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黎霞 王建琴
【摘 要】为深入落实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精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实验幼儿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引,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每个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需要和兴趣,充分挖掘幼儿园教育资源,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实践、成长的平台,提供个性化、分层式的园本培训活动,使每位教师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草根工作坊;园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1-0064-03
【作者简介】1.薛黎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实验幼儿园(江苏常州,213200)保教主任,高级教师;2.王建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实验幼儿园(江苏常州,213200)副园长,高级教师。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启动后,对教师提出了“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改造儿童观、教育观、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为深入落实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精神,我园(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实验幼儿园)以草根工作坊为平台,在全园开展了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园本培训活动。
一、聚焦:立足教师专业需求,构建园本学习共同体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个性、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及特长爱好,如何在园本培训的过程中真正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并实现其专业成长?我园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发现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并立足教师需求,建立相应的草根工作坊。
1.问卷调查,剖析教师发展的因素。
我园向全体教师发放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经过调查分析,了解到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自身”是影响专业成长的首要因素。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认为有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需要,才能真正促进专业发展。因此,激发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动机和内驱力,成为我园园本培训的重要内容。
2.按需遴选,建立草根工作坊。
依据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的内容,我园在全园统计分析了不同教龄阶段教师的需求和问题,把主要的问题作为项目研究的主题。依据自我推荐和组织优选相结合的形式,我园从全体教师中选择出7位师德优良、专业过硬、乐于奉献的教师作为草根工作坊的领衔人,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草根工作坊。我园有“向日葵”工作坊,主要研究青年教师的成长,成员是教龄在3年内的教师;“生活教育”工作坊,主要研究生活教育的价值;“有效教学”工作坊,主要研究教学与游戏的关系;“自主探究”工作坊,主要研究科学与数学的自主探究;“儿童观察”工作坊,主要研究教师如何观察解读与有效支持幼儿;“烹饪童年的味道”工作坊,主要研究班级的微课程;“七色花”工作坊,主要圍绕教师的基本功开展研究。
草根工作坊是教师自由自主选择的,因此在每次活动中,教师可以自己选择适合的项目甚至自己创建喜欢的项目,草根工作坊一路助力园本培训的推进。
二、提升:多渠道学习,丰富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终身学习对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切实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自主学习,满足教师需求。
我园依据每一个工作坊的研究方向、定位以及目标,给教师发放了不同的专业理论书籍进行自主学习,满足教师需求,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如推荐“生活教育”工作坊的教师阅读《生活教育》,“儿童观察”工作坊的教师阅读《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有效教学”工作坊的教师阅读《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向日葵”工作坊的教师阅读《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从新手到高手》等,让教师在闲暇之余自主学习,不断拓宽教师的学习领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集体学习,注重反思交流。
为了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每个工作坊在每月一次的理论学习活动中,轮流安排组内教师做主讲教师,结合PPT的形式,把必读书中各个章节的精华进行提炼,带领组内教师围绕学习内容讨论交流。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减少聚集,我园将学习活动从线下转到线上,并通过“读书小打卡”的形式开展共读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我园还利用“阅读节”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沙龙”“好书分享”和“读书演讲比赛”的活动。教师通过集体学习,更好地理解了理论学习内容,为有效指导幼儿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3.专家引领,提升专业理念。
为切实解决各草根工作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聆听和学习省市各级专家关于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水平。通过专家的“引”和“领”,教师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草根工作坊研究的步伐。
三、探寻:个性化、分层式实操培训,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我园在草根工作坊成立后,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每个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需要和兴趣,提供个性化、分层式的园本培训活动,使教师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专业成长。
1.确立主题,稳步推进。
每一个草根工作坊依据研究主题,每学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定期集中开展个性化、分层式的实操培训活动。在每月开展的“1+1+1”(一次现场研究、一次理论学习、一次沙龙研讨)活动中,教师针对具体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展开了真研讨。一段时间后,教师深刻感悟到每次草根工作坊活动总能带来专业上的提高与思考,更加有效地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2.聚焦问题,跟踪研讨。
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或困惑:幼儿区域游戏一定要有主题吗?区域游戏材料一定要有玩法介绍吗?不同区域的游戏材料可以混玩吗?区域游戏一定要有教师的指导吗?针对这些问题和困惑,我们研究怎样让教师在组织幼儿区域游戏时践行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让区域游戏更精彩,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为此,我园以草根工作坊为平台,组织教师进行了专题式沙龙活动,在共同的交流和碰撞中,大家对区域游戏活动的组织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对幼儿的了解也更全面。
3.现场观摩,反思探讨。
每一个草根工作坊在现场观摩活动前,领衔人都会依据每次工作坊研究的内容,预设好问题,成员带着问题参与现场观摩,整个活动全程录像。在培训中,我们把录像进行回放,大家一起关注教师的教育现场,讨论、反思环境与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有效性,探讨教师的后续支持策略等。这样的现场观摩真实自然,让每一位教师对儿童观、教育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获得了专业能力的提升。
四、行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学习需要不断拓宽视野,借鉴他人的经验。在园本培训中,我园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实幼讲坛,教师交流分享了在草根工作坊开展活動的收获和心得。
1.分享课程故事,加强学习交流。
“烹饪童年的味道”工作坊成员向全体教师分享了班级的微课程案例《果核的秘密》《“蟹”逅之旅》等。课程内容都是从幼儿日常关注的兴趣点出发,以问题和兴趣为切入口,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由点及面来开展微课程活动。课程故事的分享让教师明白了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关键在于资源是否丰富、适宜,能否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转为有益的经验,真正做到从“儿童本位”出发。
2.交流观察记录,相互汲取经验。
观察是审视课程、教育环境、教师教育行为适宜性的主要依据。“儿童观察”工作坊成员从教师主体到儿童主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行为反思到解读跟进三方面和教师进行了观察记录的交流研讨。通过交流观察记录,教师相互汲取经验,对于如何做到“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成为教师不断学习和探讨的课题。
3.切磋专业特长,展示教师风采。
“七色花”工作坊是一个绚丽而充满活力的团队,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色彩:有的擅长歌舞弹唱,有的精通绘画书法,还有的则在语言表现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工作坊的每个成员在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实幼讲坛,引领全体教师相互切磋、共同成长。
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多样的培训方式,使教师在外力和内在驱动力下加快了成长的步伐。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园通过有针对性的园本培训,有效助力全体教师体验成长的艰辛和快乐,让每位教师成功扬起专业成长的希望之帆,踏上通向优秀教师的幸福之旅。
注:本文获第32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三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