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内生资本视角的分析

2021-06-07 08:09:32马红梅郝美竹
开发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市民化内生

马红梅,郝美竹

(贵州大学 a.经济学院;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贵阳 550025)

提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三维视角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内生资本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内生资本对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人格特质对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人力资本对心理融入能力影响不显著,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对经济融入能力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帮助农业转移人口摆脱强市民化意愿与弱市民化能力的困境。

一、引言

新时代,城镇化发展正处在由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向后期质量提升阶段转变的转型期。农业转移人口城乡迁移“半城市化”问题仍然明显,难以就业、工作苦重、居无定所等问题突出,使农业转移人口陷入了强城市融入意愿与弱城市融入能力的困境:虽然个体素质和知识技能有所提高,但仍不足以应对城市生活压力和成本的挑战;虽然思想意识有所转变,但仍没有摆脱传统观念与个人能力不足的约束;虽然生活方式逐渐适应,但内心缺乏归属感,并未被城市接受。

农业转移人口除了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市重新选择职业,更重要的是要摆脱边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受到自身能力、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市民化制度壁垒不断被削弱、转移人口自身市民化意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能否真正成为市民,更多地取决于其是否具备较强的市民化能力,取决于内生资本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其融入城市。因此,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内生资本是提高其市民化能力的本质要求,同时,内生资本的提高不仅有利于节约市民化成本,更有利于巩固市民化进程中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内生资本视角下,哪些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各因素对市民化能力的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本研究在进一步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劳动力异质性为立足点,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内生资本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三维分析框架,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作用路径,从内生视角寻找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可行之路,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从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市并成为产业工人,摆脱边缘化状态,其思想意识、自身素质、职业身份、社会权利、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向市民转化,逐渐融入整个城市社会的过程和状态[1-2]。市民化能力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3]。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绝大多数转移人口有着较高的市民化意愿,但市民化能力严重不足,陷入了强城市融入意愿与弱城市融入能力的困境[4]。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文献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一是从制度环境视角研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5];二是从微观层面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影响因素[6]。当前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壁垒不断被削弱,农业转移人口能否真正成为市民,更多地取决于其内生资本的影响,努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内生资本是提高其市民化能力的本质要求。本研究将农业转移人口内生资本界定为存在于劳动力个体中的无形资本,其是基于个体自身发展而形成的,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的统一。

(一)人力资本对市民化能力的影响

人力资本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健康等构成。宋淑丽等认为受教育水平是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最重要的因素[7]。刘达等认为技能培训对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显著[8]。张银和李燕萍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健康水平越高,工作绩效越高,经济回报就越高[9]。

据此,选取受教育程度、参加培训次数、职业技能和健康状况反映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认为人力资本的提升对其市民化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的影响。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水平、掌握的技能、参与的培训和个体身体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物质资本获取能力和就业能力,较高的人力资本有利于转移人口工作搜寻、工作保有和工作转换能力的提高,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经济融入能力。二是具有更高人力资本的转移人口易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地位,受到较少的歧视,更容易获得市民的接纳与信任,实现心理融入。三是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转移人口,可以预期未来在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在城市工作、安家、养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因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A1:较高的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A2:较高的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入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A3:较高的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未来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二)社会资本对市民化能力的影响

社会资本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关注个体通过他们的社会联系获得的实际或潜在的资产和资源,以关系网络为载体,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的效率[10]。农业转移人口边缘性地位与其匮乏且质量较低的社会资本高度相关,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血缘型、亲缘型社会资本逐渐被不稳定的业缘型社会资本取代,在旧社会网络弱化的同时,新社会网络难以构建,容易导致其处于底层和弱势地位[11]。社会资本按积累阶段不同可以划分为初级社会资本和新型社会资本,前者不利于城市融入,后者显著促进转移人口融入城市[12]。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资本是基于信任、合作与互惠构建起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日常交际的范围、频率以及通过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帮助,可用社会资本广度、深度和帮助程度3个维度来描述,具体为农业转移人口构建社会网络的能动性、积极性以及社会网络质量。转移人口社会资本的广度、深度和质量的提升可以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工作;与农业转移人口平时沟通、交流的人越多,其体会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关心就越多,在城市生活心理上的信任感、公平感和融入感就越强,并愿意在这里生活、工作以及安家落户。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B1:较高的社会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B2:较高的社会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入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B3:较高的社会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未来发展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三)人格特质对市民化能力的影响

