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
摘要: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这篇《陈情表》教学设计几易其稿,每次都产生新的教学体验,更让我认识到“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初稿·以情为主导
《古文观止》评价《陈情表》时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起,无一字虚言驾饰。”受到这句话的影响,我第一次备课就确定了以“情”作为主导线。所叙述的情事中,当属孝情感人,这也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可以让中学生真切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学设想依照“因何陈情——如何陈情——陈情结果”的线索,为了让学生更加能够体会李密孝情动人,侧重去赏析第一段以及相关祖孙情的句子,由语言入手,由表及里,递进深入。
实际上,这是一线语文老师教授此课的常用的教学设想,也正吻合了高中阶段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要求“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但是,我渐渐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环节会出现一些空白,无法从情理上自然地连接,却又说不出原因。
再稿·从文本出发
细细溯源,我才发现真正问题在自己备课的源头出现偏差,教学设计起初想法是因为一句评论,而忽略了文本的细读。备课中,只重视课外的教学材料和素材,这是匆忙教学的最根本原因,这样也会导致课堂低效,学生对文本一知半解,更不用说可以感受到文章蕴含的深情,怎么能“堕泪”呢?
自我检讨,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于是我开始第二次的备课,丢开一切教辅,把课文当作文章,把自己当作一般的读者,深入文本,去思考,去体会。读者是文本的第二作者,将文章尽力读“厚”,从文字到语句,从片段到整篇。
在这番细读中,我发现:只是孝情吗?与祖母的相依为命的悲苦之情,所言非虚,但是这只是此文的一部分,李密在此种两难境地中呈表并不是为了让皇帝了解自己的“乌鸟私情”,而且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仅仅凭借孝情是无法打动皇帝的。陈情目的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忠孝的两难处境,并且希望皇帝同意他完成对祖母的赡养。
由此我重新确立了“婉拒”的教学设计中心,教学重点是如何婉拒,从亲情、忠情和道理三方面去分析,情理交融,委婉拒绝。
三稿·由学生出發
刚上完此课,我自觉满意,认为有了与众不同的思考视角,尤其是细读文本后的丰富收获。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再回过头来看这篇“得意”之作,又发现自己是多么的鄙陋。语文名家、生命语文倡导者熊芳芳老师说过,要深深地入,浅浅地出,要重体验。
以下是这次教学中的不足:
(1)教师先说出结论,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这不符合基本的认知规律;
(2)问题设置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
(3)教学用语简单粗陋。
要狠狠地给自己下一剂猛药,才可以清醒,才可以进步。开始第三次的教学设计前,我和几位同行朋友也交流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能等同于课堂上与学生的共同进步,需要重视学情。因此这次教学设计的重点在学生,把自己再当作学生,从学生出发,再把文本读“薄”。把之前的问题毫不犹豫地全部推倒,浅浅的开始,曲问,对比,磨炼课堂用语,重视审美过程等等。
教学·永远在路上
生命的高度与课堂的深度有着密切联系。从人到课,再从课到人,境界的高度,在不断反思中才能达到。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有话可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大胆地展示自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苏轼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无论是《出师表》还是《祭十二郎文》都能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是《陈情表》却不行。纵使文字恳切,情意浓厚,可是明显的政治目的在里面总是让我怀有戒备之心,对其文是无感而发。中有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令我感慨不已,但紧接着又是他的政治意图,让这种感慨又冲散而去。如果老师不热爱这篇文章,必然讲起来索然无味。
作为农村高中的学生,对文言的积累有一定的量,但由于不记、不熟,所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作为老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积累词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声音,他们才能体会到古人的思想的精髓。学生才有兴趣往下读。在这篇文章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说话的逻辑技巧,更重要的应该教学生体悟孝道,践行孝道。而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重功用而轻教化,重文字而轻情理,也是我们应当面对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有情感有温度的学科,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我们不是要培养巧舌如簧的论辩家,而是至纯至善至美的人。所以,以文学作品为蓝本,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掘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人生,我们任重而道远。
这次教学设计,我相信,它绝对不是最终定稿,还有各种不足,我更期待再次新的修改,不为别的,只为我是一名善于反思的语文老师。
(作者单位:盐城市龙冈中学,江苏 盐城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