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蓉 王豫桂 刘辉
[摘要]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86例(86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A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B组采用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较术前提高(P <0. 05),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低(P <0. 05),三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联合羊膜移植均为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关键词] 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羊膜;角膜屈光状态
[中图分类号] R77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4-0039-03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慢性结膜变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球结膜组织呈三角形变性增厚,并向角膜生长、入侵[1],不仅对患者的美观产生影响,还可引起眼部的不适症状,严重者覆盖瞳孔区,并可引起角膜屈光状态的改变,导致视力下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翼状胬肉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角膜创面的恢复时间和最终角膜的散光程度因不同手术方式而有所差异[2]。自2010年起,我院眼科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86例86眼,并比较两种手术结果,以探讨两种手术方式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翼状胬肉患者均为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均为初发单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头部侵入角巩膜缘2~5mm,按照数字随机法将86例86眼分为两组,每组43例43眼,A组男 23例23眼,女 20例20眼,年龄46~74岁,平均(58.6±9.2)岁;B组男 25例25眼,女 18例18眼,年龄49~76岁,平均(59.5±10.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排除沙眼、过敏性结膜炎、慢性泪囊炎等其他眼科疾病,无结缔组织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疾病,无眼科药物长期应用史。本研究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并签署协议书。
1.2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术前应用爱尔卡因滴眼液滴眼3次进行表面麻醉,然后用利多卡因在胬肉下方行浸润麻醉,从胬肉头部外侧缘0.5 mm处的透明角膜开始剥离胬肉头部,然后将体部及其下方的组织进行钝性分离,从根部将胬肉剪除,止血后将残留的组织一并剪除,力求使角膜的创面平整,术中仔细操作,注意保护健康角膜基质和眼球周围肌肉。A组患者在切除翼状胬肉后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眼颞侧上方做浸润麻醉,切取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片植入胬肉切除部位,移植片大小以完全覆盖胬肉切除部位为宜,且下方不要携带结膜下的筋膜组织,然后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固定。B组行羊膜移植,首先将复水后的生物羊膜进行修剪,大小以完全覆盖巩膜裸区为宜,然后将羊膜面向上平贴于巩膜暴露区,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植片与结膜创缘,固定于浅层巩膜面上。两组术后均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
眼膏涂于结膜囊内,用消毒纱布块将术眼加压包扎24h,每日换药1次,局部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10d拆线。
1.3检测方法
术前测量所有患者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术前及术后3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裸眼视力和角膜曲率检测,每位患者检测3次,取平均值,以上检测和测量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完成,角膜曲率测量采用用国产 YT2A型角膜曲率仪(苏州医疗器械总厂生产),记录近水平方向角膜屈张力(K1)和近垂直方向角膜屈张力(K2),角膜散光度K= K1-K2,最大屈光力的轴向定为角膜散光轴。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所有统计数据应用SPSS19.0版本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3周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3周角膜曲率均较术前增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患者术后3周角膜散光度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翼状胬肉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强烈的紫外线及风沙环境以及患者眼部的慢性炎症及干眼均为致病因素[3],因此本病多发于多风及阳光充足的沿海和高原地区,以炎性浸润、纤维化、组织增生及细胞外基质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4],翼状胬肉使角膜的形状发生改变,水平曲率半径增大,同时较大的胬肉覆盖瞳孔区,阻挡光线进入眼内,导致患者视力下降[5]。
翼状胬肉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切除胬肉可改变角膜的屈光状态,解除或部分解除角膜的散光[6],消除胬肉对瞳孔的覆盖,提高患者的视力。
本研究选择86例初发单侧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羊膜移植,发现两组患者术后3周裸眼视力及角膜曲率均明显提高(P<0.05),散光度明显下降(P<0.05),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健康眼角膜缘上皮的基底层有大量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可分化为正常角膜上皮,生理状态下在维持眼表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在切除胬肉后移植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能够促进角膜上皮的愈合和结膜的修复,有利于术后创面尽快愈合,恢复角膜的透明性,对角膜上皮及新生血管侵入起到有效的阻止作用[7],避免或减少瘢痕形成,也减少了创面愈合后散光的发生。羊膜质地较薄,呈透明状,其内无血管分布,翼状胬肉切除后行羊膜移植,对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8],促进角膜缘干细胞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并促进角膜细胞生长,还可减轻手术区域炎症反应,抑制瘢痕组织的增生,有利于恢复角膜的透明性。因此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够使角膜创面在短时间内恢复,明显提高患者裸眼视力,降低散光度数,两组术后3周裸眼视力、角膜曲度及散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多位学者[9-11]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相似。
翼状胬肉通过阻挡进入瞳孔的光线、导致角膜曲率变化对患者视力产生影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联合羊膜移植均能够在切除胬肉基础上,显著降低角膜散光度数,提高裸眼视力,均为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参考文献]
[1] 贾烨,赖兆光. 翼状胬肉切除术式对术后眼表修复的影响[J]. 眼科新进展,2013,33(1):80-82.
[2] 郑建奇,崔伟,卢毅. 不同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对角膜屈光的影响[J].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5):918-919.
[3] Kheirkhah A,Izadi A,Kiarudi MY,et al. Effects of mitamycin C on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counts in pterygium surgery role of application location[J]. Am J Ophthalmol,2011,151(3):488-493.
[4] Chui J, Di Girolamo N, Wakefield D,et al. The pathogenesis of erygium: current concepts and their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 Ocu Surf ,2008, 6(1):24-43.
[5] Mery G,Maalouf T,George JL, et al. Limbal-conjunctival autograft in pterygium surgery[J]. J Fr Ophthalmol, 2010,33(2):92-98.
[6] 李灵,岳辉. 两种不同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对角膜屈光的影响[J].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424-2426.
[7] 吕兆琴,杨付合,张建民. 翼状胬肉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2012,41(9):912-913.
[8] 喻谦,张帆. 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前术后屈光变化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6):1218-1219.
[9] 李奇观, 黄伟梅, 陈思敏,等. 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对眼前节屈光状态改变的临床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2013, 13(4): 680-681.
[10] 王振亮,王世明,施瑜劲. 两种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对角膜曲率的影响[J]. 国际眼科杂志, 2010,10(10):1988-1990.
[11] 兰海涛,牛金柱,李坤,等. 硝酸甘油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眼内压增高的效果观察[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1):44-46.
(收稿日期: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