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宁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大多以“组”的形式出现,主题也大多契合单元主题,有一定相似性。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组诗的“同”与“不同”,从而帮助学生领悟组诗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组诗 引导 发现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古诗组成。统编版教材中,古诗词大多是以“组”的形式出现。就这三首古诗而言,内容都是描写祖国山河的,编者为何把它们放在一起?教师是否应在教学时避免平均用力,引导学生以一首为例细致学习,发现这类古诗的共同之处?此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否在教学中淡化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些方法?
结合这些思考,笔者以三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望天门山》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一、初读古诗,发现组诗的“同”与“不同”
1.导入:看图猜古诗
(图片对应古诗:《望庐山瀑布》《敕勒歌》《题西林壁》)
(1)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点?(写景,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2)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壮丽的山河美景,自古以来它们就是诗人吟诵的对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首赞美祖国美丽山河的诗——《古诗三首》。
【感受】借助美丽的风景图片,用猜诗句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相同之处,为后面的问题与发现埋下伏笔。
2.朗读,整体感知
(1)这三首诗一首写天门山,一首写西湖,一首写洞庭湖,这三个地方你们知道在哪里吗?
(2)老师这里也有几幅画,你们能告诉我,分别对应的是哪首诗?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吗?
(3)这三首诗,大家都能讀得正确流利了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说一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首?
(4)寻找相同:这三首诗,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讨论,小结:从诗歌的内容看,三首诗歌都是写景的。从这三首诗歌表达的感情看,都表现了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赞美。
(5)发现不同:这三首古诗都写的是祖国山河的美丽,它们的美是同一种美吗?
引导学生讨论,小结:李白笔下的天门山是雄伟壮丽的美,苏轼所见的西湖是神奇秀丽的美,刘禹锡眼中的洞庭湖是柔和宁静的美。
【感受】初读组诗,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首去读,这样能减少学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寻找“同”与“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对组诗的整体把握。
二、细读《望天门山》,发现表达的“不同”
导入:想不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哪一首?教师配乐朗读《望天门山》。
1.自读古诗,引导“发现”
轻声读一读这一首诗,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发现,及时进行梳理,并提出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
(1)第一句诗中“楚江”是什么江?(出示长江流域图片解释)
(2)第二句诗中的“回”是什么意思?碧水为什么“回”?
(3)第三句诗中青山为什么会“出”?换成“青山立”行不行?
(4)“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明明是从江上来,为什么诗人说是从“日边来”?
(5)这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根据发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再读古诗,发现诗歌的“简”与“丰”
短短的一首诗,给我们带来这么多思考,李白不愧是诗仙!大家再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回归整体,引导发现“诗眼”
(1)诗歌的题目是《望天门山》,读了诗歌,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关键?为什么?
(2)是的,“望”是诗歌的题眼。那么诗人望见了什么?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短语概括一下。
天门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
(3)诗人是在哪里望?有人说诗人是站在岸边望,也有人说诗人是站在船上望,你们觉得呢?
(4)诗人望到了这样的景色,心情如何?
(5)带着这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诗歌。(配乐)
【感受】教学《望天门山》时,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自读,让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三读古诗,每一次朗读,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一首诗歌的“不同”。
三、类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发现古诗词可以这样学
同学们,刚才我们仔细品读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同学们觉得有意思吗?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我们学习的方式,选择剩下的两首中的一首,自己去研读研读,把你们的问题和发现写下来。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研读发现,教师注意巡视。教师可提示学生:选择相同古诗的同学可以一起交流,如果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示意。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指导、提问。
【感受】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首去研读,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控课堂。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研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且要敏锐地抓住有价值的“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
在这样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需要整体把握古诗,充分研读古诗,但是在教学中又不能过分拘泥于古诗本身,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府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