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山地壮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与谱系构建

2021-06-02 12:42郑文俊田梦瑶蒋思珩
园林 2021年6期
关键词:桂北龙脊村寨

郑文俊 田梦瑶 蒋思珩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秩序和逻辑,是我国西南山地少数民族景观基因内在规律的外在空间表现。基于景观基因相关理论与方法,探寻桂北山地传统壮族村寨的文化特质,并对有遗传特性的景观基因符号进行识别、提取和分类,构建景观基因谱系,进而提出景观基因的转译传承策略。结果表明:(1)桂北山地壮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细分为物质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景观基因,具体可从选址布局、建筑技艺、景观环境、社会习俗和文化艺术5个类别进行归纳,根据其外化特征,构建景观基因谱系;(2)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景观基因可从基因提纯、基因解构、基因改良和基因重组等方面进行转译传承。从景观基因的视角对桂北壮寨景观内涵特征进行文字和图示化系统性总结,有助于为桂北山地地区传统壮族村寨保护体系的建立以及村寨未来的开发建设提供新思路。

景观基因;基因识别;转译传承;桂北壮族

景观基因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克罗伯(Alfred L. Kroeber)和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 Klukhohn)关于文化基因的假说,我国学者结合生物学基因理论引申出景观基因理论。景观要素具有与基因类似的复制、转译、变异等特性,以景观基因的形式剖析区域景观意象的外在表征和文化内涵,更便于总结其发展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景观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当前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景观基因识别、分类、提取和表达的理论方法体系构建[1-3];识别提取具有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景观基因,并通过二维景观基因图谱构建对平面结构和肌理进行可视化分析[4-6];景观基因在村落传统文化传承、地方认同构建、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实践应用[7-10]。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桂北山地传统壮族村寨景观基因的识别以及景观基因谱系的系统化研究少有论及,对社会进程中壮族景观基因的形成规律、外在表征与文化内涵缺乏讨论。

基于村寨规模以及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本研究选取桂北山地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和金竹壮寨3个典型传统壮族村寨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选址于山地地区的壮族村寨景观基因的识别、提取和分类,构建桂北山地壮族景观基因谱系,旨在从景观基因的视角对壮族民族文化外在表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性研究,进一步丰富关于传统壮族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村寨景观基因区系研究作出贡献。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桂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地形较多,可利用平地资源较少,在此情况下形成了独特的山地聚落景观。桂北地区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山地聚落长期保持较封闭的状态,村寨传统风貌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成为研究民族文化的珍贵活化石。地处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和金竹壮寨均位于龙脊梯田景区内,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基础,但旅游介入程度存在差异。选择发展状况各异的3个村寨进行研究,或可为未来传统少数民族村寨的规划和开发提供范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

景观基因是不同文化景观之间得以有所区别的本质,其形成、遗传和变异过程是自然和人文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某一聚落或某一特定区域的景观基因,需要从聚落景观形成的内因和外因进行观察和分析,如该聚落所处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背景等。通过前期对该区域各项因子的分析考量,研究对象的景观基因识别基本遵照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以及局部唯一性4项原则,在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胡最总结完善的特征提取法[2],对研究区域的景观基因特征进行分类提取,得到选址布局基因、建筑技艺基因、景观环境基因、社会习俗基因和文化艺术基因5类景观基因类型,进一步解译各类基因的景观要素构成。

1.2.2 景观基因编码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以及景观基因信息库的构建需求,采用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结合的编码形式对景观基因进行文字符号化的处理[11]。根据基因的物质属性、基因的提取方法以及基因单体本身划分出“物质属性层—特征解构层—单体符号层”3个控制层,再根据村寨景观要素中的从属包含关系和合并相近类别的识别原则进一步划分出“大类—中类—小类—子类”4个标准层。大类标准层对标物质属性层中的景观属性,根据景观属性将景观基因划分为物质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景观基因两大类;中类对标物质属性层中的景观基因组,是对物质和非物质景观基因大类的细分,以英文字母表为编码顺序,使用1位英文字母编码;小类对标特征解构层,是对每类景观基因组特征的进一步解构,在景观基因组编码的基础上细分为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的三级编码;对标单体符号层的子类编码最终形式为“1位大写英文字母+若干位阿拉伯数字”,一些在子类层中没有细分的类级则使用数字0为数字代码(图1)。

