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敏
[摘 要]文章从社会学的微观理论视角出发,把高中寄宿生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群体对其进行考察。对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情况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家长改善与在校寄宿的子女的关系以及学校对高中寄宿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寄宿生;青春期;亲子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2-0087-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在校寄宿的方式来度过他们的高中生活。高中生寄宿,打破了传统的走读高中生的生活模式,使得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互动时间相较于传统的走读高中生来说大为缩减。寄宿的高中生在大部分时间脱离父母监控的情况下独立生活,并融入校园集体生活中去。笔者针对高中寄宿生的亲子互动,对于“通过协商解决亲子互动所产生的分歧”“亲子互动中的冲突数量”以及“冲突发生时的反应”“对父母表达真实感受”“互动中的角色意识”“互动内容”和“互动质量评价”等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通过所搜集到的数据和个案资料,发现相对于走读的高中生,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存在着以下一些特点:
一、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频率较低但互动效果相对较好
寄宿生除周末休息时间外,和父母基本没有直接面对面互动的机会,而大多数走读生每天都有与父母面对面互动的机会,故而高中寄宿生的亲子互动频率相对较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高中寄宿的学习生活,为正处于青春期的个体提供了一个与父母拉开距离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青春期个体正逐渐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寻求个体的独立性与个体自由、追求同伴归属的心理变化特点,使得高中寄宿生自然而然地得以避免一些在家中可能会发生的冲突,使得其亲子间互动的氛围相对更为融洽,亦促使其亲子间的互动更具开放性和宽容度,因此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的有效性相对较高。
二、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中双方的角色行为更具自觉性
亲子间的互动时间随着生活空间距离加大而减少,弱化了父母对子女的控制,使得父母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并思考如何应对青春期亲子互动特点的转变,也促使亲子双方反思自身在互动中的角色,选择有利于双方良性互动的方式。当亲子互动中双方意见产生分歧时,处于青春期的子女的好争辩和过分自信往往会导致亲子互动中冲突的增加。但对于寄宿生亲子双方来说,空间上的分隔使得他们互动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双方即使产生冲突也大多没有进一步发展或激化沖突的机会,时空上的距离使得双方激动的情绪得到冷处理的可能,并给予双方更主动地考虑对方对自己的角色要求与期望的空间,让子女思考父母对自己要求的合理性,也促使父母意识到子女进入青春期后对独立的要求与渴望,意识到子女的成长,即时主动调整与子女间的互动关系,给予子女更多自主的权力与成长的支持。这种客观或主观造成的父母对子女既不是太松散也不是太严厉的管理方式,使得寄宿生更愿意将父母的这些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关心而不是过度管制,使得他们更乐于向父母解释自己的活动,自愿告诉父母相关的信息,从而防止父母通过逼问或到处打探来获得信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双方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进而把调整后的角色行为转变成角色自觉。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高中寄宿生亲子双方更易完成青春期亲子互动中角色的调整,进而体现出相较于走读生更为有效的亲子互动。
三、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中双方权力和影响力更易趋于平等
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互动比较困难,这往往是由于青少年渴望自主发展,而父母拥有过多权力和对双方关系有过大影响力导致的。且引发冲突的原因往往是子女在外貌打扮、对朋友的选择、学业成绩、家务劳动等方面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父母从道德或从社会传统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有责任监控和规范孩子的行为,这种角色意识一直持续至子女的青春期。而青少年为了寻求独立、发展自主,认为爱唠叨和过度管制的父母侵犯了自己的权力,并想改变这种状况。冲突发生时,父母往往难以意识到这冲突是双方关系需要作出调整的信号而采取防御性的方式进行回应,变得不灵活甚至僵化,进而导致亲子互动困难甚至冲突升级。但对于高中寄宿生亲子双方来说,各自更多的独立时间和空间,客观上也减弱了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力,赋予了青春期子女更多的独立性,也为双方反思自我角色行为提供了可能。在下一次互动之前,亲子双方特别是父母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调和或者解决分歧、冲突的方法,也有充分的机会去寻求其他方面的帮助,例如学校老师的帮助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寄宿生亲子双方或许更早意识到并解决互动中权力重新分配的问题,使得双方关系特别是互动中的权力和影响力相对于非寄宿生亲子更早地向平等的方向发展。其结果,正如柯林斯在关于产生交谈与对话的条件的关键命题中所指出的一样,拥有平等地位的人之间的对话会更为私人化,并保持弹性和长期性,因为在这样的对话中,双方感觉很好,产生情感性欣赏,结果谈话提高了双方的情感能量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会重复交谈并加大频率,如此则有利于家庭这个初级群体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亲子双方间的团结感的形成。
