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萌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脏外科,山东 济南,250012)
先天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极少数患儿在5岁之前有自愈的可能,大多数患儿需通过手术进行畸形矫正[1]。随着中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手术的治疗效果已显著提高,多数患儿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后可恢复至正常,并且对其生长发育影响较小,能正常生活[2]。患儿在接受手术治疗时的年龄较小,治疗配合度较差,常规护理模式对其干预效果并不明显。家庭成员协调护理是指在患儿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治疗和护理干预工作中,以提高治疗效果[3]。张巧云等[4]将家庭成员协调护理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究家庭成员协调护理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康复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本研究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经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5];② 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合并恶性肿瘤、肝衰竭、肾衰竭、复杂型心脏畸形或其他先天性疾病;② 合并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③ 依从性差或无法配合研究;④ 有麻醉药物过敏史。将所有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2例,女27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为(4.39±1.28)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1~19 kg/m2,平均BMI为(12.24±0.57)kg/m2。49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为(4.45±1.07)岁;BMI 10~18 kg/m2,平均BMI为(11.95±0.71)kg/m2。2组间年龄、BMI和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所有患儿在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通过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且定期记录其神志变化、四肢皮肤温度、皮肤颜色、管道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并准确记录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护理周期为2周。① 集体宣教: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介绍医院和病房环境,并发放入院手册。每周进行1次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其内容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案的和预后情况,要求患儿及其家属至少参加1次完整健康宣教。② 术后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③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积极安抚患儿及其家属的情绪,通过沟通及时了解其顾虑和担忧,并给予回应和解答。鼓励患儿术后尽早下床活动,根据患儿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护理人员使用胸带固定患儿的胸廓,叮嘱其每天练习有效咳嗽不少于20次。④ 出院护理:待患儿达到出院标准后,护理人员告知患儿及其家属口服药物的剂量和频次,强调下次复查时间和宣教居家护理注意事项。每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
1.2.2 家庭成员协调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家庭成员协调护理,护理周期为 2周。① 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和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向患儿家属一对一详细讲解患儿的目前病情、具体治疗方案和术后康复重点等。多向患儿家属分享手术成功案例,鼓励其共同参与患儿的护理。② 饮食方面: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和实际情况,确定其饮食的种类和进食量。经口进食时,嘱咐家属记录患儿每天进食的种类和量。鼻饲时,嘱咐家属按照医嘱严格控制患儿摄入的流质食物量,并记录其每天大小便的次数和量。③ 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手术流程,包括手术用时、麻醉清醒时间和术后护理要点等。指导家属协助患儿进行深呼吸动作训练,每天2次,每次15 min左右。④ 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介绍各管道的作用,告知其戴管期间的注意事项和具体拔管时间,每天检查管道的通畅情况,并向患儿及其家属示范活动时管道的摆放位置。指导患儿家属于患儿进食30 min后对其进行腹部按摩,每次按摩时间为5~10 min。避免患儿着凉和减少探视次数,每次接触患儿前后均需洗手。护理人员每天对患儿的餐具和日常用品进行消毒。定期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视情况给予排痰处理。
1.3.1 治疗依从性 于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采用自制的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对2组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分为遵医服药、按时复诊、合理饮食和合理作息4个方面,每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越高。
1.3.2 心功能指标 于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采用心电监测仪检测2组患儿的血压和心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2组患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
1.3.3 营养状况 于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抽取2组患儿的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双缩脲法检测其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清总蛋白(STP)水平。
1.3.4 并发症发生率 比较2组患儿呼吸道感染、心律不齐、肾衰竭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计算总发生率。
干预前,2组间遵医服药、按时复诊、合理饮食和合理作息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2周后,2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均<0.01);观察组的上述评分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1。
表1 2组治疗依从性比较分)
干预前,2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2周后,2组的收缩压、舒张压、LVEF均显著低于同组干预前(P均<0.01),心率显著慢于同组干预前(P<0.01);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2。
表2 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2组间的血ALB和ST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2周后,2组的血清ALB和STP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均<0.01);观察组的血清ALB和ST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3。
表3 2组营养状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6.12%)低于对照组(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据流行病学调查[6]显示,中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20万。其发病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如孕期感染病毒和辐射等原因[7-8]。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其能够有效延长患儿的生存周期。但由于手术时患儿的年龄较小,配合度差,护理难度大,无法保证其手术和术后护理的顺利进行,加之其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较为低下,术后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其是确保整个治疗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9]。
家庭成员协调护理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患儿治疗和护理过程的一种护理模式。由于家庭成员更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和性格,能清晰感知其行为和心理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周后,观察组的遵医服药、按时复诊、合理饮食和合理作息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提示家庭成员协调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究其原因,家庭成员协调护理通过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一对一地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对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完全了解,可有效缓解其恐惧和担忧情绪,使其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参与到患儿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同时通过多与患儿及其家属分享成功案例,有助于提高其对手术和后续治疗的配合度和依从性,确保手术和治疗的顺利进行。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2周后,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和营养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家庭成员协调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功能和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原因为,考虑到患儿术后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每天对患儿接触的环境和用具均进行消毒处理,平时注意为其保暖,从而避免术后感染[11]。同时家庭成员协调护理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其针对性的饮食干预,饭后30 min由家属对其进行腹部按摩,可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改善心功能[12]。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家庭成员协调护理,可有效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且改善其心功能和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