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创新创业”研究:2002—2020
——基于教育学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1-06-08 02:44王俊华付亦宁
煤炭高等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创客创新创业课程

王俊华,付亦宁

一、问题提出

“创新”在宏观上包括各类创新行为与创新活动,在微观上体现为个体的创新性思维。“创业”广义上指“开创基业”;狭义上是“创业者发掘创意,捕捉商机,组建团队,获取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和财富的过程”[1]。“创新创业”是“创新”与“创业”结合的产物,一方面规定了创新是指向创业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对创业的方向性引领,创新创业面向的是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的创业[2]。换句话说,在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涵盖创新与创业两种活动,既强调“基于创新的创业”也强调“为了创业的创新”[3]。由此,“创新创业”是“创新”与“创业”的有机结合,以创新为内核,以创业为旨归,是基于创新的创业活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创业”立足于高校,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对象、兼具多重功能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以创业促就业;四是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等。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就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2002年,教育部在九所高校开启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开启了政府引导下的多元探索期。在2014年以“推动创新,创造价值”为主题的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并开启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2018年9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多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在平台、师资、课程等方面不断完善,至2019年已经建设了19个高校双创示范基地和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立了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全国累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2.8万门。2020年7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发布,“创新创业”的“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优势凸显,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发展之重。总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影响愈广,践行愈深,无论是在政策高度还是在实践过程上都备受关注。

二、研究概述

选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以“创新创业”为主题,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中勾选37种教育类期刊,得到检索结果986条,经过人工筛选得到有效结果数628条。数据样本的处理与分析过程中,运用SATI进行文献基本信息分析,包括年度发文统计、期刊载文量统计、核心作者分析与机构发文分析;利用SPSS的多维尺度分析,探索关键词聚类,生成关键词聚类图,分析研究的热点主题;采用Citespace生成关键词时区图,追溯过往研究的演化路径。

1.文献样本概况

选取的文献样本概况见图1与表1。图1勾画了2002年至今,“创新创业”主题的年度发文量。由图1可知,2002—2014年间,发文趋势平缓,年度发文量低于40篇;2015年始,年度发文量突破60篇;2016年-2017年间达到峰值,年度发文量达100篇;2018年有小幅回落,此后又呈逐步上升趋势。总体来看,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研究,总量较少,但研究热度日趋攀升。表1呈现了各期刊发文情况(选取发文量>10的期刊进行呈现)。《中国高等教育》刊文量最高,近130篇;《高等工程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教研究》《高教探索》《江苏高教》等发文数量中等,发文量高于40篇;其余均低于40。可见,不同的期刊对于“创新创业”的关注程度不同。《中国高等教育》隶属于教育部直属的新闻出版机构——中国教育报刊社,与时俱进,举重若轻,走在教育“时事政治”的前沿,所刊文章对高等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性。

图1 “创新创业”研究年度发文趋势(2002-2020)

表1 各期刊载文量统计表

2.研究团队分析

图2与表2共同呈现了国内“创新创业”的核心研究团队。根据图2并结合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发现王占仁、黄兆信、徐小洲、卓泽林、王佑镁、王建华等多位学者2002—2020年间发文量较高,且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如卓泽林侧重于与美国高校的比较研究,王佑镁偏重于创客教育研究,王建华在大学转型与创新创业教育上有所偏重,等等。机构的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机构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研究实力。由表2可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与温州医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在“创新创业”这一主题的研究上成果丰硕。综合图2与表2可知,目前“创新创业”领域已经形成了三大研究团队:以徐小洲教授领衔的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团队、以王占仁教授为核心的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团队与黄兆信教授带领的温州医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团队。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如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等团队也在不断成长。总之,“创新创业”研究将在各个研究团队的引领下将不断走向成熟。

图2 “创新创业”主题的论文作者分布示意

表2 “创新创业”主题的机构发文量一览

三、研究热点回溯

关键词聚类反映了“创新创业”研究的核心主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时区视图以年限为横轴,能够反映研究领域中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关键词之间连线的疏密可以反映研究的热度。依据关键词聚类结果与借助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时区视图显示,我国的“创新创业”研究演进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全面探索期(2002—2014)

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广泛而分散,尚未形成系统性。相关研究的核心关键词有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业型大学、课程体系等,涵盖范围广泛,但关于创新创业各个具体层面的细化研究数量稀少,年度发文不足40篇。

2.改革深化期(2015—2017)

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将“创新创业”的研究引入改革深化期。此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在宏观上与微观上都体现着生态思维、系统思维。宏观上,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主体(政府、大学、企业、公民社会等)[4]、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5]、动力(创业者、师资、课程等)[6]、平台(信息、技术、资金等)等多重维度,共同构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框架。微观上,各个子系统内部也遵从“生态”思维。以课程为例[7],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考核等要素也构成了一个课程生态系统。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研究以深化改革为主线,以“生态”思维为内核,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多而不散,具有系统性。

3.局部聚焦期(2018年至今)

局部聚焦主要聚焦在“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两个方面。

(1)产教融合。近年来,《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2018)与《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2019)系列文件政策将“产教融合”推向研究高峰。从生态学的视角看,构筑良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多主体协同发力,产教融合经历了“产教协同→产教联盟→产教融合”三个阶段[8],校企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双创人才培养的全方位与全过程。

