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可调式冰袋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及引流量的影响

2021-06-05 01:48田春燕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冰袋患处置换术

田春燕

关节置换术指将人工关节假体通过外科技术植入体内,以代替原关节行使正常功能,对因病变引起的骨性关节炎、强直、缺血性坏死等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1]。目前,髋膝关节置换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最常见的手术,成功率已达90%,更有超过八成的患者可正常使用假体20年以上,甚至终生[2]。即便关节置换术有诸多优势,但仍不可忽视其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因其采取外科植入的方式,对关节组织造成的伤害较大,因此术后易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增加患者生理负担[3]。临床上为减轻患者术后反应,常以冰敷缓解此类症状,其原理是通过低温促使毛细血管收缩并降低其通透性,以阻碍神经传导,加之低温环境影响细胞代谢速度,从而可达到消肿、镇痛目的[4]。毛巾包裹冰袋置于患处,再以绷带缠绕固定是传统的冰敷方式,但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绷带缠绕要求固定肢体尽量处于静止状态。但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是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治疗的宗旨[5-6],因此患者在进行锻炼过程中时常导致冰袋滑落,且冰袋周围水蒸气液化后会直接接触伤口,容易造成感染。因此,对冰敷方式进行改良极为重要。本研究将自制改良冰袋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并探讨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海安市中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行髋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者;神志、意识清晰,可较好地配合治疗者;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研究资料不全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恶性肿瘤者;肝肾功能异常、颅脑损伤者;主干动脉严重损伤行动脉吻合者;合并重症感染、深静脉血栓者;严重糖尿病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者;针对关节肿胀、疼痛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者。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其中对照组男39例,女24例;年龄54~80岁,平均(65.36±8.73)岁;原发疾病:股骨头坏死6例,骨性关节炎17 例,类风湿关节炎22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髋臼骨折6例,骨软骨瘤5例;手术类型:髋关节置换术31例、膝关节置换术32例。观察组男41例,女22例;年龄为49~82岁,平均为(65.18±9.16)岁;原发疾病:股骨头坏死8例,骨性关节炎17 例,类风湿关节炎21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髋臼骨折7例,骨软骨瘤4例;手术类型:髋关节置换术30例,膝关节置换术3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两组术后均行常规对症治疗、饮食指导。待患者体征平稳、指标稳定后,根据《髋膝关节置换快优临床路径及康复指南》给予患者实施有效康复锻炼,强度以不引起肢体剧烈疼痛为宜。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冰袋进行冰敷。术后,医护人员将化学冰袋包裹于纯棉毛巾中,置于患者手术部位,再用绷带缠绕固定。冰袋每1小时更换1次,毛巾每6小时更换1次,连续冰敷3天。

1.2.2 观察组

采用自制可调式冰袋进行冰敷,具体如下。

1.2.2.1 制作冰袋外固定套 原料为防水中单,首先量取化学冰袋尺寸,根据其规格缝制口袋。防水中单防水面(橡胶面)朝内,棉布面朝外,口袋封口处缝制粘扣,布袋两端同样缝制粘扣,粘扣尽量长,以便于根据患肢周径灵活调整松紧。使用时只需将化学冰袋装入口袋,密封后缠绕于患肢,松紧调节完毕后即粘接粘扣。见图1。

图1 自制可调式冰袋

1.2.2.2 使用方法 冰敷前,将软垫垫于患处(若是膝关节置换者关节屈曲30°),然后检查化学冰袋,确认无渗漏后将其放入口袋内,粘接口袋封口粘扣,将冰袋位置对准患处,水平缠绕布袋两端,然后根据患处周径调整松紧(以不造成压迫血管、可进行轻微运动为宜)并粘接固定。将冰袋置于患者关节置换处包裹使用。每1小时更换冰袋,术后3天连续冰敷。

