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效果

2021-06-01 09:08王漫漫王丽吕莉
关键词:神经功能康复评分

王漫漫, 王丽, 吕莉

(宿迁市中医院 脑病科,江苏 宿迁,223801)

脑卒中发病后常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一侧偏瘫、失去平衡协调能力。除药物治疗外,出院后的干预对于患者康复也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在患者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但其康复效果不明显,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改善效果欠佳[1]。SBAR分别指现状(S)、背景(B)、评估(A)、建议(R),是结合患者身体状态及其相关检查数据给予全面、持续且高效康复护理的一种动态指导模式[2]。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模式应用在脑卒中患者中,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及康复门诊数据进行全面、持续的指导,保持患者出院后的康复锻炼依从性,或能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障碍[3]。本研究将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宿迁市中医院于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纳入标准:① 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现处于康复期;② 理解能力、听力无异常;③ 生命体征平稳;④ 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相关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合并恶性肿瘤;② 合并其他影响脑部功能的疾病;③ 脑卒中前已有肢体功能障碍;④ 合并阿尔茨海默病。将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比2组的一般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为期3个月。①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和康复指导,讲解疾病护理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原则及重要性。② 饮食干预: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以低脂、低盐、高纤维等为饮食原则。③ 康复干预: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肢体康复训练内容、家庭护理技巧、自我护理技巧及预防疾病复发方法。

1.2.2 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模式,为期3个月。

1.2.2.1 建立SBAR指导护理小组 选取1名护士长、1名医师、2名康复医师和2名主管护师作为小组成员,成员均接受SBAR理论知识、康复护理的具体实施步骤及方法等培训,所有成员进行模拟训练后通过考核。

1.2.2.2 了解患者基本情况 收集患者的年龄、主诉、生命体征和病史等资料,了解其是否有抽烟、喝酒的习惯,评估患者出院时的身体状况(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并对其进行分级,将所获得的患者信息向医师、康复医师汇报。

1.2.2.3 制定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方案 结合脑卒中临床特点,经讨论后制定符合本科室特点的SBAR理论动态指导模式。在现状、背景、评估和建议的基础上增加改良方案,详细规定内容的执行程度,具体内容为:① S(现状),需结合患者2周内在康复门诊的相关检查记录或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糖、血脂等),了解患者最新的身体情况,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 B(背景),需结合2周内患者采用的康复方法,评价康复效果和执行依从性等。③ A(评估),需结合测量工具再一次评价患者的自理能力,对其肢体功能做出分级判断,根据上一轮收集到的信息对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做出评价。④ R(建议),综合上述情况改进护理康复服务计划,调整患者的康复计划、强度和训练方法。并予以配套的康复知识宣教,以保持患者的锻炼依从性。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加强患者的康复知识。同时根据患者的执行情况,要求家属协助并监督患者的康复训练,并将其训练情况汇报给小组成员。

1.2.2.4 改进监督检查机制 每隔2周反馈1次SBAR理论动态指导的执行情况,由护士长进行总结、点评,分析这一阶段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具体问题,小组内讨论出解决方案,并制定后续的改进方案。同时重视患者和家属反映的问题,并准确、快速地解决。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 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使用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价,NIHSS有11个维度,包括意识水平、意识水平指令或提问等,分数范围0~42分,mRS总分0~6分,分数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恢复的越好[5]。

1.3.2 运动功能 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AM)[6]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四肢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度、平衡等内容,上肢66分、下肢34分,所得分值越低则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

1.3.3 日常生活能力 分别应用Barthel指数量表(BI)、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估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范围0~100分,得分越低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7]。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神经功能比较

干预前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GF、BDNF水平及NIHSS、m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在干预3个月后的NGF、BDNF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NIHSS、mR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更低(P均<0.05),见表2。

表2 2组神经功能比较

2.2 2组运动功能障碍比较

干预前对比2组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3个月后,2组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得分均上升(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FAM评分比较分)

2.3 2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的BI、ADL评分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的BI、ADL评分均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更高(P均<0.05),见表4。

表4 2组BI、ADL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严重下降,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对其神经及运动功能恢复具有关键作用。临床常规实施的护理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不佳,与患者家中康复锻炼规范性得不到保障有关,且随着时间延长其锻炼依从性下降[8]。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模式可在院外实施持续、动态的康复指导,及时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并能及时调整康复锻炼方案和指导患者正确锻炼[9]。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应用这一新型护理模式,或能有效改善其运动、神经功能。

血清NGF、BDNF是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常用的评价指标。本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干预3个月后的NIHSS、mRS评分均降低,NGF、BDNF水平均升高,上、下肢运动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模式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其运动功能,与黄妙珊等[10]的研究一致。因SBAR指导模式首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对其病情现状进行评估,评估后再给予科学建议和诊疗计划,加之每隔2周家访1次,使患者在院外能定期、持续接受到专业的康复指导。并且家访时可评估上一阶段的康复锻炼效果,在保证患者服药、锻炼依从性的基础上可调整锻炼方案,同时正向激励患者坚持锻炼。此外,通过康复运动可调节大脑活动刺激神经组织重塑,改善神经功能,进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既往研究[11]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实施SBAR指导模式可使其肢体运动功能改善,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在干预3个月后的BI、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进一步证实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模式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模式通过定期评价患者的康复效果及锻炼依从性,可针对性地改进患者的康复计划和强度,使其能够接受持续且全面的专业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同时进行心理、饮食、用药指导并加强康复知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另外,该护理模式还增加了医护、医患和护患间的交流,让患者接受专业、及时、科学性的护理干预。同时患者家属在长时间的配合学习中,也逐渐掌握基础的护理方法,可帮助患者合理锻炼,从而改善其运动功能障碍,促使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综上所述,将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可有效促进其神经、运动功能改善,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康复评分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