心理资本研究中的一种视角为人格特质论,其重点关注心理资本的形成机理。心理资本与积极人格特质具有内在一致性,Roberts认为人格特征是个体稳定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模式,体现个体在某种情况下以某种行为做出反应的倾向[13]。Almlund等认为人格特征对个体劳动生产率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个体收入[14]。李晓曼等认为人格特质对劳动力工资具有显著影响[15]。从影响机制上看,王春超和张承莎认为以人格特质衡量的非认知能力通过社会资本效应、职业筛选效应以及教育边际效应影响工资收入[16];刘传江等认为人格特质主要通过社区融入效应、就业稳定效应以及心理资本效应显著提高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17]。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C1:较高的人格特质得分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C2:较高的人格特质得分对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入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C3:较高的人格特质得分对农业转移人口未来发展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已有文献研究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影响因素,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较多关注某一方面资本,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对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多研究某一资本对转移人口经济收入或社会融入的单一影响,对市民化能力包含的各种具体能力的系统性影响研究较少。三是心理资本多用信心、韧性、乐观等指标来衡量,各指标概念内涵重叠,一致性强,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研究具有以下贡献:一是运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构建三维内生资本分析框架。二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三维内生资本对市民化能力包含的经济融入能力、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的具体影响与作用路径。三是新颖地引入人格特质理论来衡量个体心理资本,认为人格特质与心理资本都植根于个体心理状态内在基础架构,其耐久性和稳定性影响个体行为特征、倾向与反应;人格特质也反映个体非认知能力,相较传统心理资本衡量指标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数据说明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说明

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反映了全国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规律和共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禀赋和特征。贵州、广西、云南是西部多民族聚居地区,农业转移人口中有很大比例的少数民族深受民族传统、思想观念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个体异质性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等内生资本上有所体现。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式,2017—2019年在贵州、广西、云南多地展开实地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农业转移人口较为集中的地点开展了大量连续性的走访以及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638份。

(二)研究变量选取

农业转移人口内生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市民化能力用经济融入能力、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来体现。具体变量选取与问题设计见表1和表2。

表1 农业转移人口内生资本研究变量选取

表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研究变量选取

(三)模型构建

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内生资本对市民化能力的影响,涉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三维内生资本,以及经济融入能力、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3个维度的市民化能力,需要同时处理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要对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因此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能够研究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形式如下:

η=Bη+Γξ+ζ。

(1)

潜变量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生潜变量(η),另一种是外生潜变量(ξ)。内生潜变量(经济融入能力、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之间关系用矩阵B表示,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对市民化能力的影响)用矩阵Γ表示。

测量模型用于描述测量指标与潜在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形式如下:

x=Λxξ+δ,

(2)

y=Λyη+ε。

(3)

测量指标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生指标(x),用来测量外生潜变量(ξ)。本文外生潜变量人力资本的测量变量为学历、培训、技能和健康情况。社会资本外生指标为社会资本广度、社会资本深度和帮助程度。人格特质的外生指标为开放性、宜人性、外倾性、尽责性、稳定性。另一种是内生指标(y),用来测量内生潜变量(η)。内生潜变量经济融入能力的内生指标分别为月收入和住房,内生潜变量心理融入能力的内生指标分别为公平感、信任感和融入感,内生潜变量未来发展能力的内生指标分别为工作、养老和继续教育。

四、实证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人格特质外生潜变量以及经济融入能力、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内生潜变量进行信度分析,问卷整体Cronbach’s值为0.683,市民化能力内生潜变量(经济融入能力、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Cronbach’s值为0.533,外生潜变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人格特质)Cronbach’s值为0.603,可以认为各测量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

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内生潜变量数据进行KMO样本测度和巴特立特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KMO值为0.64,Bartlett’s test的χ值为2 489.306,P<0.001。载荷平方和达到55.621%,提取出3个主成分(见表3),分别定义为心理融入能力、未来发展能力和经济融入能力。

表3 内生潜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2.农业转移人口内生资本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外生潜变量数据进行KMO样本测度和巴特立特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KMO值为0.718,Bartlett’s test的χ值为1 390.617,P<0.001。外生潜变量经过因子分析,载荷平方和达到48.037%,提取出3个主成分(见表4),分别为人格特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表4 外生潜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二)模型拟合及结果分析

本研究基于劳动力异质性理论,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构建农业转移人口三维内生资本分析框架,研究内生资本对市民化能力的影响和作用路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模型拟合良好(见图1)。