1. 景观基因编码体系

2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

2.1 物质景观基因

2.1.1 选址布局基因

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以及金竹壮寨背山面水,偏北侧的龙脊山与南侧的金竹山为越城岭西南麓的余脉,两翼突出的山脊或山脉作为护山,利于藏风聚气,金江河临寨而过,依托山形地势大体上构造出穿越式和临靠式2种水系形态,整体形成理想的“山环水抱”山水格局。

古壮寨、平安壮寨和金竹壮寨在整体布局形式上具有一定差异。古壮寨主要由廖、侯、潘3个氏族构成,其建筑也呈3部分组团式布局,而金竹寨和平安寨的氏族构成比较单一,建筑整体分布较为集中,呈团块式布局(图2)。受地形高差的影响,3个村寨的建筑沿路网呈山地型梳式排布(图3)。村寨的线性空间均以纵向的主要道路组织交通,支路依山就势呈枝状蜿蜒,古壮寨的线性空间分布无明显向心性,平安壮寨和金竹壮寨的线性空间则沿纵向主干道横向自由蔓延,其中平安壮寨的向心性网状特征较为明显(图4)。村寨的线性空间在立面形式上比较丰富,基于道路两侧房屋地基高差的差异,其道路立面空间可大致分为前路后崖式、前后设路式、前坎后路式3种形态(图5)。

2. 村寨平面布局形态

3. 建筑形态剖面与立面示意

4. 线性空间整体分布特征

5. 道路空间形态分类

2.1.2 建筑技艺基因

(1)民居建筑。干栏式建筑是龙脊地区常见的壮族民居建筑形式,地基结构主要分为全楼居高脚干栏和半楼居高脚干栏[12](图6),建筑架构则多为六柱多间式或五柱二三间式(图7)。传统民居底层往往架空,作为豢养牲畜或堆放杂物的生产空间,上层多采用正面侧入的入户形式,门厅内侧以全封闭式的木板和木门分隔开门厅和里间,里间平面布置采用前堂后卧的布局方式,以堂屋为中心,堂屋中央靠墙设置香案及神龛,堂屋左右两侧分设两处火塘,卧房、厨卫和杂物间等分设四周,是比较典型的桂北传统壮族干栏建筑室内布局(图8)。当地干栏民居的屋顶也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随着人们居住需求的变化和营造技术的进步,在传统的悬山顶和歇山顶造型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如不对称式悬山顶、不对称式重檐歇山顶,以及联排人字剪刀架式等坡屋顶形式,使村寨民居建筑景观富于多样,同时也保留了干栏建筑文化的精髓。

6. 传统干栏民居侧立面

7. 传统干栏民居内部结构

8. 传统干栏民居平面布局

(2)公共建筑。以古壮寨、平安壮寨和金竹寨为代表的龙脊传统壮族村寨拥有独特的公共建筑,如桥梁、凉亭、谷仓、祭祀建筑、水锥房、寨门等。当地桥梁类型主要有风雨桥和石板桥,其中风雨桥多在村头寨尾的水口处,较为典型的有平安壮寨风雨桥(图9)。凉亭作为村寨中常见的公共建筑之一,其形制较为简朴,多为四柱或六柱抬楼式多间瓦顶亭(图10),部分设有神龛,部分建于山泉旁的凉亭还会设置水槽。谷仓时常作为民居建筑的一部分构成出现,而部分实行群仓制的村寨,谷仓常常被单独设置在住房一旁的空地或水塘里(图11)。壮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因此村寨内常常以神龛、寨社、庙宇以及石雕供奉自然神灵和各种先祖神和英雄神。水锥房一般设置在山泉边,为四面通透的悬山式瓦顶小型构筑物,内设形似跷跷板的舂米锥(图12),通过连筒进行流水灌注,从而实现非人力舂米。传统壮寨的寨门多为石门(图13),常与石砌围墙相连,构成守卫村寨的屏障和划分村寨领地的边界,龙脊地区的壮寨居民相信寨门有“留财辟邪”“神护风水”之效,在寨门的门板和门框处雕刻各类图腾、神像以及有吉祥寓意的对联,加强其镇守加护的意义。

9. 平安壮寨风雨桥示意图

10. 凉亭示意图

11. 谷仓示意图

12. 水锥房示意图

13. 寨门示意图

14. 三鱼共首图腾

2.1.3 景观环境基因

(1)林地景观。在龙脊壮族村寨的生态观念中,水体和森林被看作村寨的守护神,村寨后方的风水林不仅为村民提供生活材料,也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藏风聚气,为村寨纳福保平安。当地主要种植红豆杉、侧柏、毛竹、枫香、茶叶等植物,红豆杉作为当地的风水树,被村民认为是保护村寨的神灵化身;杉木达到一定的树龄可以用来建造当地特色干栏式建筑;大片生长的毛竹作为笋材两用植物,不仅可以长出竹笋,也是竹筒饭、竹枧、连筒等物品的原材料;茶树的种植使龙脊特色古树茶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之一。

