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盈盈, 刘静
(徐州市中医院 介入科,江苏 徐州,221003)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群体常见的一种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主要症状,并伴有机体骨脆性上升和骨折风险[1]。中国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发病率高达16.9%[2]。椎体成形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恢复脊柱高度、增加椎体骨强度,从而促进患者脊柱功能与正常生活的早期恢复[3]。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精细化护理有望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期恢复、提高其康复质量[4]。本研究在精细化护理的基础上,尝试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护理策略,其目的一方面在于提高精细化护理的个体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在于探索适合不同病情患者的护理模式。
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徐州市中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年龄≥60岁;② 经病史调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③ 符合椎体成形术指征[5];④ 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陈旧性压缩性骨折;② 病程≥2周;③ 骨折部位≥3处;④ 合并椎体后缘破坏、病理性骨折、急慢性感染或恶性肿瘤。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5例。2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2.1 常规围手术期护理 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持续至出院。① 术前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绝对卧床并适当抬高腰部,并协助其定期翻身。协助患者完善各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帮助医师排查患者的手术禁忌证。充分告知患者手术风险,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若患者疼痛难忍,需及时向医师反馈,必要时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进行止痛。② 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在术中协助患者取俯卧位,避免腹部受压。协助医师监测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待患者无明显不适且双下肢感觉及活动良好之后,陪同患者返回病房。③ 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嘱患者遵医嘱用药,严格要求其卧床,鼓励其在术后1 d起佩戴腰围并下床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腰背肌功能锻炼。向患者强调在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进行重体力活动和弯腰动作。患者在术后1个月进行门诊复诊。
1.2.2 以病情为依据的精细化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以病情为依据的精细化护理,持续至出院。① 病情评估: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情进展,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理状态、既往运动爱好、合并疾病、骨质疏松程度及骨折部位等,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制定多种精细化护理策略。② 术前护理:护理人员重点根据患者的合并疾病进行积极干预。针对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每日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告知其正常服用抗高血压药物、避免情绪激动、适当运动等,以维持血压稳定;针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告知其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进食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每日为患者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各1次。同时护理人员基于患者的接受程度、认知情况和心理状态,对其开展心理疏导,如详细讲解手术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其提高疾病认知,缓解恐惧心理,必要时申请心理科医师进行会诊。此外,向患者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协助其于术前即了解功能锻炼的方法,为术后锻炼奠定坚实基础。③ 术中护理: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对应的术中护理策略。针对所有患者,术中均强调保温和限制液体输入;针对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术前1 d嘱其停用抗高血压药物,以免术中发生低血压;针对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前嘱其停用阿司匹林并更换为低分子肝素,避免术中发生凝血纤溶功能下降;针对易产生麻醉不良反应的患者,叮嘱麻醉师精细控制麻醉药物的用量。④ 术后护理:护理人员每隔1~2 h协助患者翻身,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指导患者补充高热量、高蛋白质、易消化食物,提高营养摄入;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床旁或床下运动,并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自觉坚持康复训练;术后1个月进行门诊复诊,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及功能锻炼情况。
① 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② 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肺栓塞、泌尿系统感染。③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于术前和术后7 d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满分10分,评分高表示疼痛程度强烈;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7]评估患者的脊柱功能情况,满分50分,评分高表示功能障碍严重。④ 术前和术后1个月,通过X线片了解2组患者的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
观察组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更早,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术前,2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在术后7 d的VAS评分均较同组术前降低,在术后1个月的ODI评分均较同组术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VAS及ODI评分比较分)
术前,2组间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2组的Cobb角均较同组术前减小(P均<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2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均较同组术前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椎体恢复情况比较
椎体成形术通过骨水泥的椎体内注射,使患者的椎体强度和稳定性得到有效恢复,且腰背疼痛和椎体高度也可得到明显改善[8]。然而,老年患者的压缩性骨折多由骨质疏松引发,单纯的椎体成形术无法有效避免术后再骨折的发生,治疗的重点在于通过科学的护理策略提高患者认知,从而促进术后康复[9]。传统护理策略仅针对疾病本身,缺乏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的护理措施。精细化护理强调落实护理细节,尽可能详细地确保患者了解疾病及手术过程,从而促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并提高配合度,不仅可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提升术后康复质量[10]。
本研究尝试在精细化护理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病情情况,开展以病情为依据的精细化护理策略,其优势在于:① 以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护理措施。一方面可提高针对性,确保患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护理资源浪费,从而优化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例如,针对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增加血压监测频率能够了解其血压波动情况,从而有效指导其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判断;若患者未合并高血压,则免去护理人员反复测量血压所导致的时间消耗,使护理工作得到合理分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② 能够基于患者的病情评估并发症发生风险并开展早期干预。例如,针对合并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积极开展并发症预防干预有助于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针对可能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协助其更换体位和嘱其早期锻炼是预防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得益于上述优势,观察组的术后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更早,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更低(P均<0.05)。此外,观察组在术后7 d的VAS和术后1个月的ODI评分也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说明以病情为依据的精细化护理策略有助于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促进脊柱功能恢复。其原因可能与该护理模式更强调在术前学习功能锻炼方法有关,完善的术前功能锻炼学习不仅有助于患者在术后早期自觉开展康复训练,也能够为其术后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均较对照组更理想(P均<0.05),印证了上述结论。
综上所述,以病情为依据的精细化护理策略能够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椎体成形术后的早期恢复,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缓解其疼痛程度,改善其脊柱功能和椎体功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