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博 陈辉民 徐运保
[摘要]专业综合评价指标彰显了标志性成果在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标志性成果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科研与教研教改立项、论文、获奖,以及教学项目获奖等,对应专业综合评价观测点权重较大的核心项目。标志性成果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内在统一,具有导向性、可控性和可操行性,可以通过科学谋划、制度引导,项目主导、团队协同创新,学生为本、因材施策,形成特色化、融合国际化元素等方式来进行培育。
[关键词]专业综合评价;评价指标;标志性成果;办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2-015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27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方针和总要求,截至2019年底,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湖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湖南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湖南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等保障性文件。学科内涵建设是基于专业的基础建设,如何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目标,是专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一、专业综合评价与趋势预判
分析湖南省专业建设评价材料,专业评价主要分为办学合格性评估、常规性综合评价和工程专业认证3种类型。办学合格评估一般是在1个办学周期的最后1个学期进行(第8个学期)。根据湖南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开展2020年普通高校新设专业办学合格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的通知》,一般规定从定位与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运行与管理、培养质量5个一级指标和包含专业定位与规划、培养方案、整体结构、师德师风、主讲教师、师资培养与教学水平、学科水平、 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教学研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思想道德与身心素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学生满意度、生源与就业的21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常规性综合评价一般是在办学合格性评估通过以后,再经过几年(湖南一般界定至少有3届毕业生,简单推算就是办学7年后)的建设期进行的专业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源、培养方案与模式、师资与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过程与质量保障、培养效果、附加项目7个一级指标和招生录取、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师资结构、师资水平、教学条件、教学建设、教学改革、质量标准、教学过程监控、思想道德、专业能力、就业、满意度、专业特色15个二级指标及33个主要观测点,满分105分。湖南省教育厅自2016年开始进行专业评价,目前已经进入第3次专业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面向工程类专业,是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对专业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体系由通用标准(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和专业补充标准构成。
对办学合格性评估、常规性综合评价和工程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把专业综合评价内容划分为制度性内容(定性部分)和操作性内容(定量部分)。从演化进程看,制度性内容包括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会越来越完善,指引作用也会愈来愈强;操作性内容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前沿阵地,将决定专业发展的未来。故此,可以大胆推断,常规性综合评价和专业认证将成为专业、学科内涵建设的外部驱动力,外力推动内涵建设;同时,专业综合评价结果直接影响招生质量,可进一步促进专业建设改革和内涵建设。评价机构的推力及招生的拉力可促使专业、学科内涵建设沿着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方向跃进。于是,以哪种指导原则指引专业内涵建设更好更快地开展,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
二、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内涵
通过专业综合评价促进专业内涵建设,需要对体现专业内涵发展的核心指标进行培育。分析专业综合评价的二級指标及重要观测点的赋权值,基本可以判断出评价的核心基础就是标志性成果的数量。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有关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各种文件并未对标志性成果进行明确界定,只是给出了成果覆盖范围。如,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成果工作的通知》附件一《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的第三条指出了教学成果的范畴,即为“(1)在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成果。(2)在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及教学管理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开展质量保证与监控工作,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成果”。湖南省教育厅在《关于开展第十一届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教学成果为国家级、省级或学校正式立项并结题的课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学校,特别是基层院系、一线教师多年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已取得较大影响的实践成果。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在《关于开展第十二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文件中,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内容进行了表述,即“主要包括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教育质量保障、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内容”。