(2)水体景观。龙脊当地的水体景观包括水井、水渠等灌溉设施,以及竹枧、连筒、木枧等引水设施,还有太平清缸这类抗旱防火设施。优越的自然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山泉和发育的地表径流,充分解决了村寨的用水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寨民们在村寨各处建造水井并开挖水渠,龙脊地区壮寨的水井常与亭式建筑相结合,一方面亭子发挥着井罩的功能,另一方面亭下空间形成了可供停留的公共社交空间。竹枧、连筒和木枧均为山地常见的传统引水设施,太平清缸据说是廖家寨廖光春老人请石匠以4块青石板制成,平面呈矩形,水缸四角嵌有装饰石柱,柱顶分别有一对青蛙及一对螃蟹的立体雕饰,缸身上有碑文记载“太平清缸,同治壬申修治,武威仁顺记立,孟冬吉日存沆”,现用于储水,以备抗旱防火之需。

(3)农业生产景观。梯田景观是龙脊地区壮族村寨最具代表性的农业生产景观,龙脊山和金竹山高耸险峻,但具有黏性的覆土层和土层下方不透水的沉积岩使得梯田拥有较好的保水性,雨热同期的天气条件也为梯田稻作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气候条件,形成良好的稻作习俗。由于梯田的道路系统和灌溉系统较特殊,传统耕作活动全部依靠人力和畜力操作完成,在龙脊传统12道农活工序中,用于耕地、灌溉、中耕、收割、运输、脱粒、加工等多种类型的农业设施(表1),也成为稻作习俗生产性景观的重要组成。壮族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九龙五虎”和“七星伴月”成为当地最著名的梯田景观观景点,同时成为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表1 龙脊壮寨主要农具

2.2 非物质景观基因

2.2.1 社会习俗基因

(1)信仰礼制。龙脊壮族信仰多神,当地民众崇拜的对象可分为雷神、树神、水神等自然神,以及花王圣母米洛甲、本家祖先等先祖神和莫一大王这类英雄神。其宗教活动场所通常是分散的,也并不都以建筑物的形式存在,如树神和水神通常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融,而雷神崇拜则通过石质雕像呈现,花王圣母和本家祖先则由各家在堂屋设香火进行供奉。莫一大王作为桂北壮民传说中的英雄神,古壮寨和金竹壮寨均设有寨社供奉其雕像,并在每年6月初二举办五谷庙节庆祝莫一大王诞辰。桂北壮族流传着“家有家长,寨有寨老”的说法,“寨老制”是壮族民间形成的一种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形式。

(2)习俗节庆。龙脊梯田以稻作文化为核心,居民日常生活均围绕着水稻生产展开,很多特色民俗节庆均衍生于水稻生产习俗。水稻的耕作周期一年可分为备耕、播种、中耕及田间管理、收获、归仓5个阶段,围绕水稻耕种衍生出“祭田神”“打背工”、正月祭拜灶神、正月初一至初十不能下田干活等生产习俗,并依托这些生产习俗形成了系列传统节日。除了将糯米饭作为日常主食外,壮家人还习惯将糯米做成米粉、粽子、五色饭、糍粑、水酒、汤圆等食物作为节日餐食,此外主食还包括红薯、玉米、荞麦等。龙脊当地自产的水酒也闻名远近,与龙脊辣椒、龙脊糯米、龙脊茶叶一起被当地成为“龙脊四宝”。

2.2.2 文化艺术基因

(1)文艺技艺。壮族山歌来源于壮家人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有龙脊山歌和北壮二声部民歌两种,可细分为劳动歌、酒歌、情歌、婚礼歌、祭祀歌等,以桂柳官话进行演绎,用歌唱的形式,叙事传言。壮族的舞蹈艺术则大多源于本民族农耕文化和宗教仪式,主要有提榔舞、师公舞等,其舞蹈形式主要反映农业生产的过程以及对于动物和鬼神的模仿,颇具想象力和神秘感。龙脊壮家人保留着水酒酿制、布贴绣、雕刻、木工建造、竹编、造纸、制茶、梯田造田等传统技艺,部分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并创造了经济价值。

