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境视角下的“学习任务”设计策略

2021-06-07 15:47左高超廖聪文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策略

左高超 廖聪文

摘 要 当前,“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很难走进一线课堂,其原因是一线教师不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学习任务”。本文结合认知语境教学理念,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了三种“学习任务”设计策略:在学生“认知空白处”设计学习任务、在学生“认知模糊处”设计学习任务、在学生“认知升华处”设计学习任务。

关键词 认知语境;学习任务;策略

新课标首次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四大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需要达成的学科目标,学习任务群则是达成学科目标的载体和方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用情境中借助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和形式来实现。

王宁先生说:“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1]据孔凡成先生的研究,语境主要由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虚拟语境等构成。这些语境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共同作用于语文教学。

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程度。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而教学。”[2]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认知语境教学法的运用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补充或激活学生的认知因素、引导教学的正态发展恰是学习任务设计的主要目的。因此,结合认知语境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面对新课标、新概念、新形势之下的教学新形态,许多一线教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束手无策。新理念如何落地?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这些具体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的一线教师。基于此,笔者将从认知语境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具体阐述“学习任务”设计的三个策略。

一、 在学生的“认知空白处”设计学习任务

学生已经具有的认知结构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名师大家深知认知结构对课堂教学的正向作用,所以他们常常创设各种学习活动,来补充或激活学生的认知背景。

比如,于漪老师在教授《晋祠》一课时,就积极补充相关材料背景来填补学生的认知不足。在课前导入环节,于漪老师让同学们查找《中国名胜词典》中有关晋祠的简介,并让同学们据此来通读文本,寻找文本与简介的不同之处。原本,同学们对晋祠相对陌生,《晋祠》涉及的历史人物、景点也相对较多,这都给同学们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但是,于老师巧妙地通过这种补充相关材料的方式,填补了学生的认知空白。

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完全可以借鉴于老师的做法,在学生的“认知空白处”设计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任务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活动实践中填补了学生对铁凝及其作品的认知空白。此处基于学生“认知空白”的学习任务设计,为学生们理解《哦,香雪》奠定了基础。

二、 在学生的“认知模糊处”设计学习任务

课堂的真实意义在于启发,在于解惑。学生的认知模糊处正是教师点燃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该及时地捕捉这一信息,为学生通向知识的殿堂搭梁竖梯。

程翔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朗读训练的时候,发现学生对这句话的感情把握始终不到位——“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感情过于平淡。甚至有的同学说,这句话真好玩!程老师意识到此处正是学生的认知模糊处。于是,他及时地为学生补充了一些相关历史知识,让学生们意识到敌人凶狠残暴的一面。然后,程老师再让学生起来朗读,一个学生咬着牙读完了这句话,并且在读“烧”字的时候故意拖长字音,以表现对敌人的痛恨。

在新课标理念的精神指导之下,一线教师也应该积极借鉴程翔老师的这种做法,在学生的认知模糊处设计“学习任务”,以起到激活学生认知因素、盘活课堂的作用。

笔者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发现,一位教师在教授《兵车行》时,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笔者认为这是不严肃的,也是师生对此诗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到位造成的。《兵車行》的写作背景与师生的生活情境相距甚远,师生对战争的认识十分模糊。基于此,笔者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之前设计了以下“教学任务”:

活动一:你是广宁第一中学小犊文学社的成员。八一建军节快到了,小犊文学社的社长想让你观看影片《地雷区》,以“战争下的人性”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电影评论,将其刊发在社刊《小犊文学》上,以便更多的同学认识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活动二:保护人民的健康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假如你的妈妈是广宁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即将走上前线,未来生死难测。此时此刻,面临生离死别,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请你以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活动一使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不只停留在表面,他们开始意识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战争面前,没有人是真正的胜利者。活动二有效联系了现实生活,更接近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也使学生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这两个“学习任务”活动的设计有效激活了学生的认知因素,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正态发展。

三、在学生的“认知升华处”设计学习任务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比如,在《赤壁赋》的学习中,许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是停留在“乐、悲、喜”的程度,却难以产生对生命意识的有效追问。其实,这就是学生的认知没有得到升华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发现这一问题,并采取策略升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能得到有效地达成。许多教学名家在升华学生认知水平方面的成功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袁卫星老师在《一碗阳春面》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把握小说三要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请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一位同学就谈到了自己下岗后沉浸在痛苦中的父亲,谈到了自己对父亲的担心,并说,我一定要把这篇文章读给我的父亲听,让他知道下岗只是暂时的,希望是永存的,不管怎样,我和妈妈都会永远在他身边。如此,升华了认知,掀起了情感的高潮,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一线教师如果能够借鉴并优化優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学生的“认知升华处”设计学习任务, 就会收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以《氓》的教学为例,文中三次出现“淇水”,学生普遍认为这三次描写只是简单的景物描写,并没有什么深层含义。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淇水真的是没有深层含义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女子,想象每次看到淇水是什么感受和体验。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进行了回答。

生1:第一次出现“淇水”是“送子涉淇”。这里的水轻易可以渡过,淇水这时温柔缓和,渲染了一种温柔浪漫的气氛。女子此时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中,因此也觉得淇水温柔浪漫。

生2:第二次描写淇水,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此时的女子遭遇婚变,淇水似乎也感觉到女子的悲伤,于是水势浩大,此时的淇水仿佛不再是当初甜蜜温柔的河流,变成了一条泪河,渲染了悲伤愤怒的氛围。

生3:第三次描写淇水,是“淇则有岸”。此时的女子应该已经回到了娘家,并且遭受兄弟们的讥笑。这条淇水仿佛是一条启示河,启示着女子要有独立的尊严,决绝地和男子一刀两断!

在教学中,当学生只看到文本的表层含义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学习任务设计,升华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一线教师不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学习任务”。笔者结合认知语境教学理念,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了三种“学习任务”设计策略:在学生“认知空白处”设计学习任务、在学生“认知模糊处”设计学习任务、在学生“认知升华处”设计学习任务。

以上“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是以语境教学法为理论依据,在大量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兼备理论性与实践性。希望能对一线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提供相关的借鉴。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项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9YQJK492)的阶段性成果,也是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2019年度教育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高中古代散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课题编号:ZQJYY2019022)的阶段性成果。〕

————————

参考文献

[1]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语文建设,2019(21):4-10.

[2]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5.

[作者通联:左高超,山东滨州实验中学;

廖聪文,广东广宁县广宁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