图1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图示(标准化后路径系数)

表5是模型各项适配度的指标值,拟合情况良好,无须修正。

表5 结构方程模型各项适配度指标情况

模型结构方程与测量方程的路径、路径系数、标准化后的路径系数和P值分别见表6、表7。

表6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指标载荷系数表)

表7 测量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指标载荷系数表)

根据模型拟合结果得出基本结论:外生潜变量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影响显著,对心理融入能力的影响不显著。社会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影响显著,对经济融入能力影响不显著。人格特质对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入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对未来发展能力影响的路径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对经济融入能力影响不显著。对影响机制的分析如下。

1.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对市民化能力影响机制分析

人力资本对学历、培训、技能和健康测量标准化后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82、0.766、0.486、-0.061,培训>学历>技能>健康。相较于学历教育,培训学习对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与生活更具有针对性,学习周期更短,回报快,成本也较低,培训可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转移人口工作能力;学历对转移人口人力资本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学历教育成本远大于培训,因此,转移人口更倾向于选择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提升的方式。健康对人力资本的路径系数为负且不显著,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对个体健康情况存在认知偏差,人力资本较高的转移人口对健康更重视,对身体情况认知也更清晰;人力资本较低的转移人口对健康重视程度低,且由于收入较低,有减少就医的倾向。

人力资本对经济融入能力、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标准化后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29、0.008、0.479,其中心理融入能力的路径系数不显著,拟合结果符合假设A1、A3,不符合假设A2。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经济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生存能力,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转移人口在职业搜寻、职业保有和职业转化上能力较强,进而获取较高的职业收入,更有能力适应较高成本的城市生活;低水平人力资本导致就业呈现不稳定性和非正规性,难以形成稳定的生活预期和在城市立足的经济基础。

但人力资本对心理融入能力影响不显著,可能由于随着个体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对在城市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歧视和不均等现象感知能力更强,因此人力资本提升不能显著提高个体心理融入能力。

2.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资本对市民化能力影响机制分析

在社会资本测量指标中,对深度、广度和帮助情况自评测量标准化后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61、0.218和0.428,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帮助情况自评(质量)>深度>广度。社会资本的广度反映转移人口个体与其他人基于信任、合作和互惠等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数量与社会网络范围,社会关系既包括深层次的,也包括浅层次的。测量结果证明,浅层次的社会资本对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较小,社会资本的深度和质量对其市民化能力影响更大,说明农业转移人口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愿意帮助的人越多,平时可以进行深入沟通、交流的人就越多,体会到来自亲人、朋友、同事的关心越多,越有利于其市民化能力的提升。

社会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融入能力、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标准化后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54、0.51、0.366,其中经济融入能力的路径系数不显著,拟合结果符合假设B2、B3,不符合假设B1。社会资本广度、深度和质量的提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心理融入和未来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社会网络越广、身边关系亲近的人越多,遇到困难可以提供帮助的人就越多,感知到的歧视越少,在城市的信任感、公平感、融入感就越强。

社会资本对经济融入能力标准化后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无法为其带来收入上的提高,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社会资本广度不够,存在严重的“内卷化”问题;二是由于社会资本深度不够,农业转移人口即使社会资本广度有所提升,社会资本从初始扩展到业缘型社会资本,但也仅限于工作关系,遇到困难难以获得帮助,基于信任、互惠与合作缔结的社会关系仍以浅层为主;三是社会网络结构单一,农业转移人口由于自身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社会网络以同行业工友为主,与上司的关系一般,工作和生活上难以获得上司的提拔与帮助,警察、医生、老师等可能为转移人口城市生活提供帮助的朋友难以认识并熟识。因此,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对经济融入能力提升影响不显著。

3.农业转移人口人格特质对市民化能力影响机制分析

人格特质采用开放性、宜人性、外倾性、尽责性和稳定性测量,标准化后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56、0.705、0.844、0.613、0.246,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按路径系数大小排序分别为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稳定性。外倾性和宜人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影响较大,得分更高的个体具有乐观、积极、热情、坦诚等性格特点,有利于其在城市生活中交流、沟通,并获得他人接纳与认同。

人格特质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融入能力、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标准化后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15、0.297、0.118,其中经济融入能力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对心理融入能力影响的路径系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对未来发展能力影响的路径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拟合结果符合假设C2、C3,不符合假设C1。人格特质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外倾性和宜人性作用较大,具有乐观积极、友善宜人、开朗外向、尽责严谨、平和稳定等特质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容易与市民交流、沟通或寻求帮助,在获得他人接纳与认同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对未来在城市工作、生活和发展也秉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市民化能力的提升。