(2)服饰文化。龙脊壮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男子服饰为自织的青色、蓝色有领对襟上衣,青、蓝色吊裆宽边长裤。女子头扎绣花百色毛巾,上身为绣红、绿、蓝、白和青五色蓝底衣,下身多穿宽口裤,习惯头戴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佩戴特色耳环、手镯和项圈等配饰。图腾纹饰常常与宗教信仰相连,如代表壮族始母米洛甲的花卉纹样、代表雷神崇拜的雷云纹饰等,此外还有各类反映自然环境的纹样以及各种几何纹,而龙、凤、阴阳双鱼和当地著名的“三鱼共首”图腾形象(图14)是与汉族文化相融后的产物,在当地用于象征古壮寨廖、侯、潘三姓氏族的和睦,以及龙脊境内聚居的壮、侗、瑶3个民族的友好。

3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谱系构建

结合符号学以及景观基因的识别提取方法对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和金竹壮寨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和符号化体系的提取,最终架构桂北传统壮族村寨景观基因谱系(表2)。

表2 桂北传统壮族村寨景观基因谱系

4 景观基因转译传承策略

4.1 基因提纯——构建基于景观基因谱系的可视化管理体系

通过对基因单体的空间定位,直观了解民族村寨内景观基因分布情况以及周边用地性质,随时根据实际变化在管理系统中对景观基因的具体信息进行更新,不断补充完善管理体系;通过ArcScene,在原始高程地貌以及其他构筑设施数据的基础上,生成村寨内建筑物控制改造的模拟3D场景效果,

进行景观视线效果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景观优化方案;结合AutoCAD软件对村寨内的物质性景观进行标准化建模,复原村寨传统风貌,通过虚拟3D场景游览向公众展示村寨景观基因,打破传统的游览模式和景观基因保护途径。

4.2 基因解构——拼贴民族文化元素延续地方文脉

在保证原生景观基因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通过风格解构或元素拼接的方式完成表达。通过塑形和上色的方式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仿古设计,在地面铺装或建筑装饰中融入传统的雷云纹或花鸟绣球等图腾纹饰元素等,实现新型材料的乡土化表达。在确保文化遗址遗迹受到相应保护并无遭受破坏风险的前提下,可适度对其进行管理开发,实现传统要素的现代功能利用。为了实现传统建筑景观基因的存续与转译,新建建筑可采用解构拼接的方法,如屋顶部分一律沿用传统的坡屋顶元素,坡屋顶可采用当地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悬山顶、歇山顶或不对称式设计,力图实现现代架构与传统部件的拼接。

4.3 基因改良——“有机更新”失活基因单元

“有机更新”即通过小规模的局部更新叠加实现整体的更新优化。改良更新对象的周边环境,通过景观要素之间的联动实现基因单体的激活;将更新对象视作具有生命力的个体,顺应其生长肌理进行改造更新,维护其差异性。如村寨内废弃的谷仓、无人居住和管理的传统民居等,由于没能在社会变化的进程中及时实现更新转化,正逐渐失去其生长活力,针对此类失活基因单元的有机更新,应当注重维护其原始形态,对本体进行改良修缮,优化局部细节,同时优化其周边景观,并保持基因单元的差异性,通过景观单体之间的整合,提高基因单体辐射范围的整体景观价值。

4.4 基因重组——整合景观基因信息链

景观信息链包括3大核心要素:景观信息元、景观信息点、景观信息廊道[13]。可将景观信息链的打造理解为通过对景观基因单体排列组合的优化,以及增加富有文化内涵的单体要素,强化整体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外观辨识度。具体实现路径为在打造特色景观节点的基础上规划相应的主题游线,例如针对古民居、古凉亭、水锥房、古廊桥等传统建筑景观规划游线,体现当地壮寨在人居环境营建中对于地形的适应与处理,强化龙脊壮寨作为典型桂北山地聚落的形象。

5 结语

桂北山地壮族传统聚落蕴含着独特的地方性山地民族景观属性,其演变和变迁影响着人地关系。针对桂北山地多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现状,通过景观基因谱系的构建对山地地区传统壮族村寨的景观特征进行区域化的系统性总结,有助于充实壮族村寨景观的相关研究内容,为桂北山地壮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利用ArcScene、AutoCAD等工具进行景观基因的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此外,综合运用计算机深度学习快速识别景观基因从而提高景观基因识别效率与智能程度,或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趋势。

猜你喜欢
桂北龙脊村寨
赏龙脊记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无蚊村寨丁屋岭
桂北乡贤所撰《资深集》及《资深集补篇注释》相关问题述略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桂北红色资源嵌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导向研究
2016 年5 月桂北地区一次对流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龙脊辣椒”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