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的实证研究
——以A大学为例

2021-06-08 02:44孙铄橼
煤炭高等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读研硕士导师

孙铄橼,吕 娜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1]。随着我国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议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培养类型,其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2]。不同于本科生以及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重要特征是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时的感受、体验可以作为衡量其培养状况的重要判据。

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者们有从生源质量、培养过程质量、毕业生发展质量等多个方面来考察,也有从投入(input-based)的视角和产出(outcome-based)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但评价主体多为政府、高校或第三方评估机构。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本应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充分话语权的群体,却常常处于“角色缺失”的状态,其本身对培养过程的体验、感受与反馈往往被忽略。而这恰恰是提升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催化剂,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Survey,PRES)的目的是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研究生学习体验的实证数据以作为改进教育质量的依据[3]。相较于国内,国外学者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起步较早,也在应用实践方面有丰富经验。例如,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 Research,ACER)早在1999年就发起了对研究生科研体验的相关调查[4];英国紧随其后,于2007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性的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5];美国、加拿大等国也不甘落后,相继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发展出现新趋势,即重视以“学”为中心的增值性评价理念的应用与实践。国内学者注意到这一新趋向,开始提出要建立以研究生自身科研体验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6],但当前以理论建构居多,实证性的研究较少。

由此,本研究以A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相关实证性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聚焦他们在培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兼顾培养的过程性与形成性质量评价,分析当前培养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统计处理

1.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参照了英国的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PRES)[7]和我国的全国研究生调查项目[8],并对两者进行了改编,制定了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的调查问卷。

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填写(1~8题),主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入学方式、读研动机、发表论文数量、参与课题数量、未来计划等;第二部分是科研体验量表(9~12题),主要测量维度包括导师指导、科研资源、科研氛围、能力发展四个方面。每个指标下设3~7个题项,在计分方式上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其中“1=完全不符合,2=基本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

2.对象与方法

为了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于2020年12月发放电子问卷32份,对所设计的问卷进行预调查。通过预调查,对问卷的导语以及选项不清楚的选题进行修订。

2021年1月进行正式问卷调查,共收集到161份问卷,并进行了数据清理,将其中不合格的26份问卷进行剔除,剩余135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9%。

有效样本中,性别分布为:男生46人,女生89人;年级分布为:研一47人,研二45人,研三43人;专业分布为:人文社科类61人,理工农医类74人;入学方式分布为:全国统考81人,推荐免试54人;读研动机分布为:“对本科所学专业感兴趣,想继续读研深造”的27人,“对其他专业感兴趣,想通过读研进行了解”的8人,“提升学历,将来更好就业”的66人,“跟风从众,别人读研,我也读,没想为什么”的5人,“为了去一个更好的平台/城市,开阔视野”的27人,“其他”的2人;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分布为:0篇113人,1篇13人,2篇5人,3篇及以上4人;参与课题数量分布为:0项45人,1项56人,2项23人,3项及以上11人;毕业去向分布为:“继续读博”42人,“工作”82人,“其他”11人。

3.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5进行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和处理分析数据。

采用常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测得科研体验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49。其中,导师指导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932,科研资源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778,科研氛围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887,能力发展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948。

采用常用的KMO and Bartlett’s Test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本问卷的KMO值为0.921(>0.5),表明非常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P值(sig.)为0.000,远小于0.05达到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指定提取因子4个,“提取平方和载入”和“旋转平方和载入”累计解释率为77.181(>60%),各题项因子载荷均在0.6以上,说明提取的主成分能较好地代替问卷的原变量信息,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见表1)。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总体特征分析

由表2可知,科研体验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科研资源>能力发展>导师指导>科研氛围。总体而言,四个维度的体验水平都接近“4=基本符合”的标准,由此可以推断,所调查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拥有着较高的科研体验感,但较总体性均值(3.72)与4分以上所占百分比(%)来看,在导师指导体验(3.67,68.15)和科研氛围体验(3.64,68.82)这两方面上有所欠缺。

表2 科研体验总体情况

2.差异性分析

针对性别、专业分类、入学方式、读研动机、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参与课题数量、未来打算等不同的背景信息,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自身的科研体验进行差异性分析,试探究不同背景信息对观测变量(科研体验)是否产生显著性差异或影响。

经分析发现,在导师指导方面,存在不同读研动机的研究生,其科研体验存在显著差异;在能力发展维度方面,未来打算不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体验存在显著差异。

(1)读研动机。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拥有不同读研动机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进行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就导师指导维度而言,读研动机不同的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p=0.012<0.05),但就科研资源、科研氛围和能力发展而言,抱有不同读研动机的研究生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3 单因素方差分析

续表

针对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对导师指导维度的科研体验与读研动机作了进一步分析。将读研动机分为“自身专业兴趣动机”(对本科所学专业感兴趣,想继续读研深造;对其他专业感兴趣,想通过读研进行了解)与“外在因素动机”(提升学历,将来更好就业;满足父母期望;跟风从众)两种,选择导师指导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不难发现,相比基于“外在因素”而读研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于“自身专业兴趣”而读研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维度满意度更高、体验感更好,并且在有些方面差异显著(p>0.05)。