基于专业综合评价的可控性、可操作性,标志性教学成果可以从专业评价涉及的教师与学生范畴进行界定:一是标志性科研项目与论文、获奖与专利。包括:(1)国家级别、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立项。(2)国家、省部级科研论文、科研工作、发明奖等。(3)SSCI/SCI、CSSCI专业领域期刊论文。(4)专利及软件著作权。二是标志性教研、教改项目和论文、获奖。包括:(1)国家级别、省部级教研(含教育规划课题)。(2)SSCI/SCI、CSSCI、北大核心教育、教改领域期刊论文。(3)国家、省部级教学教改、教育获奖,如国家级教学名师,竞赛一二三等奖等。三是标志性教材及信息化建设。包括:(1)国家优秀教材等。(2)国家级、省级在线课程。四是标志性育人成果。包括:国家、省部级实习实践基地,协同育人项目。五是标志性学生成果。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创业立项、竞赛获奖、专业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三、标志性成果与专业评价指标的对应关系
标志性成果是专业内涵发展的外在表现,是对专业综合评价高权重的核心指标的归纳总结,故此适用于专业办学合格性评估、评价、专业认证。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主体,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执行者。师德师风是教师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专业素养是师德师风核心指标的技术指标。作为教师,一方面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另一方面潜心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遵守学术规范守则,这些都是践行师德师风守则的体现。对应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主要包括内涵界定的前4项。(1)标志性科研项目与论文、获奖与专利,对应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师资水平的教师科研观测点。(2)标志性教研、教改项目和论文、获奖,对应专业综合评价指标:教学改革的教研论文、教研项目和教学成果奖观测点;二级指标师资水平的教师教学获奖观测点、师资结构的高水平教师观测点。(3)标志性教材及信息化建设,对应专业综合评价二级指标教学建设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材观测点、教学条件的图书与网络课程观测点。(4)标志性育人成果国家、省部级实习实践基地、协同育人项目,对应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二级指标——教学条件的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建设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观测点、培养模式的协同育人观测点。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是专业培养的受众,也是检验培养质量的标杆。提出学生标志性成果建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和明晰教师教学定位;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正确的方向性发展。故此,标志性学生成果建设既是教师标志性成果建设的补充,也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石。
从专业综合评价的角度分析,标志性学生成果对应专业综合评价二级指标专业能力的学科竞赛获奖、创新创业项目、论文与专业观测点。
四、专业建设引入标志性成果的可行性分析
以标志性成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可控、可操作的外在表现指标,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导向性,原因有三:
(一)标志性成果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是内在统一的
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教育从业人员的守则,在党的指引下,积极参与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通过潜心教学、科研、教研取得的成果就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一种专业体现。身体力行地推广成果,既可以促进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可以为学院专业建设,甚至是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二)标志性成果导向性强
标志性成果为教师科研和教研教改指明了具体方向,适合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对于科研—教学型并重的教师,职业发展定位获取高级别科研、教研、教改立项,论文发表和获奖,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个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专业和学科内涵建设奠定基础。对于科研型教师,定位高级别课题立项和SSCI、SCI、CSSCI、CSCD、EI等核心专业期刊论文,可以提升专业和学科建设社会影响力。对于教学型教师,专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获奖,教学名师,教学教研立项,提升学生培养满意度和专业教学社会知名度。标志性成果建设对于各种类型专业教师的导向作用很强,也是专业内涵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
(三)标志性成果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强
一般而言,高校绩效考核的核心是标志性成果。科研奖励以国家级项目和顶级专业中文或外文期刊、发明专利、科技获奖为重心;教学奖励以国家级立项、国家级教学获奖、省级获奖、国家级优秀教材和线上课程为主。因为标志性成果的示范性作用强、社会影响力大,所以成为各高校专业和学科内涵建设追求的硬性指标。
五、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的培育
标志性成果建设既可以调动科研型、教学型、科研—教學型并重的教师和教辅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也可以促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2]。可以预见,标志性成果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检验的核心指标和专业、学科[3][4],甚至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5]。我们可以从如下角度对标志性成果的培育方式进行探索。
(一)科学谋划,制度引导
通过标志性成果建设来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可以从学校—学院两个层面进行科学谋划、制度引导。学校层面重点做好3个方面工作:(1)广泛调研,制订学科发展的长、中、短期规划,配套绩效,动态过程控制。(2)明确标志性成果范围,严格考评。(3)高素质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与标志性成果考评相结合。学院层面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协调:(1)分解学校制度指标,根据已有的教学资源制订专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长期和短期计划。(2)明确专业、学科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定位,围绕标志性成果建设方向整合师资队伍,匹配标志性成果与绩效,注重过程考核及相应高水平人才的引进。(3)充分发挥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分期导向建设。
