息数据,建立互通有无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评估、预警、维护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嵌入内在自我调适和平衡机制,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制度内消化。对于具有收敛特性的区域要注重区域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发展速度与发展差距之间的协调性,勾勒出更系统、更持久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协调发展战略。
注释:
① 东部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直辖市),东北为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中部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②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tianditu.gov.cn/。
③ 采用的空间邻接权重矩阵遵循Rook相邻判断规则,鉴于海南省的独特地理位置,其与陆地上没有相邻的省份,考虑到广西、广东与其距离最为接近,在此设定海南和广东、广西为邻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