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的国内社区更新进展研究

2021-06-02 12:42杜春兰
园林 2021年6期
关键词:研究内容研究对象

杜春兰 余 佳

社区更新;研究综述;文献计量分析法

1 研究背景

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全面进入城镇化中后期[1],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存量规划时代,城市里繁华的新区与日渐衰落的老旧城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大量的老旧社区呈现出衰颓的景象,面临着人口密度过大、公共空间局促、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居民现代化的使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社区更新对于城市建成区域的品质提升的重要意义日渐突显。

2 研究目的及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基于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法,以文献外部特征为对象,通过分析文献的结构、数量关系与变化趋势,可以将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动态客观地反映出来,继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与理论依据[2]。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对城市更新、社区微更新的部分文献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与总结,但在社区更新领域尚缺少对大量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为了更全面地分析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客观了解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尽可能全面选取国内社区更新领域的相关文献,并运用VOSviewer软件对文献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借助图形化手段,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发文量、分布学科、文献来源、作者情况等指标,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炼研究热点,以期为国内社区更新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典面的生成要受到的用典语境、典源语境与用典者表义需要三种要素的限制,为了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典者会采取多种角度与方法从典源中择取语符代表字来组构典面,而典故自身的特点也为用典者从多个角度进行典面创造提供了可能:事典是多维的,立体的,故事性与情节性很强,每一个故事环节或情节片段都有可能从典源中独立出来而为用典者所用;语典也由于具有经典内涵和多重寓意而被用典者创造出诸多典面。这就导致了典源、典面与典义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3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是我国社区更新领域的相关文献,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了尽量全面覆盖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选择主题检索方式,以“社区更新”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中文文献,日期为2021年1月12日,初步得到检索结果831条,通过阅读标题与摘要,剔除非学术类文献及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779篇。

4 文献特征分析

4.1 发文量变化

从文献发表的时间与数量(图1)来看,国内社区更新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1996-2010年处于萌芽期,论文发表数量较少,每年发表数量不超过10篇,这一时期社区更新领域理论基础缺乏,学界关注度不足。2011年之后进入缓慢发展期,文献数量逐渐攀升,每年发表文献数量在20~30篇。2016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文献数量快速上升,研究水平和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2020年发文量相较于2019年略有减少,由于检索时间为2021年1月12日,少量2020年末发表的文献尚未录入中国知网数据库。

1. 社区更新相关论文历年发文量

4.2 文献分布学科与来源

从学科分布来看(图2),国内社区更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与工程(79.33%)、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6.97%)这两大学科领域,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3.37%)、社会学及统计学(2.79%)等学科领域略有涉及。

2. 文献学科分布

利用VOSviewer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密度视图(图5),得出国内相关研究中,城市更新、社区更新、微更新、老旧社区等主题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关键词共现标签视图中(图6),圆圈面积越大代表该关键词的词频越高,相同颜色的圆圈属于同一个研究聚类,其内部关键词主题相近;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存在共现关系,连线粗细代表其关联强度,总的来看,“城市更新”与“社区更新”节点最大,词频最高(均为117次)。结合部分文献的正文内容总结出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热点。

3. 排名前16的出版物文献数

4.3 作者及合作关系分析

下午的议程将大会分为两大主题分会场,分别围绕着“转型升级高峰论坛”和“新材料与绿色供应链”进行主旨演讲与高峰论坛环节,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协会领导与品牌负责人进行对话,围绕着专题内容进行研究探讨。

瓷器的装饰纹饰有两大类:一类继承陶器装饰传统,以图案饰之;一类则是创新,彩绘中国画。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为主旨的理念没变。

在实际设计上的镜频主要是指空间环境中存在干扰镜频信号,对其抑制主要依赖于前端预选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镜频抑制滤波器、混频器、中频滤波器等,通过这些措施一般可以对镜频抑制达到80 dBc以上的抑制。

表1 发文量排名前三的作者及作者单位

根据普赖斯定律[7]计算得出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为核心作者,统计得出35人,在VOSviewer软件中将最低阈值设置为3,绘制作者合作图谱(图4)。总的来看,圆圈整体呈现离散状,没有形成网络化结构,仅在局部形成几处联系度较高的小聚类。由此得出,国内社区更新相关领域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

4. 作者合作图谱

5 高频关键词与研究热点分析

5.1 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体现文章的核心观点,对其进行分析可得出该领域的研究重心和热点[8]。用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分析,779篇文献共有2 909个关键词,统计得到词频不低于5次(含5次)的关键词共100个,人工合并语义相近的关键词(如“保护更新”与“保护与更新”)后得到65个关键词(表2),主要可分为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地区4个方面。

