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产科,江苏 连云港222100)
临床将妊娠超过37w在临产前胎膜早破称之为足月胎膜早破,具有极高的发生率,属于产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胎膜一旦发生早破,易发生产褥感染、难产等不良事件,如若病情严重,会使胎盘早剥导致胎儿在宫内出现窘迫[1]。现阶段,对胎膜早破患者的干预时机临床仍未有统一标准,但多认为产妇胎膜破裂超过了24h,不仅会增加其宫内感染率与产后病率,还会提升胎儿的宫内窘迫发生率。故,多认为胎膜早破24h内及时接受临床干预以促进临产[2]。本研究对本院收治75例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使用不同治疗计划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医学伦理会同意批准,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75例足月胎膜早破产妇,按随机数表分为三组,每组各25例。A组12例初产妇、13例经产妇,年龄为21岁~36岁,平均(28.25±2.51)岁,最短37w,最长42w,平均孕周(39.51±3.46)w;B组11例初产妇、14例经产妇,年龄为22岁~34岁,平均(27.86±2.47)岁,最短36w,最长41w,平均孕周(38.35±3.27)w,;C组13例初产妇、12例经产妇,年龄为23岁~35岁,平均(29.11±2.83)岁,最短37w,最长43w,平均孕周(40.36±3.61)w。比较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n) 年龄 孕周 初产妇/经产妇A组 25 21~36(28.25±2.51)岁37~42(39.51±3.46)w 12/13 B组 25 22~34(27.86±2.47)岁36~41(38.35±3.27)w 11/14 C组 25 23~35(29.11±2.83)岁37~43(40.36±3.61)w 13/12
1.2 方法 密切关注两组产妇的心率及体温等指标,观察其羊水量、宫缩状况、羊水具体性状与气味,若有必要用B超对羊水量进行检测,用监护仪密切监测胎儿状况,同时重视宫内有无感染表征。破膜12h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A组:产妇于胎膜破裂2h之后使用药物。在0.9%5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缩宫素注射液(上海禾丰,国药准字H31020850)2.5u静滴,初始滴注速率8滴/min;间隔15~30min调整滴注速度,直至有无出现有效宫缩,即10min宫缩2~3次,持续40~60s;最高滴注速率<50滴/min;用药期间,对产妇子宫收缩及胎心状况进行严密观察;对连续无出现有效宫缩孕妇,必要情况下,将宫缩素的浓度调整至1%,滴注速度增加至60滴/min,连续90min仍无有效宫缩则表示不敏感,需采用其他方式引产。将用药前已出现有效宫缩的产妇排除。B组:胎膜早破12h之后用药,方法与A组相同。C组:胎膜早破24h之后用药,方法与A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对比三组剖腹产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产后出血量及产后住院时间;比较三组新生儿窘迫发生率、Apgar评分≤7分、新生儿体重、新生儿住院率[3-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s)代表,以t检验差异;计数数据以[%(n)]代表,以χ2检验差异,(P<0.05)时有意义。
2.1 三组妊娠结局 比较三组产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剖腹产率4(16.00%)例、B组4(16.00%)例及C组9(36.00%);A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1(4.00%)例、B组1(4.00%)例及C组4(16.00%)例;C组剖宫产率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均比A、B组高(P<0.05);C组产后住院时间比A、B组长(P<0.05)。见表2
2.3 三组新生儿结局A组新生儿体重(3.36±0.69)kg、B组(3.47±0.54)kg及C组(3.31±0.46)kg;三组新生儿的体重与呼吸窘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新生儿的住院率与Apgar评分≤7分发生率明显比A、B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三组妊娠结局比较(±s)
表2 三组妊娠结局比较(±s)
组别 例数(n) 产后出血量(mL) 产后住院时间(d)A组 25 358.23±33.15 4.47±1.19 B组 25 360.31±40.26 4.68±1.37 C组 25 370.45±37.22 8.31±1.66 t值 - 1.2259 9.4004 P值 - >0.05 <0.05 t值 - 0.9247 8.4327 P值 - >0.05 <0.05
表3 三组新生儿结局比较[%(n)]
胎膜早破指产妇在临产前发生胎膜自然破裂,在妊娠达到或超过37w出现此现象则称作足月胎膜早破,倘若发生胎膜早破,而胎儿未得到胎膜保护,病原菌可经产道进入至羊膜腔内,易导致产妇感染,大大增加了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发生率[5]。由于胎膜破裂或导致羊水量减少进而使得胎儿紧密贴合子宫壁,易导致脐带出现受压、不协调宫缩等现象,致使难产[6]。临床研究指出,由胎膜早破所引起的剖宫产率约为40~60%,如果在早期胎膜早破时给予产妇有效干预,可以使剖宫产率降低。此外,也有相关研究显示,产妇自然破膜24h后仍未临产才能给予其缩宫素治疗进行引产,能够防止因过早实施干预或缩宫素使用不当带来的子宫破裂、羊水栓塞等一系列不良事件[7-8]。为探讨足月胎膜早破干预时机及妊娠结局观察,本研究针对本院收75例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临床资料予以分析。
本次研究中,C组破膜24h后产妇使用缩宫素治疗实施引产,会大大增加其剖宫产率,表明如果产妇出现了胎膜早破仍未及时给予缩宫素引产,可导致其剖宫产率提高。这是由于胎膜早破孕妇其胎膜保护屏障机制已逐渐丧失,阴道内进入了致病菌造成了可逆性感染,致使胎盘出现炎症,引起绒毛膜羊膜炎。本次研究显示,破膜24h后产妇采用缩宫素治疗给予引产,可大大提升其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导致产后的住院时间不断增加,表明破膜后产妇未及时进行引产会显著提高其感染风险。故,对于出现胎膜早破孕妇,需要加强其化验检查和监护,及早明确有无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给予早期诊断,及时实施终止妊娠治疗,进而减少其产褥感染[9-10]。一旦胎膜早破不仅会使产妇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同时还会让新生儿出现肺炎、败血症、呼吸窘迫现象,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尤其是母体存在链球菌感染或绒毛膜羊膜炎,更增加新生儿感染风险[11-12]。本次研究显示,产妇破膜24h后进行引产,会导致新生儿住院率及Apgar评分≤7分发生率提高,表明了产妇破膜后未及时进行引产会影响新生儿的结局。受外部环境和样本例数的因素,两组住院费用,待临床研究分析补充。
综上所述,临床及早对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使用宫缩素引产,可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