人格特质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这与已有研究中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助于提高工作激励效果,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结论不同。本研究发现转移人口人格特质对工资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受自身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所限,多就业于劳动密集型、劳动报酬率低的行业,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或激励机制难以达到,存在明显的经济社会地位分层的现象,因此就农业转移人口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人格特质对提高其经济融入能力并无助益。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劳动力异质性为立足点,构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三维农业转移人口内生资本分析框架,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划分为经济融入能力、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三维内生资本对市民化能力的影响及作用路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培训和受教育水平对人力资本的提升作用最显著。第二,社会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社会网络的广度、深度和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心理公平感、信任感和城市融入感,未来也更有能力和意愿在城市继续生活、工作,甚至养老和接受继续教育,实现真正意义的市民化。第三,人格特质对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外倾性和宜人性得分较高的转移人口,表现出的乐观积极、热情坦诚等特征有助于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沟通,对城市的认同感、融入感更强,对未来在城市的发展也更乐观积极。

研究结果也反映出以下3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对其心理融入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存在个体随着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的现象,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转移人口对其在城市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歧视、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情况具有更强的感知,有可能降低其公平感、信任感和融入感,因此人力资本的提升不能显著提高个体心理融入能力。二是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对其经济融入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内卷化严重,社会资本深度不足,社会网络结构单一,基于信任、互惠与合作缔结的社会关系薄弱,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不足以获得帮助,更无法为其提供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的帮助。三是农业转移人口人格特质对其经济融入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人格特质在一定环境下是有助于提高工作激励效果的,从而提高个体工作绩效,也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的扩展,但在已存在歧视或明显经济社会地位分层的情况下,人格特质对提高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能力并无助益。

(二)政策建议

1.积极构建专业化、多元化技能培训体系

一是整合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资源,积极构建专业化、多元化、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专项资金进行投资和监管,充分运用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针对个体具体情况帮助转移人口选择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合理、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培训项目,积极推进网络教育、线上培训,以降低培训成本,适应农业转移人口工作时间不确定性,提高培训效率。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与教育分类指导,设置专门机构统一协调转移人口教育培训工作,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要发展方向。

2.着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居住环境

一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医疗保障转接系统,完善工伤认定办法,剔除工伤申请、受理、鉴定、赔偿流程中的冗余事项,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支持。二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绿色通道服务,注重对农业转移人口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教育,提升其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知识方面的水平。三是推进城中村改造,创新改造方案,努力为农业转移人口创造健康、安全、稳定、便捷的居住条件,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如定期组织体检、建设职工宿舍等,提高转移人口健康水平和居住环境的质量。

3.培育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

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匮乏、社会网络结构单一、内卷化问题严重,帮助农业转移人口扩大、深化社会资本对提升其城市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尤为重要。一是积极推进用工单位、社区、社会组织心理咨询、治疗服务供给,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建立乐观外倾、稳定宜人的人格特质与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帮助其扩大社交范围、深化社会交往程度。二是积极发挥媒体宣传引导功能,教育市民正确认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建设中的卓越贡献,消除歧视。三是社区中心、社会组织等应积极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增强农业转移人口与本地市民的互动交往,构建公共社会关系网络,以提升转移人口社会资本的广度、深度和质量。

4.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心理融入能力提升的根本在于降低并消除转移人口在城市受到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提高其信任感、公平感和城市适应力。一是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子女就学、劳动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降低可能存在的不平等与隐形歧视,适当提高转移人口参保比例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制度整合和待遇衔接。二是强化用人单位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支持性人力资源系统,建立包容、友善、和谐的企业文化,注重员工帮助计划,增加对农业转移人口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关怀,帮助其解决困难,改正不足,提升市民化能力。

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本身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尚有许多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尝试将人格特质纳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分析框架中,是已有文献中较少涉及的,人格特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心理资本和非认知能力,是对心理资本特质理论和人格经济学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应用上的进一步扩展,未来有待深入挖掘。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人格特质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帮助其摆脱强市民化意愿与弱市民化能力的困境。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市民化内生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现代企业(2022年5期)2022-05-31 23:28:22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16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世界农药(2019年4期)2019-12-30 06:25:10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2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2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