表2 出现频次大于等于5的关键词

5.2.2 不同背景理念下的社区更新策略

(2)研究对象类。高频关键词包含“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城市社区”“传统社区”“历史街区”“农村社区”“传统村落”“棚户区改造”等。可以得出社区更新的对象丰富多样,从最初的棚户区、危房、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老旧社区延伸至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及一些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社区。

水工隧洞混凝土质量通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项:蜂窝麻面、水泡、气泡、错台、裂缝、颜色不均、结合部位烂根、冷缝等质量通病。

黄色聚类高频词有“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社区参与”“社区规划师”等,显示组织架构是社区更新一大研究热点,包括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及相关机制构建。随着近年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社区更新开始转向以公众为基础,政府、企业、专业工作者、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1)参与主体:黄怡欣、叶昌东分析了高校团队参与社区更新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高校参与社区更新的策略[13];步敏、蒋应红等以上海市曹杨新村建设为例,提出建设由专家学者、社区规划师、城市管理方和社区居民组成的工作平台,共同参与社区建设[14]。(2)参与方式:卓健、孙源铎从权力结构、更新模式、公共精神3方面解析当前社区更新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多方参与社区共治的策略[15];潘龙涛分析当下参与社区更新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社区规划工作坊这一公众参与平台[16]。(3)机制构建:于长艺、尹洪杰针对北京的责任规划师制度的特点及弊端进行分析,为国内社区规划师制度建设提供指导[17];欧阳虹彬、叶强提炼英国3种社区更新的典型模式,提出我国弹性机制构建路径[18]。

(4)研究地区类。高频关键词包含“北京老城”“上海”,这两个地区是国内社区更新的重点区域。建国初期北京市的旧城改造活动使其老城成为我国社区更新初期最主要的研究与实践对象,近年来更强调对北京旧城历史风貌的保护与修复工作[9-12];上海市将石库门居住区成功改造成新天地商业广场,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历史街区的开发热潮。近年来,上海市在我国社区更新的地方性实施机制和制度建设层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上海市城市更新区域评估报告成果规范》《徐汇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一系列指导文件,并展开了“行走上海2016——社区微更新计划”实践活动。

皮亚杰认为:“守恒是获得数和量概念的重要条件,儿童没有守恒概念就不能真正认识数和量。”学生具有守恒概念就表明他能抓住事物本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已不为表面所迷惑。此环节是前期教学实践的薄弱之处,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建立面积守恒概念,将重点加以落实?

5.2 研究热点分布

从来源出版物来看(图3),发文最多的期刊为《城市建筑》(30篇)、《建筑与文化》(29篇)、《规划师》(1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学科与工程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较少。

5. 关键词共现密度视图

6. 关键词共现标签视图

5.2.1 社区更新的组织构建

(3)研究内容类。高频词包含“社区规划”“社区治理”“社区营造”“制度设计”“公共服务设施”“更新设计”等。体现了社区更新领域研究内容的广度,包含物质层面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建筑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以及非物质层面的社区规划制度、社区治理机制、评估方法。

(1)研究背景类。高频关键词含“城市更新”“城市双修”“城市修补”“旧城改造”“存量规划”等。我国城市发展在近年来逐步由增量扩展转向存量空间转型优化,提出了城市双修、城市更新等一系列的城市建设理念,政府出台了许多文件为一系列理论实践提供政策支持,社区更新的相关政策与理论不断完善。

为了解国内社区更新研究领域主要专家学者,对所有作者进行统计,779篇文献共有1 202位作者(表1),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黄瓴,数量为9篇,黄瓴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其研究方向主要为社区发展与都市更新、社区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空间文化学,黄瓴教授发表的社区更新相关论文主要是在“资产为本”[3-5]视角下展开,研究对象主要为山地城市社区[4,6]。