1.2.2.3 注意事项 ①冰敷期间,若患者麻醉效果未完全消退,每半小时检查冰袋,确认其是否有移位,同时观察患者冰敷处皮肤颜色、温度,若发现青紫斑块则立即停止,避免加重冻伤;②医护人员更换冰袋时确认敷料有无液体浸润,若有则及时更换,避免污染创口。③麻醉消退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主诉定时评估患处疼痛程度,反复检查布袋松紧度,灵活调整。④缠绕布袋时避开引流管,避免阻塞引流。⑤若患者主诉麻木、酸胀等不适,医护人员及时调节松紧,必要时停止冰敷,若患者无不适主诉,持续冰敷3天。⑥冰敷期间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收缩、舒张训练和踝泵运动,以避免出现静脉血栓。⑦医护人员详细记录患者情况,做好交接班工作,避免出现冻伤等不良事件。

1.3 观察指标

1.3.1 关节引流量

收集患者术后第1、2、3天的关节引流量,计算两组各时间段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1.3.2 关节肿胀度

根据《膝关节重建外科学》标准[7],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第1、2、3天时手术关节肿胀程度。轻度:皮肤微微肿胀,但仍可见纹理;中度:皮肤明显肿胀,纹理消失,局部温度上升,但没有水疱;重度:皮肤肿胀且发亮,局部温度明显增高,有水疱出现。

1.3.3 关节疼痛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两组患者术后第1、2、3天时评估其关节疼痛度。医护人员采用统一引导语,指导患者在一长10 cm的线段上选取一能表示自己疼痛感的位置,距离“0”刻度越远表示疼痛程度越高。“0”表示无痛,≤3 cm表示轻度疼痛(可以忍受),>3 cm且≤6 cm表示中度疼痛(可以忍受,但影响睡眠),>6 cm表示重度疼痛(难以忍受,影响睡眠)。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后关节引流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第1、2、3天后关节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后关节引流量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关节肿胀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 d、2 d、3 d关节肿胀度均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关节肿胀度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术后关节疼痛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 d、2 d、3 d疼痛程度均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关节疼痛度比较[例(%)]

3 讨论

关节置换术创面较大,容易渗血,且止血难度大。冰敷是临床上常用的创口干预方式,原理是通过低温促进毛细血管收缩,降低其通透性从而减少多余渗出,且能延缓细胞代谢、促进结痂,对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但是传统冰敷存在着易脱落、有效面积小的问题,对此,本研究采取自制可调式冰袋,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3.1 自制可调式冰袋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对引流量的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1 d、2 d、3 d关节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应用自制可调式冰袋可有效减少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关节引流量。分析原因可能是:冰敷对炎组织液渗出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冰敷通过降低皮下组织温度,刺激冷感受器,利用神经交感反应收缩血管,降低其通透性,从而减少血流量,进而达到减少渗出的目的[9]。观察组因采用自制可调式冰袋,能根据患处大小灵活调整松紧,因此冷敷面积大,这应是观察组冰敷效果高于对照组的原因。

3.2 自制可调式冰袋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对关节肿胀度及疼痛的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1 d、2 d、3 d关节肿胀度均轻于对照组(P<0.05)。说明应用自制可调式冰袋可有效减轻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肿胀程度。分析原因可能是:低温可减少炎性渗出液,从而能缓解关节肿胀。临床上一致认为,血管破裂、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内液渗透进入组织间隙是肿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而冰敷可有效缓解这一现象[10-11]。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的可调式冰袋,能根据患处周径自由调节松紧,因而能使冰袋尽可能地与皮肤相贴,即增加了有效面积,因此能减少患者在运动、翻身时移位、脱落的可能性,从而有效提高冰敷效果。关节血运丰富,动脉分支往往聚集于此,但因手术损伤,导致局部循环障碍,因而为炎细胞浸润提供有利条件,提高组织肿胀风险,而炎性液体积压会刺激神经末梢,这是增加疼痛的原因之一[12-13]。冰敷因能缓解水肿、降低神经末梢敏感度,因此对减轻疼痛具有一定效用。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术后1 d、2 d、3 d疼痛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0.05)。说明自制可调式冰袋相比于传统冰敷更能减轻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疼痛程度,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自制可调式冰袋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有效减少其关节引流量,减轻肿胀及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冰袋患处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家里多余的冰袋怎么处理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保鲜冰袋安全吗? 用完之后怎么扔?
治疥疮
治斑秃
晶体熔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