(2)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可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效果评价、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两类。1)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效果评价,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衡量。评价理念上,提倡构建全过程、全链条式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构建上,党建宁等(2020)引入商业货币概念,依托数字徽章技术,构建了包含“创业徽章收入模块、奖励模块和评估模块”的评价系统,涵盖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全过程[9]。徐小洲(2019)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提出了VPR,即价值评价(Value)、过程评价(Process)和结果评价(Result)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结构模型[10],多维、多层、多元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价。2)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是从学生维度衡量教育效果。相关研究较少,且国内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维度划分尚无定论,能力衡量指标构建也缺乏科学严密的实证研究。马永霞等(2020)介绍了欧盟创业能力模型——entrecomp模型。该模型将创业能力定义为当人们面对机遇和想法时,采取行动并将其转化为对他人的价值的能力,构建了“目标—过程—结果”三位一体的系统创业能力培养框架[11]45,为我国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提供了借鉴。

四、研究热点聚类

用SATI软件对628条题录信息进行分析,生成关键词相异矩阵,并将矩阵导入SPSS,采用多维度尺度分析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如图3所示。

“创新创业”的研究从维度上看,共有四大聚类,各聚类侧重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方面。聚类一,包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课程等,从宏观层面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聚类二,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美国等,从中观层面,借鉴美国经验,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实际,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聚类三,包括互联网、创客/创客空间等,从微观层面,从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之维,构筑创新创业平台基石;聚类四,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创业教育体系、专业教育、创业文化、研究型大学等核心关键词,回归宏观视角,侧重于创新创业生态中各子维度的变化与革新。

1.“理念与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其一,将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本身视为一种理念。《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提到,“创新创业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革命性的理念”[12],创新创业教育则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又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教育理念。其二,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使其具有共性与个性双重特点。共性的教育理念秉承《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及的“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有所增益。胡金焱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系统全面地归纳为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与面向未来四点[13],论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延展性、普适性、连贯性与终身性。个性的教育理念体现于不同层次的育人机构。王志梅、田启明立足高职院校,介绍了“基于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强调“以新技术应用为科学载体,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14];周志成、周华丽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特点,以契合地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指导,突出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地域性特点[15]。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程作为教育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枢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课程的相关研究涉及到主体与内容两个方面。其一,多主体合作式参与课程建设,包括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其二,课程建设内容遵循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筑横向上囊括理论与实践,纵向上涵盖“创意→创新→创业”发展全过程的完整的课程体系[16]。

2.“人才培养路径”——创新创业教育的手段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主要以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为学习模板。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开启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大门,发展至今,美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陈霞玲以美国四所高校为例,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美国的创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全过程性、实践性等特点[17]。吴雪萍总结出美国研究型大学双创人才培养特色:跨学科课程体系与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等[18]。卓泽林以美国六所高校为样本进行质性分析,总结了美国全校性创业教育的经验[19]。总结来看,美国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系完善,理念先进,倡导创业教育的针对性、过程性、实践性、跨学科性、多主体协同性、全体性,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学习蓝本。

3.“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

基于微观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研究中,以创客空间最为典型。2015年李克强总理视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在同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20]。如今,创客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创客教育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现手段,可以为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可见和可行的操作系统”[21]。目前我国的创客教育还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入、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22],为此,应借鉴美国高校的成熟经验,依创客教育理念的不同,创建多样化创客课程。专门的创客教育课程旨在培养专门化的创客人才,而依托于专业学科的创客课程,则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客素养[23]。此外“政府方向引领、高校主动跟进、社会全面支持、内外系统联动”的多主体推进模式也为创客教育系统提供外在支持,共同促进创客向创新创业的转化[24]。

4.“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之源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指导,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九个方面,涵盖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各个细节。现有的理论研究,大都以此文件中的建设性意见为依据,进行扩展延伸与探讨。践行研究方面,谢和平阐述了四川大学在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的十个举措。即除了以上九个方面,四川大学还在培育“双创”人才国际竞争力上作出了努力[25]4。具体来说,四川大学通过开展国际课程周,以网络为媒介,与国际院校的优质师资对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园内接受真正优质的国际化教育。

五、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2002—2020年间刊载于37种教育学CSSCI来源期刊的“创新创业”主题相关文献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刊文数量上,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以2015年为关键时间节点,发文数量有显著提升,研究热度逐渐上升;《中国高等教育》在各类期刊中,载文量最高。(2)形成了分别以徐小洲、王占仁、黄兆信等学者为代表的核心研究团队,教育领域“创新创业”研究日趋系统完善。(3)研究进程上,经历了“全面探索期(2002—2014)”、“改革深化期(2015—2017)”与“局部聚焦期(2018至今)”三个阶段。“全面探索期”研究内容广泛,尚未形成系统;“改革深化期”研究以“生态思维”为指导,对主体、环境、动力、平台等宏观要素与诸如课程之类的微观要素进行系统深入探索;“局部聚焦期”聚焦“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两个论题,切中现实需求,对“创新创业”进行深层次式研究。(4)研究热点主题呈现四大聚类:“理念与课程”“人才培养路径”“平台”“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发展趋势之一,且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课程”建设主体更加多元,体系更加完善;基于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成熟;创客空间为代表的“平台”大力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外在支持;“改革”广泛深刻,成为创新创业的活力之源。

至2020年7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学院已经连续发布4版《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16—2019)。该项调查覆盖全国范围,对于研究者了解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况具有积极作用。综合来看,报告中的数据指明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意愿与动机的正向作用,肯定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成效。但它同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与活动设置、创业资金支持等方面有待完善。

实践与理论、现实与研究之间互为指导与补充,完善创新创业研究还需关注创新创业现实问题。而现实表明,高校创业支持与供给力度不足,理论研究与实践实施存在偏误。未来研究或许可以现实为指导,切中实际,思考创新创业课程与活动的支持问题,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体系,探寻理论构想与创业实践的融合路径。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庞杂,包括课程、平台、资金等在内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石,固本筑基应受到创新创业研究的关注与重视。

猜你喜欢
创客创新创业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小创客”有法宝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创客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