四、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中双方的角色行为特别是青春期子女的角色行为更具有掩饰性
戈夫曼认为,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人们为在“前台”演出中充分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不可避免地要在演出中隐藏某些东西。对于高中寄宿生而言,为了获得更多的独立与自由,他们往往通过迎合父母对其角色的期望(例如有时做出掩饰性的虚假行为),来获得父母更多的信任,同时也降低了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寄宿生回家前会更多地思考与父母交流的内容,会允许并接纳父母在互动中更主动地询问自己的情况并作出适当的反馈。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春期寄宿生的亲子互动中,子女的角色行为更具有掩饰性。对于寄宿生父母而言,为了弥补互动空间和互动时间方面的遗憾,满足自身要和子女进行互动的需要,他们往往采取选择信任和妥协并给予子女更多自由的途径以达到目的。当然,高中的寄宿生活为子女“表演者”对父母“观众”的这种理想化表演的掩饰性提供了实现的便利。离家寄宿的生活为子女进行理想化表演的准备提供了足够广阔的后台。同时,高中寄宿生亲子双方在对自我角色的反思、定位中获得理想化表演的剧本,促使双方理想化表演的顺利进行,维持亲子双方良好的互动关系。即使高中寄宿生亲子处在双方权力不平等、不断调整的情况下,这种掩饰性极强的理想化表演的重复进行,也倾向于让亲子双方产生积极的情感,促使双方对情境的定义逐渐趋于一致,在更多方面达成一致和共识。亦即,这种理想化表演,让亲子双方巧妙地避开了矛盾分歧,减少了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关系的调整。
五、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获得第三方如学校更多的指导、支持与帮助
子女离家寄宿,往往激起父母更强烈的联系学校教师的愿望。同时,学校教师也会被要求更为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相对频繁的家校互动使得父母获得了更多亲子互动的指导和支持,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到青春期子女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地调整校正自己的角色行为,从而使得亲子互动关系的调整更为顺畅地进行。
六、健康同伴关系的充分发展促进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的良性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同伴互动在青少年的社会互動中逐渐占据特殊重要地位。同伴作为参照群体,向青少年提供有关最容易被接受的角色和行为的信息,而青少年也更多地倾向于通过向同伴求助来获得帮助、经验。与同伴交流的强烈需要需花费他们较多的时间。手机、电脑等容易激起父母反对、导致冲突发生的因素更少出现在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过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高中寄宿生青春期亲子互动关系转变的顺利进行。而寄宿生活为青少年提供的充分的同伴间互动,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使得他们在亲子互动中表现出更为积极、合作的态度,促进亲子互动的良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高中寄宿生的亲子互动也属于青春期的亲子互动,它必然有着鲜明的青春期亲子互动的特点。其一,青春期个体主动发起亲子互动的愿望普遍不强,耐心有限,与父母的互动期望有差距。对于寻求自主、独立,渴望得到同伴认同、体验同伴归属感的青春期个体来说,他们更愿意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上述容易激起父母反对的事物上,并倾向于逐步摆脱父母的控制进而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其二,尽管寄宿生亲子互动的内容在调查中显示要比走读生广泛,但对于大多数寄宿生而言,也有一些不会和父母分享的内容。其三,子女的态度决定了亲子互动能否继续进行。亲子互动大多数是围绕子女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展开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亲子互动过程中,父母更多地扮演着互动发起者的角色,但互动能否继续进行,大多数时候取决于子女对互动内容的接受与否。
当然,高中寄宿生的亲子互动特点也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教养和态度、亲子关系类型、寄宿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工作风格和态度、学生的学业水平等因素也会对这一时期的亲子互动造成影响。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将进一步关注这些因素的影响,以期能更真实全面地了解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的特点,为高中寄宿生家长及寄宿制学校提供更全面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