表4 导师指导维度与读研动机的独立样本T检验

(2)未来打算。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毕业后打算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表5可知,就能力发展维度而言,毕业后打算的不同会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体验存在显著差异(p=0.017<0.05),但就导师资源、科研氛围和科研资源而言,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5 未来打算的独立样本T检验

针对上述统计分析结果,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能力发展维度的科研体验与毕业后打算进一步分析,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不难发现,相比于选择“工作”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该维度的得分较高,并且在“发现、分析问题能力”(p=0.006<0.05)、“合作能力”(p=0.017<0.05)与“自我管理能力”(p=0.008<0.05)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6 能力发展与未来打算的独立样本T检验

(3)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四个因子(导师指导、科研氛围、科研资源、能力发展)是否是影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笔者以总体科研体验感为因变量,在控制背景变量(性别、年级、专业、入学方式、读研动机、参与课题数量、发表论文数量、未来打算)的条件下,以这四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X1为导师指导,X2为科研氛围,X3为科研资源,X4为能力发展。

由于背景变量均为分类变量,因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处理:性别变量中1代表男性,0代表女性;专业变量中1代表人文社科、0代表理工农医;入学方式变量中1代表全国统考,0代表推荐免试。年级、读研动机、参与课题数量、发表论文数量均设置虚拟变量,其中年级变量以研三为参考变量,读研动机以其他为参考变量,参与课题数量以3项及以上为参考变量,发表论文数量以3篇及以上为参考变量,未来打算以其他为参考变量。最终得到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回归分析

续表

调查发现:所有纳入统计的自变量可以解释总体满意度84.9%的变异量,且统计模型的F值为28.672,P<0.001,说明这个模型可以用来对预测状况进行解释。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导师指导是影响学习经历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86,其次是科研资源(0.264)、能力发展(0.243)、科研氛围(0.165),所测的四个因子对科研体验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其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0.121+0.386*导师指导+0.264*科研资源+0.243*能力发展+0.165*科研氛围。

四、主要研究发现

1.整体而言,A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拥有着较高的科研体验感,但在导师指导方面与科研氛围方面体验不足

通过整体性分析,发现四个维度的体验水平都接近“4=基本符合”的标准,由此可以推断,所调查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拥有着较高的科研体验感,且科研体验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科研资源>能力发展>导师指导>科研氛围。但从总体性均值与“4分以上所占百分比”的数据来看,在导师指导体验和科研氛围体验这两方面有所欠缺。

2.部分个人背景因素对研究生科研体验存在显著性影响

通过差异性分析发现:在导师指导方面,存在不同读研动机的研究生,其科研体验存在显著差异。相比基于“外在因素”读研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于“自身专业兴趣”读研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维度满意度更高、体验感更好。而在能力发展维度方面,未来打算不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其科研体验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选择“工作”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该维度的得分较高,并且在“发现、分析问题能力”“合作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

3.导师指导是影响学习经历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导师指导是影响学习经历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86,其次是科研资源(0.264)、能力发展(0.243)、科研氛围(0.165)。并且,所测的四个因子对科研体验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各维度与总体满意度的关系

五、对策与建议

1.重点改善“导师指导”,建立良性师生互动关系

已有研究认为,均值得分较低且对整体满意度具有较大影响的具体满意度应当是院校优先予以改进的方面[9]。结合本次的研究数据,符合该条件的是导师指导维度(M=3.76,β=0.386)。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度,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这就决定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科研关系,并且对研究生的科研成长道路具有重要影响。例如,莱丘加(Lechuga M V)发现,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与培养质量[10];豪戈(Hoog D A)等人发现,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是研究生学习的引导者、引路人,导师所具有的成就动机能够影响研究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就[11],等等。因此,在提高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与强调师德师风的基础上,应鼓励师生之间形成以情感联系为纽带的知识共享关系和平等对话关系,迸发科研火花,互相促进,互利共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科研体验感和成就感。

2.做好研究生入学教育,明确读研动机

学生入学时对专业抱有何种态度与预期对其后的学习努力有较大关联[12]。因此,学校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就应开展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帮助研究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具体来说,通过入学教育,要使研究生更加确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理性选择,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早日实现本科生向研究生身份的过渡,尽快适应“新手研究者”的身份。

3.打造学校科研文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根本,而科研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科研文化通常是指学校行政人员与教师在共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研究氛围、风气和制度,它体现了人们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等[13]。建议高校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一是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提供必需的科研设备;二是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出台相应的科研激励、奖励政策,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动力和热情;三是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将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以及传统习惯等融入科研活动中,最终通过科研文化的引领,增强研究生的科研体验与科研能力。

猜你喜欢
读研硕士导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V eraW an g
关于在校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