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红, 宋艳, 刘春梅, 胡国艳
(南京市第二医院 重症医学科,江苏 南京,210003)
机械通气是临床常见的救治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主要手段,可在呼吸机的作用下帮助患者维持气道通畅,有效防止机体缺氧,避免呼吸衰竭等情况发生[1]。但ICU住院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和使用机械通气维持呼吸,容易引发肌无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躯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肺功能,延长其住院时间[2]。相关研究[3]表明,早期康复训练是近年来预防ICU住院患者产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其病情转归,对激发其机体肌肉、神经的功能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探究早期康复训练对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力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效果较好,做如下具体报告。
经南京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于南京市第二医院ICU救治的86例行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3例。纳入标准:① 均接受有创机械通气,且均大于48 h;② 年龄≥18岁;③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④ 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合并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② 伴有骨折或开放性伤口;③ 依从性较差;④ 存在肢体功能缺陷。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1 常规康复训练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活动和功能锻炼,为期7 d。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日常的生命体征检测及导管护理;责任护士配合医师使用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等对患者进行镇静和镇痛,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在控制疾病后进行常规活动,如每隔2 h翻身活动1次,每天常规四肢功能锻炼2次,每次持续20~30 min。
1.2.2 早期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为期7 d,具体措施如下。① 临床医师、康复训练师与护士组成康复训练小组,共同学习机械通气治疗、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等相关知识,并制定早期康复锻炼方案。②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及安全检查,了解其疾病状态和生命指征,并展开康复训练。评估分为4级:a. 一级,为被动训练,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使用镇静剂阶段,护士进行体位管理,将床角度保持在30°~45°;临床医师对患者实施肺复张,保证每次肺复张结束时开放压可达到40 cmH2O(1 cmH2O=0.098 kPa);康复训练师对患者上肢、手腕肩肘等不同关节进行锻炼,如使用屈、伸、内、收、外展、内旋等方式进行全面和细致的康复训练。b. 二级,为被动训练与主动训练结合,被动训练同一级训练操作,由康复训练师、临床医师及护士帮助患者实施;主动训练在患者清醒且可听从指令进行训练操作状态下展开,护士协助患者保持半卧位或坐位,每日进行2次时长为30 min的训练;患者主动进行呼吸肌训练,每日进行2次时长为5 min的腹式呼吸训练;康复训练师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并鼓励患者独立完成关节活动,包括下肢抬腿训练每次10 min,每天2次,上肢握力训练每次10 min,每天2次。c. 三级,为二级康复基础上的主动训练,患者逐渐康复,呼吸治疗师帮助其进行脱机训练,首先观察患者的气道情况,清理气道痰液并脱离呼吸机,确保其可逐渐平稳地进行自主呼吸;可进行床沿坐立活动,护士为患者准备一张可移动的桌子靠于床边,患者将双肘支撑于桌上,双脚自然下垂,通过上下举动双臂进行锻炼,每天2次,每次30 min。d. 四级,为在三级训练的基础上帮助患者进行离床活动,护士协助其坐于床边,双腿自然下垂,每天进行2次站立训练,每次15 min,根据恢复情况进行原地踏步训练、绕床训练等。③ 针对不同层级的康复训练,责任护士需时刻观察患者的体征情况,若其出现不适,则立即停止训练,并告知主治医师进行相应处理。
① 所有患者于机械通气的第1天、第7天进行呼吸肌力测定,以最大吸气压(MIP)、最大跨膈压(Pdimax)来评估患者的呼吸肌力。使用呼吸机测定MIP,使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Pdimax。② 观察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并进行详细记录。③ 于干预前和干预3 d、5 d及7 d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总分为0~10分,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分数越高则疼痛程度越严重。④ 比较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机械通气第1天,2组患者的MIP、Pdimax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机械通气第 7天,2组的MIP、Pdimax均明显高于机械通气第 1天(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呼吸肌力比较
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观察组的消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3 d、5 d、7 d后,2组的VAS评分均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4.66%)明显低于对照组(20.93%,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机械通气能有效减轻机体器官损伤程度,改善患者的通气障碍,保护其呼吸和氧合功能[5]。机械通气的工作原理是运用机械装置代替患者自主呼吸,但长期通气容易引发气道感染,甚至肺部感染[6]。同时,ICU住院患者需长期卧床,患者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且频繁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治疗,患者易发生谵妄,严重影响其疾病恢复。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临床上更多地将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ICU住院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宋东庆等[7]的研究发现,早期康复干预治疗能明显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有助于其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早期康复训练是在传统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早期评估、早期训练的方式,增加训练的全面性,全程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其快速康复。早期康复训练作为4个阶段的分级康复训练,能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包括呼吸康复训练、肢体康复训练及坐位康复训练等,有显著的康复效果。有研究[8]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具有提高患者呼吸肌力、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的效果。本研究探究早期康复训练对ICU中行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力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机械通气第1天相比,2组在机械通气第7天的MIP及Pdimax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孙广晓等[9]探讨了ICU中行机械通气患者接受早期肺康复训练的效果,结果表明,行机械通气患者接受早期康复训练是安全和有效的,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呼吸康复训练是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部分,可提高呼吸肌的膈肌能力,有效改善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肌力,从而达到维持正常肺通气及保护肺功能的作用[10]。比较2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观察组的消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在干预3 d、5 d、7 d后的VA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的VAS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分析其原因,与常规康复护理相比,早期康复训练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规律的分阶段康复训练,每一级训练完成后再进入下一级,以患者耐受为宜,逐渐增加活动方式,从而有效减轻其疼痛感。早期的呼吸康复训练和肢体功能训练可改善患者呼吸肌功能,使其呼吸肌收缩力增强,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能加速康复并早日撤机。比较2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4.66%)明显低于对照组(20.93%,P<0.05)。分析其原因,护理人员积极协助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通过采取安全、有效的康复训练,使患者规律地进行关节活动,增强了活动力量,可确保康复训练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1]。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训练对ICU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患者呼吸肌力,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减轻其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