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鹏
摘要:当我们对某个学科或领域产生兴趣时,便会产生学习的动机,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即便遇到困难也不会轻言放弃,甚至会产生挑战的欲望,这就是兴趣的力量,所以各学科教学当以激趣為要。因此,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形式的不足,围绕学生的兴趣探索新的教学方向,从而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
在传统文化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文言文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境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文言文的枯燥和复杂却让很多初中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内心诉求积极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生动有趣的一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文言文素养的发展。
一、激趣导入,构建精彩情境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适当渗透影视、故事、歌曲等现代化、趣味化元素,借此构建精彩情境,引出课文内容,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我先借助视频软件给学生播放动画片《愚公移山》的片段,借此创设精彩的影视情境。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动画片所吸引,于是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述完整。之后,我进行导入式提问:“《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它出自古籍《列子·汤问》,那么古人是如何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来传颂这个故事的呢?”在影视情境和故事情境的感染下,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心,进而主动展开阅读活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具有现代化风格的音乐来引出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歌曲《桃花源记》,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文章《桃花源记》的内容,歌曲的节奏明朗、轻快,学生很容易便沉浸其中,进而对课文内容产生好感。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采取趣味化导入法,对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任务驱动,强化参与意识
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必须亲自经历阅读、思考、探究、交流的过程,才能对文章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但是,师生之间文学素养差距较大,且一些教师总是急于求成,所以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往往占据课堂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处于弱势,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老师的步伐,接受知识的灌输。因此,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在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上,教师要加强任务驱动,多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感,进而强化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我便尽量以问代讲,借此丰富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首先,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我提问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写作的用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答道:“这篇课文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晚辈马君则的,他在文中讲述了自己早年求学的艰辛历程,借此勉励后辈珍惜当下良好的读书环境,努力学习。”通过这一问答,学生便能够对课文内容产生整体感知。而后,在详细分析的过程中,我也尽量为学生留白。比如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针对“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一句,我向学生提问:“‘怠是懈怠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因为天气太冷,作者的手指难以屈伸,所以他不得不放弃抄书吗?”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马上展开讨论,最终推翻我的结论,联系上下文对“弗之怠”做出正确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重视,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保护其学习热情。
三、古为今用,体现文言价值
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从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汲取古人智慧,用以指导当下的生活。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言文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实现古为今用,从而体现文言文的精神内涵和实用价值,以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
例如:在学习《爱莲说》一课后,我向学生提问:“周敦颐所生活的年代跟我们不同,并且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还曾出仕做官,那么他所崇尚的莲花精神,还适用于现代、适用于我们吗?”学生经过一番探讨,做出如下分析:“莲花所代表的是正直通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美好品质,我们虽然没有做官,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但是我们身边依然存在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爱慕虚荣、阿谀奉承等等,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我们要像莲花一样守住本心,保持独立、高洁的品格……”我对学生的想法表示赞许,并鼓励学生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落在实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领会文言文的魅力,并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进而升华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四、文化渗透,营造古风古韵
不难发现,以古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渗透于语文教材之中,这说明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和普及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比如:融合现代元素的古典音乐;渗透古代哲学思想的现代建筑;以成语、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综艺节目等等,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体验。所以,在初中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渗透其他亲和力较强的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古风古韵的意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课时,我借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几幅以《陋室铭》为主题的书法作品,其中包括了行书、隶书、楷书等不同的书体风格。学生的目光马上被吸引过来,于是我让学生尝试辨认行书作品上的文字,这一任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十分乐于参与。然后我提问道:“《陋室铭》具体讲了什么?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更适合用哪种书体进行表现?”在文化氛围的感染下,学生主动打开课本进行阅读。而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我则给学生展示一幅以这篇文章为素材的国画作品,让学生观察、欣赏,然后我引出问题:“画中的两个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这幅画有怎样的意境?”这时,学生便将对画作的好奇心转移到文章上,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将国画与文章进行对比。由此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学生喜爱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为课堂营造古典气息,进而有效唤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五、小组合作,凸显竞争氛围
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即便教师注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也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活力;并且,在一对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兼顾每一名学生,这导致一些基础较差或纪律观念薄弱的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不能有效学习。为此,在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上,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一方面可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营造竞争氛围,让每名学生为小组荣誉而战,都能积极贡献,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合作与竞争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课时,鉴于这篇课文比较短小,我便让学生合作学习。首先,学生按照座位就近结成小组,我则进行适当的调整,争取满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有助于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氛围。然后,我布置以下学习任务:
(1)熟读全文,以故事性语言概括文章;
(2)翻译全文,注意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
(3)找出文中的语法现象并进行分析……
接着,各组学生展开探究。而为了提高效率,大部分小组都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在课文翻译环节,某组学生将文章尽量均匀地分成三部分,每两人负责一部分内容的翻译。最后,组长再将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即便是基础差、学习意识不强的学生,也能积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查字典、做标注、整理语法知识等等。最后,我让各小组轮流分享探究结果,我则进行点评和补充。可见,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锻炼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六、古今对照,体现语言魅力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缺乏古漢语熏陶的初中生而言,他们自然愿意亲近现代文阅读,但是,文言文也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古今对照的策略,也就是将内容或中心思想相近的现代文、文言文进行对比,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二来让学生在对比之中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三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我利用电子课件给学生展示刘白羽的散文作品《长江三峡》,并介绍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同时给学生展示一些长江三峡的图片。待学生完成现代文阅读后,我提问道:“三峡的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用原文的句子进行说明。”这时学生便找出文中描写山和长江水的一些重要段落,并进行简要鉴赏。之后,我提出问题:“两篇文章都写到水流之急,那么其描写方式有何不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做出如下分析:“郦道元的《三峡》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面体现了江流之急;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却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进行表现,比如‘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我追问道:“现代文确实表现力更强,那么文言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一名学生答道:“文言文简洁有力,读起来抑扬顿挫,更能体现长江流水的雄伟气势。”另有学生答道:“文言文虽然含蓄,却给我们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比如在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时,我就能想象到一只小船在江上疾驰的场景……”有了这一番对比过程,学生便能认识到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骈俪对仗、意蕴深厚等特点,进而对文言文阅读产生好感。
七、拓展阅读,激发学习需求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常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打开古典文学以及历史文化的大门,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获取更多养分,得到文学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课内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这便体现了阅读拓展的重要性。所以,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阅读水平,适当引入课外文言文。争取利用文言文中精彩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需求,形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学生显然很喜欢文中的小故事,于是我给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出处,即《世说新语》中的《方正》篇。然后,我让学生联系文中元方的行为,思考“方正”的含义,学生最后解释道:“方正就是指人品正直,合乎道义。”我表示赞许,并借多媒体给学生拓展《方正》篇的其他故事,让学生进行翻译、讨论。最后,我进行拓展性提问:“《世说新语》是一本小说集,里面记载的都是一些名人轶事,每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些道理。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其中的哪些故事?你从中又得到了哪些启发?”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便会产生阅读的需求,于是我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世说新语》。此外,为了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我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在会上,我让学生分享自己近期阅读的文言文小故事,说一说自己从中学到的知识、领悟的道理,我则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文言文丰厚的底蕴,最终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经久不衰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极力体现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并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有喜.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
[2]范艳芳.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2).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学区,甘肃 定西74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