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旭
(南阳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提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构建产业融合度测算方法和产业融合效果指数模型,并以河南省为例实证研究旅游产业融合态势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度不断加深;旅游产业与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直接关联产业的融合度较高,但提升较慢;与农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间接关联产业的融合度基础较低,但提升较快;河南省新兴旅游产业融合业态发展较快,后劲十足;河南省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融合效果不断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河南省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旅游业的产业关联较强,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旅游产业融合能够推动旅游产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活力,并推动国民经济各产业协调优化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旅游产业融合业态不断涌现,如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会展旅游、医疗旅游等发展较快。各种迹象表明,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融合效果不断提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形成,旅游产业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针对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也在逐步展开。国外由于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相关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内容也较为全面,成果亦比较丰富[1]。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旅游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业态[2],针对具体的业态分析研究其发展路径和趋势,采用多种融合度测量方法计算产业融合的情况等方面[3]。我国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少,目前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包括产业融合的概念[4]、产业融合的模式[5]、产业融合的机理和路径[6-7]、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8]、产业融合的结构演化[9]以及旅游产业融合的测量等实证研究。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测度主要局限于某一个产业形态,如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体旅融合等等,缺乏系统全面地测度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融合度;其次,对旅游产业融合程度和效果评价的定量研究不够深入,现有研究主要采用投入产出、耦合度模型等方法测算产业间的融合度,但对产业融合效果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相关研究基础,分析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河南省为案例,采用多种方法测量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融合度,评价其融合效果,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内部或者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旅游产业融合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旅游产业与其直接关联产业的融合,主要是指旅游产业六要素之间的融合,包括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娱乐业等直接关联产业;另一种是旅游业与其间接关联产业的融合,即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以旅游的需求变化为导向的,融合的动力主要来自产业关联、旅游需求、市场竞争、技术和理念创新等。
旅游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性较强的行业,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外,还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几乎囊括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产业部门,如能源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这使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融合共生的天然属性。对旅游产业融合来说,虽然其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在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方式、价值生成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却存在着互动共生、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等产业属性,这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生动力,它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不竭动力。
旅游产业的融合业态是随着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变化而变化的,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在于当前我国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变化,这也决定了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品质得到改善,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不断涌现,推动了人们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变化,呈现出大众化、体验化、多样化、个性化等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旅游消费趋势促使旅游业由过去的传统行业向融合业态发展,如旅游者文化品位的提升催生了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者对旅游信息服务的需求催生了旅游信息和数据产业融合发展,旅游者对新型住宿方式的需求推动了文旅地产行业的融合发展等等。旅游产业融合在满足旅游需求的同时,又推动了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整体供求关系的改变,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都要面对这种竞争状态,不断集成相关产业的要素、功能、产品等,通过融合产业价值链,优化产业融合形态,对新型旅游产业融合业态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才能借助新的产业融合形态对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的传承、开发、利用、激活和增值,从而使产业融合的利益相关方共享日益扩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优化产业间的资源配置,获得产业融合的规模经济和协同经济效应,使融合后产业形态表现出价值的最大化、资源的创新化、产品的多样化和业态的提升化。
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在于创新,而旅游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为依托。任何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无不以技术或理念革新为基础。通过技术变革和理念创新将旅游资源有效整合,促使旅游产品推陈出新,旅游管理模式优化升级,旅游经营理念融汇变革,进而引发旅游发展战略、产业格局、要素形态的变革,带来产业体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改变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挖掘融合发展的深度,拓宽融合发展的广度,加快融合发展的速度。如积极将网络信息技术、动漫生产技术等引进旅游业,可以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方式,加快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催生旅游动漫等新兴产业的崛起。
旅游产业在原生动力、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和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旅游产业的发展还要实现相融产业的功能置换与业态创新、形态分化与协同整合、优势互补与最佳组合、区域联动与合作竞争。
