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增庚
一、教材分析
《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条件之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相似、四边形等平面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授課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等相关知识,同时也学习了利用尺规作三角形和图案设计的方法。在学习前述内容时,学生经历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但本班学生总体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数学知识综合应用意识不强、数学转化思想尚未稳固树立。因此本节课需要结合这些实际,在设计上予以关注解决。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在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的掌握理解;
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利用三角形全等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积极性;
3.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学会观察、讨论、推理、验证,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等数学学习习惯,体会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相关知识,将实际生活情境中不可测量的距离转化为可测量的距离。
2.教学难点。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强化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尺子、绳子、牙签、透明胶布。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 、设计理念
本节课按STEAM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倡导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项目化、主题式学习活动是STEAM教育模式的特点之一。活动由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炼主题,提出任务、问题及要求,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推断和分析,从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安排,以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为导向,由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解决方案,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找到当前问题的突破口和最优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STEAM教育重视建立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本节课的设计由浅入深,始终注意建立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3个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安排都与生活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且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有保障。
3.教学过程突显建构性、综合性和生成性。本节课在设计上,通过3个项目式学习活动串连,将教学目标渗透其中,教学条理、层次分明。在学习活动开展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自已进行实操、分析、推理及验证,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已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同时,通过问题式、情境化的过程体验式学习,使知识目标全面、有效地达成,并促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
4.重视渗透数学思维方法。本节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评价汇报等方式,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建立数学模型,将不可直接测量或难以准确测量的距离转变为可直接测量的直线距离,并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探究过程、测量方法及结果,教师适当给予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和提炼思维方法,体会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