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教育国际化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教育要素和资源在各国间进行有效配置、流动、竞争、融合,共同发展,促进世界繁荣的过程,其本质是通过教育国际化,更好服务本土利益。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通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教育内容、运用教育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本土和国际教育市场,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掌握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在培养高素质国际化技能型人才方面,发达国家给了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从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TAFE体系)、美国社区学院及新加坡技术教育学院(ITE)等,均为本土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优质教学服务。他们的教育核心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打造新型符合国情的现代学徒制度。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人文、传承、民族特性等因素。鉴所优、知己长、避己短,方能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高职教育国际化体系,打造以服务本土为目的的国际化技能型人才。
我国地缘辽阔,东部地区由于开放程度高、经济较发达、外向型发展带动其教育国际化发展远远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如下表所示。
表1 指标达成情况——体制机制建设
从表中可以清晰看出东部地区获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计为597个,而中西部地区的合计仅为326个。其中东部地区的江苏省获批项目数为208个,而西部地区有3个省(市)无任何获批项目。
国际化专业的开设无疑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分析自有专业的特点、了解国际需求、进行合理评估、配备师资队伍、构建评估体系,开设符合国际化水准,满足国际化要求的专业。但由于同质高职院校间缺乏区域、校际的有效互通合作机制,会存在国际化专业管理运行随意、资源共享缺乏、权威性缺失、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天津高职院校获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其中财经商贸类相关专业3个,占比42.8%;能源相关专业2个,占比28.6%;计算机相关专业和数控相关专业各1个,分别占比14.3%。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财经商贸类专业占比明显,铁路、制造、桥梁维护等相关专业明显不足。同时,相近专业间没有建立必要的校际共享规则,造成资源重复浪费,效果不佳。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专业技能的国际化人才是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师资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至为重要。师资国际化包括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科研和管理水平等。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却经历了快速的外延发展阶段,在内功提升保质阶段,师资队伍建设才真正被重视。这就决定了国际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往往来自本土专业师资,只是转换班级授课,缺乏相对应的国际化专业视角。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在高职院校中占比不高。以天津某职业院校为例,该院校有学生近万人,国际化专业2个,教职工460余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为9人,外教3人,海归和外教占教职工总数的2.6%,这些海归多为语言类教师,服务国际化专业的人数仅为2名外教。
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专业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是一个整体。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定规模。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66.21万人,相较于前一年增加了5.37万人,同比增长8.8%。其中,公派人员6.58万人,自费留学59.63万人,自费留学人数占总人数的90%,成为留学主力军。从数据分析可知,学生要获得出国留学机会,需要有较好的家庭经济基础,动辄一年几十万的留学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费用不菲,这也成为阻碍学生获得国际交流机会的最大障碍。此外,教学国际化不是只停留在专业名称的国际化,而是要真正做到从课程建设、师资、教材、学生多方面国际化。纵观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可知,超过85%的国际化专业课程沿用本土教材,没有使用国际化和双语教材。在与国外合作院校交流学访方面,高职院校受制度、经费、学生经济条件等多方限制,仍有90%以上的国际化专业学生不能出国交流。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育的发展水平。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想要教育公平化,首先要打破经济二次元差距。国家从宏观政策上予以调控,加强对教育领域财政投入及中西部地区教育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和水平的均衡发展。其次尝试构建教育区域同盟,形成对口支援教育模式。广东作为经济和教育发展大省,在发展本地高职教育的同时,在教育精准支援上,深圳市与新疆、西藏、四川、贵州、广西、黑龙江等6省12市县在国际化教学理念、学科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管理等方面着手,利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大数据优势,构建职业教育平台,通过慕课微课等手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推动后者教育发展贡献了“深圳经验”,这是可以借鉴的共建模式。再次,中西部地区要找准国际化专业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博弈能力。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49.22万人,涉及31个省市,1004所高校,中西部地区人数仅为9.62万人,占总人数的19.6%。重视国际化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吸引力,突出职业技能特色,用地域文化服务国际化专业,开拓招生渠道,主动向东部地区相关专业院校取经。积极推动自身发展,以国际化专业带动学校发展,以学校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成绩斐然,截至2019年8月,中国与沿线国家新增航线1239条,占新航线总量的69.1%,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900亿美元,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世界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又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概念,它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题框架,为各国参与其中提供了清晰的导向。高职教育国际化要秉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首先,找准定位,发展国际化专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稀缺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培养对象,结合高职学校办学特色,开设铁路、能源、通信、制造维护等国际化专业。其次,以项目为抓手,突出职业特色。多渠道积极开拓资源,以用人单位需要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研判项目前景,在保质增量的前提下,基于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能力,上马一些符合国家战略部署,可持续性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项目促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能力的提升。最后,依托优势学科,开展合作办学。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特点,选拔优势学科。对所选学科在课程建设、教材选择、师资配备、人才培养、校企结合、实验室配置、学访交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国际化改造,力求培养出符合国外用人单位需求的通晓国际惯例、语言过关、技术过硬的复合型国际化技能人才。
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并联合实施的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又被誉为职教领域的“双一流”。截止2019年,全国共有“双一流”高职学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150个。教育部每年投入20余亿元,予以资金支持。而在评定过程中,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专业是评选的重要指标。在这些学校和专业中,汽车类、机电类、船舶类、铁路类、建筑类、飞机类、能源类等专业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占比达到80%,这就要求师资具备相当水平的能力和经验。就像张之洞所说“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说明教师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想要教育国际化,师资必先国际化。首先,“请进来,走出去”为教师创造培训机会。学校要设立专门预算项目,用于聘请国外、校外专家对本土教师进行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教学及技能培训,拓展教师国际化视野。此外,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办学经验,鼓励教学改革。做到起于本土、结合国际、去陈出新、用于教学、创造成绩。其次,引进具有海归背景,实践经验及国际化视野的教师。在国际化专业教师引进中,结合高职学校特色,对于强调技能优先的国际化专业,应考虑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且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最后,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利用假期,进行短期自主的海外交流学习访问活动,并设立专项资金予以奖励。
高职教育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个庞杂而系统的工程。首先,教育管理者要具有国际化管理理念。作为对学校宏观理念、办学定位、今后发展方向、具体工作指导起到决策和引领作用的学校管理者,他们的国际化理念深刻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因此就要求高职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熟悉国际化专业特点和教学活动重点,准确把握国际化人才培养趋势,精准定位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学生要具备国际化学习理念。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和人才培养对象,他们的国际化学习理念、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化素养,辩证地学习接受国外的知识、文化与技能,有意识的强化语言水平,增强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立志成为具有国际就业能力、语言交流能力、技术合作能力的复合技能型国际人才。最后,企业要具备国际化评价理念。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个由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评价组成的体系,培养评价作为检验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至关重要,企业则是培养评价的主体。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秉承的路线,这点在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同样适用。根据国外企业的要求,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产教结合,以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顺应企业和行业发展潮流及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行业视觉、国际视野、技术过硬、语言过关的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