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竹青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23000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多发于老年病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多见。病人患缺血性脑卒中后,多表现为肢体活动受阻、感官、语言功能降低,头部血液无法得到充分供应,产生缺血性脑组织坏死等疾病,甚者导致损害自身神经功能,使病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1]。现阶段临床常使用尿激酶及丁苯酞治疗,本文为研究尿激酶联合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特展开以下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进行分析,根据目的抽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病人尿激酶诊治,给予研究组丁苯酞联合尿激酶诊疗。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33±4.03)岁。研究组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97±4.23)岁。纳入标准:全部病人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均被确诊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排除标准: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者;肝肾功能受阻者;对尿激酶、丁苯酞等药物过敏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均对两组病人实行血糖、血压等控制,调整病人血液循环及脑部代谢,稳定病人粥样硬化等部位斑块。进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治疗,含量调整为1000mg/d,口服。
1.2.1 给予对照组病人尿激酶诊治,选取1.50*106U的尿激酶,加入250mL生理盐水,缓慢通过静脉注射,使病人在5h内用完药,两周一个疗程,每次持续治疗12h。
1.2.2 给予研究组丁苯酞联合尿激酶诊疗。尿激酶药物用量与对照组一致,加以丁苯酞治疗,丁苯酞(产自石药集团有限制药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50298),用量方面,每日3次,口服,200mg/d。
1.3 观察指标(1)选取NHI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两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满分42分,病人分数越低表明其神经缺损功能越佳。(2)统计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四肢乏力、AST或ALT增高、心率缓慢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即为差异,具有可比性。
2.1 两组病人各时期的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各时期的NIHSS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病人各时期的NIHSS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3日 7日 14日研究组25 12.34±4.23 6.93±4.37 4.21±3.45 2.88±3.06对照组25 12.25±4.28 8.75±4.25 6.89±4.26 4.37±3.96 t值 1.304 12.425 11.299 12.693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病人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安全性方面,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脑血管疾病常因血液成分产生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壁病变等因素而成,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按照病人缺血的不同影响可划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类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高龄人群中是一项常见疾病,按照不同缺血部位,病人也因此表现出不同临床病症[2-3]。临床多见病症包括昏迷、记忆障碍、大小便失禁及运动受阻等。甚者表现为脑卒中及脑梗死等病症。丁苯酞本质为人工合成类的消旋体,为缺血抗脑的实体化学药物,可通过改善病人神经功能,提升病人能量代谢[4]。丁苯酞主要通过阻断病人体内受损伤的脑组织,设置有效安全的侧枝循环,增强半暗缺血带血流量,防止病人体内脑细胞组织受损。单独使用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病情,无法显著改善病人神经功能,而结合丁苯酞共同使用可有效提升病人NIHSS评分,安全性极高[5]。对照组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研究组,可得出单独使用尿激酶治疗病患能相对缓解病情,然而其预后情况不佳,而联合使用丁苯酞能明显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综上,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过程中,通过尿激酶联合丁苯酞诊治,可改善病人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