(二)项目主导,团队协同创新
专业内涵建设前期需要培育,后期需要绩效激励,规范引导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学校—学院协同发展,专业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协同进步,从而形成分工清晰、成果可持续产出的局面。学校层面可根据学科建设规划,以项目化的方式支持专业前期建设,优先布局引导:(1)科研、教研、教改、育人项目引导。以省级项目(教育厅科研教改、教育规划课题)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为契机,培育研究团队,激励产出省级成果;以国家财政部支持学校项目为基础,布局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引导学科有序发展。(2)教学及信息化项目引导。以学校教学评奖、教学名师、信息化教学项目为基础,导向性支持优先发展的学科,培育教学团队授课水平,进一步向更高奖项迈进;以学校编著优秀教材为起点,导向性鼓励优先发展的学科教材,参编或主编更高水平的教材;以推荐省级线上网络课程为基础,导向性引导课程建设,分步推进课程网络化。(3)学生项目引导。学校可从学科发展布局,导向性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学生论文与专利发明等方面,让更优秀的学生为学科建设贡献智力成果。通过学校前期的导向性引导及后期的绩效激励,科学布局学科发展,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引导专业内涵建设。
(三)学生为本,因材施策
学生培养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因材施策,对学生进行科学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专业内涵建设质量的提升。根据学院的学科发展规划和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与指导。对于有新闻写作才能的学生,鼓励学生在省级报刊发表优秀的社论文章;对于有学术写作兴趣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其进行学术创作,并协助学生在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对于有创业才能的学生,由学校、学院、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支持他们独立创业;对于表现欲强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专业教师进一步培养,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级演讲、竞赛、表演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发挥学生的才智,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四)形成特色化,融合国际化元素
除了一般性内容,专业内涵建设还需要融入行业、地区、学校优势学科等,形成差异性特色专业,再融入国际化,将会进一步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初期重点考虑3种国际化合作交流形式:(1)举办国际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让专业研究更接近国际前沿。(2)国际化专业培养合作,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3)學术游历,鼓励专业教师和学生赴国外参观学习等。
标志性成果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外在表现指标。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教研、教改立项,科研、教研论文,教学获奖、专利发明、科技奖,优秀教材、线上课程,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标志性成果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学生更好地发展,还可以提高专业内涵建设的质量,提升专业甚至学科和学校的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杨健康, 符建湘, 黄立宏等.标志性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应用与辐射[J].中国大学教学, 2009(11):60-61.
[2]石宝魁, 杨晓晰.搞好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创造标志性成果[J].科技·人才·市场, 1998(5):30-31.
[3]彭青龙.论学科评估新趋势和外语学科内涵建设新路径[J].外语界, 2016(03):34-41.
[4]王国胤, 瞿中, 赵显莲.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科学, 2020(04):1-5.
[5]刘小强, 彭颖晖.一流学科建设就是建设一流的学科生产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06):19-23.
(责任编辑:申寅子)
Though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ymbolic Achievement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pecialty
YU Bo,CHEN Huimin, XU Yunbao
(Hunan Institu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status of the symbolic achievem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s highlighted by the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mbolic achievements such as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reform projects, papers, awards, teaching projects and awards, etc. are included, Symbolic achievements is also corresponding to the core projects with a large weight i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observation points. Construction of symbolic achievements which is oriented, controllable and operable, is internally unifi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 It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institutes guidance, project-oriented and tea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udent-oriented and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strategies,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element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ex; landmark achievement; school 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