绿色聚类高频词有“微更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城市修补”“城市双修”“儿童友好”“适老化”。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在2017年提出“城市双修”发展理念,包含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2个层面,是宏观层面指导社区更新的重要理念。从微观层面来说,城市建设的理念转向人本主义,这为社区更新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针对城市双修理念:白优认为社区更新是城市修补的主要研究对象,涉及物质空间提升和社区规划建设全过程,从框架建立、环境提升、文脉复兴、实施保障4方面提出针对城市修补理念的更新途径[19];许颖认为“城市双修”的本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模式,从空间布局、空间廊道、空间节点3个层面对旧城公共空间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20]。(2)针对人本主义理念:毛华松、宋尧佳剖析了老旧单位社区既存问题,并从社区服务体系、公共交往空间、社区集体记忆3个方面针对社区适老性景观提出更新策略[21];夏大为、林煜芸分析空巢家庭关联者的现状需求,从住宅闲置空间置换、公共服务空间完善、社区运营机制构建3个层面对社区更新模式进行探索[22];刘承楷、唐孝祥基于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与心理特征,提出环境行为心理观察、共性情感归纳、场所情境构建、生成移情现象4个设计步骤[23];刘晓艳以儿童友好城市理论为基础,提出提升街道安全性、聚焦游戏场地建设、实现游戏资源多样化、运营管理策略4个方面的社区更新策略[24]。

5.2.3 有机更新理论及应用研究

红色聚类高频词有“社区更新”“有机更新”“旧城更新”“可持续发展”“社区规划”显示社区更新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热点。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是国内社区更新的重要指导理论,他认为城市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有机体,在城市发展变更的进程中,应当顺应其内部规律,去除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内容,生长出传承原有组织优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内容[25]。学者们对相关理论及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1)理论研究:方可以北京旧城区住区为研究对象,在有机更新理论的基础提出了“小规模改造”理论,并通过实际案例剖析了小规模改造的优缺点与现实意义[26];江玉博对有机更新理论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阐释,认为与传统更新模式相比,有机更新具有过程动态化、主体多元化、目标人性化、内容丰富化、方式主动化、理念现代化的特点,并提出了对应的设计方法[27];吴穹结合有机更新理论,针对不同更新力度提出了4种差异化的更新方式[25];金秋平认为有机更新应注重各个部分的关联性、顺应内在秩序和发展肌理,内容上包含实体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2大方面,并针对棚户区这一特定对象梳理出了公共空间重构的影响要素[28]。(2)理论应用:杨克明在温州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过程中应用有机更新理论,提出了更新人口、梳理产权、改善空间、完善管理体制4大策略[29];尹志雯通过对3个实践项目的分析,阐述了有机更新理论指导旧城居住环境更新改造的原则、目标、策略、措施[30];杨阳在长治主城区旧城的规划过程中基于有机更新理论,对产业、空间、交通、生态4个方面设计了更新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31]。

5.2.4 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区域的社区更新途径

蓝色聚类高频词有“社区营造”“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等。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带来的弊端之一就是导致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和街巷不断消失,城市文脉断裂,探索在保护、传承、活化地区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社区更新的有效途径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吴蔚通过剖析苏州市木渎古镇区规划,将历史城市中社区更新策略总结为经济和物质更新两部分,包括旅游开发、住宅建设、文脉传承与新陈代谢[32];张熙分析了历史地段下的历史环境特性要素和社区空间共性要素,从特色风貌、交通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环境设施4个方面提出社区更新策略[33];张东方总结了历史文化街区内社区更新的原则和模式,针对街区、社区分别提出微改造建议,并提出菜单式微改造模式[34]。

抽取2016年8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慢性宫颈炎疾病患者的病例作为研究资料,依据入院就诊顺序进行随机平分为两组,即连贯组(n=75例)和对照组(n=75例)。连贯组患者的年龄在27-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48±5.42)岁。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6-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46±5.45)岁。两组病例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为无差别(P>0.05)。

6 结论与建议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社区更新起步时间较晚,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采用的大规模拆改的更新方式破坏了城市风貌,21世纪后才开始转变为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目前国内对该领域保持较高的研究热情和关注度,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理论研究与制度政策不断完善,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建筑学科与工程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成果较少,尚未形成关联度较高的核心作者群,研究内容从物质层面逐渐转向文化及精神需求的非物质层面,研究对象不断延伸拓展,以北京与上海两地为代表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社区更新组织架构、不同背景理念下的社区更新策略、有机更新理论及应用研究、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区域的社区更新途径4个方面。

社区更新是社区的“逆生长”,对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如下:(1)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交流。社区更新的对象、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可以结合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拓展社区更新的理论研究方向。(2)社区更新过程中需注重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将人的行为模式与需求作为社区更新的重要依据,以适应各个年龄、阶层、职业的居民的不同需求;同时应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从现阶段的“诉求表达”转变为“深度参与”。(3)社区更新的评价机制研究尚显不足,难以掌握真实的实施效果,可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量化评价标准,将反馈信息应用于新阶段的社区更新中,提升实践效果。

猜你喜欢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
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及研究
关于图像处理中几个关键算法的研究
民俗活动对皮影戏演出的影响
广谱哲学及其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职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