1.融合度计算方法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度的测量有不同的方法,如投入产出法、赫芬达尔指数法、专利系数法等,其中投入产出法应用得较多。投入产出法的依据是通过产业关联测量产业间的融合情况,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越紧密,彼此间越容易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发展的态势就越明显。以往的研究往往只采用投入系数法测算产业间的单向联系,而缺乏对产业间交互作用、互动融合情况的测度[10]。为了体现产业间的交互作用和互动融合情况,在确定投入系数矩阵的基础上,构建产业融合度测算公式:
R=(λiβi+λjβj)×100%。
其中,R为产业融合度,
βi为第j个行业对第i个行业投入系数,βj为第i个行业对第j个行业的投入系数。
融合度计算公式能够衡量产业间互相融合的程度,特别是能够反映不同产业间融合态势的高低,可以用来衡量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融合程度。
2.融合效果指数模型
融合度模型只能反映融合程度的高低,不能反映产业融合效果的优劣。为了更科学地评价产业间的融合效果,本文通过构建融合效果指数模型来评价分析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效果。
描述系统或要素彼此相互作用的效果和程度,特别是产业间的关联,大多采用耦合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而以耦合协调度为基础构建产业融合效果指数模型能够评价系统间交互作用和互动融合的效果,为产业融合效果的评价提供新思路。融合效果指数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产业融合效果以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来表示,设变量分别表示子系统,则多个系统间相互作用、互动融合的耦合度模型为
sj(j=1,2,…,n),
当只有两个系统时,则耦合度模型为
根据产业融合的概念和态势,要反映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实际融合效果,就要构建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效果指数模型。根据协调度的算法,将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融合发展质量的指标称之为融合效果指数:
T=αF1(x,t)+βF2(y,t),
(1)
M=(h′·T)θ。
(2)
式(1)中,F1(x,t)和F2(y,t)代表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函数,分别表示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和国民经济各产业综合指数,x、y分别表示各子系统的特征向量,t为时间。
式(2)中,M为融合效果指数,取值范围在[0,1];h′为协调度;T为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融合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两个子系统的整体效益或水平;θ,α,β为待定参数,一般取θ=0.5。融合效果指数能够反映旅游产业与各产业的融合效果。根据生延超等的研究成果[11],α,β取值为0.6和0.4。
F1(x,t)>F2(y,t)表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各产业,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贡献超过各产业对旅游产业的支撑,称之为旅游优先发展型;反之,则称之为旅游产业滞后发展型。
当融合效果指数M=1时,取值最大,反映出各子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良好的共振耦合,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结构;当M=0时,耦合协调度极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无关状态;当0 河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发展较快,旅游产业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就河南省来说,GDP总量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第三产业中文化、体育、会展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从而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河南省始终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本研究以河南省为例,选取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根据历年产业部门划分的依据,以及研究的需要,对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进行归类合并,部门归类遵循两个原则:重点突出原则和三次产业划分原则。为了便于研究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经济变动的长期变动情况,本研究所定义的旅游业仅指狭义的旅游业,即依据国家投入产出表中对旅游业的定义来设定研究范围。同时,由于2012年和201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中未将旅游业单独列出,因此对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的旅游业数据做以下定义:根据国民经济分类,狭义的旅游业归类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旅游会展服务等相关行业,并对这两年旅游业数据采用剥离方法进行估算;剥离方法依据2002年和2007年数据的均值计算,对劳动报酬、进出口数据则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进行估算后得出。 归并后共12个部门,具体为农业,工业,能源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他服务业。为更有效地评价旅游产业融合效果,遵循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比性等原则,同时兼顾指标的代表性、逻辑性和评价的全面性,构建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本文选取24个指标,并分为两个系统,其中旅游产业子系统8个指标,国民经济各产业子系统16个指标。国民经济各产业子系统的指标选取根据融合度的计算结果进行,国民经济的每一个产业均选取若干指标加以评价,与旅游业融合度较高的产业选取的指标相对较多,反之较少,以便更准确地评价融合效果。相关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相关网站。为消除指标间单位和量级的差别,方便后续计算,我们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表1 旅游产业子系统指标选取及权重 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子系统各指标权重是根据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融合度值确定的,每个指标的权重为其占融合度总和的份额。由于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度不断变化,旅游产业子系统和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效果评价应根据融合度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特别是本文数据年份的选择跨度为5年,更需要对指标权重进行调整,以反映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融合趋势的变化。国民经济各产业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国民经济各产业子系统指标选取及权重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得出河南省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度,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 表3 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 (1)河南省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度整体上不断加深,2017年的融合度比2002年高出54%,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 (2)从不同时间段的融合度排序来看,4个统计年份排在前两位的始终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说明河南省旅游产业始终与其直接关联产业的融合程度较高。2002年融合度排在三、四位的是其他服务业和工业,2007年融合度排在三、四位的是其他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2012年和2017年融合度排在三、四位的是金融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说明河南省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融合度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3)从旅游产业与各个不同产业的融合度变动来看,河南省旅游产业与直接关联产业的融合度不断强化和提高,表现在旅游产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度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且提高幅度较大,说明河南省旅游产业与传统关联产业的融合度始终较强且在不断强化。 (4)河南省旅游产业与间接关联产业的融合度表现出现差异,表现在旅游产业与农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融合度呈现增长的态势,且融合度增长幅度远高于旅游产业与其直接关联产业的融合程度,说明河南省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形成的新兴产业融合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融合态势不断优化,如农旅融合、旅游金融保险服务业、文旅融合、体旅融合等发展前景较好。 另外,旅游产业与工业、批发零售业、能源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融合度有所降低。旅游产业与能源服务业的融合程度在2012年达到最低,2017年又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07年,说明河南省旅游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不断降低,旅游低碳化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显,2017年数值的提高与人们出游方式的转变相关,特别是近年来自驾游出游方式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引发的旅游交通单位能耗相比传统的火车、大巴车等更高。随着新能源交通工具和低碳出游理念不断推广,旅游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必将不断降低。旅游产业与批发零售业的融合度则在波动中有所降低,这与旅游者对传统的旅游购物、旅游商品零售等消费方式的选择程度不断降低有关。一方面是旅游监管部门对旅游购物市场管理的不断规范和完善,使强买强卖等饱受诟病的旅游购物行为生存空间不断减小;另一方面是网购等新兴旅游购物方式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河南省旅游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度呈现倒“U”形状态,在2007年达到高峰之后不断降低,说明旅游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度持续走低。河南省工业经济发展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是落后的,工业旅游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工旅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发。而信息服务业与工业的状态相反,在2007年融合度处于低谷之后不断提升,表明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程度持续走强,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前景广阔。 从选取的4个年份来看,旅游产业、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评价指数均不断提升(如表4所示),说明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上不断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的融合效果不断改善。2017年旅游产业指数为1,表明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已达到优质协调程度,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大体上存在较强的一致性,旅游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表4 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融合效果评价 从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和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综合指数取值比较来看,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旅游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其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支撑,河南省旅游产业的领先地位毋庸置疑。 从综合评价指数来看,河南省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呈现协调性不断上升的态势。从融合效果上看,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效果由2002年的一般融合发展到2017年的良好融合,说明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效果不断优化。但2017年融合效果指数只有0.69,还未达到优质融合的态势,这也表明河南省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融合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理顺融合发展路径,强化融合动力,制定相关措施,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与各产业的融合效果。 (1)河南省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度不断加深,旅游产业与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直接关联产业的融合度较高,且呈不断提高的态势。旅游产业与农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间接相关产业的融合度基础较低,但融合度在不断提高,且提高幅度远高于与旅游产业直接关联产业,新兴旅游业态为代表的产业融合态势不断加速。河南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已初步成型,对于和旅游产业融合度较高的住宿、餐饮、交通等产业应继续强化其旅游产业属性,着力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关联产业打造旅游产业群,不断巩固产业融合优势。对于新兴的旅游产业融合业态,如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旅游地产、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河南省应抓住当前旅游新兴业态的发展机会,依托自身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条件,积极发展大文旅产业、乡村旅游、旅游地产开发等新兴行业,将旅游产业作为引领这些产业发展的抓手,壮大旅游产业圈,切实将河南省旅游产业打造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 (2)河南省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效果不断优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后劲十足。整体上看,河南省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融合由2002年的一般融合发展到2017年的良好融合。河南省旅游业发展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旅游优先发展型战略始终得以保持。河南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旅游产业对河南省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毋庸置疑。在“十四五”到来之际,河南省应持续优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引导各级政府和各行业各部门重视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从政策制定、产业扶持、市场开发、人才支撑等方面继续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继续实施旅游优先发展战略,把河南省的旅游资源优势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切实地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助推河南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 从融合度和融合效果两个角度分析和评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可以拓展产业融合效应的研究范畴,这一分析方法不仅可以衡量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便于从纵向和横向比较旅游产业与各产业间的融合水平,还可以有效地评估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效果,分析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机制。河南省的旅游产业融合度和融合效果研究,清晰地反映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变动情况,通过比较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水平,准确地评价了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融合效果,为今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投入产出数据的限制,本研究选取的统计年份以5年为一个周期,拉长了时间分析跨度,对非统计年份的情况未做进一步研究,不能反映旅游产业连续长时间序列融合发展的变动情况,这需要在数据获取、方法应用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为了反映区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差异,需要对其他省份或地区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做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结论。(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四、实证分析
(一)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融合度分析
(二)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融合效果评价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与建议
(二)启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