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验精神锻造艺术与科学兼备的教学成果

2021-05-31 02:47佟柠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成果

【摘 要】教育教学兼具艺术和科学属性,因此,教学成果奖方案也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特质。为锻造具有艺术和科学双重特质的高质量教学成果,教师需要“实验精神”。把教学作为艺术的“实验精神”,需要超越内心意识,以清醒的客观性观照;把教学作为科学的“实验精神”,需要完全融入实作,让精微教育规律敞亮。兼顾教学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属性的实验精神,则需要落实知行合一,让实践与理论交相辉映。

【关键词】实验精神;艺术与科学;教学成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1-0013-04

【作者简介】佟柠,江苏省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无锡,214121)发展研究部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

把教学作为艺术需要“实验精神”,把教学作为科学也需要“实验精神”。让教学成果兼具艺术与科学特质所需的“实验精神”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一、超越内心意识:以清醒的客观性观照

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奖往往是经长期探索形成的,并创造性地解决了教育教学中重大现实问题的一整套解决方案。[1]因此,从具有创造性的取向上看,教学成果奖应该具有艺术特质。

作为艺术中的实验精神,其第一要义是创造无限的可能性。艺术创作者创造出各种形态的艺术,包括具体物质或空间,让欣赏者置身其中感知和体验,在人与物的互动中实现对某些观念和意识的强调与传达,最终发挥艺术对人的影响作用。

如果把艺术作为使命,实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思考方式,是对艺术、对自我、对如何连接自我与所生存世界的感受。艺术中的实验精神体现着对感受表达的有意义和持续的探索,好似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2]因此,艺术中的实验精神并不是艺术家直接把自己内心的意识表达显化出来。恰恰相反,艺术中的实验精神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从内心的意识中解放出来,摆脱其压抑和羁绊,用实验行为带来自由、新生的感知和体验,并以此来重新思考世界、思考生活、思考问题。这种新生的感知常处于“无解”的状态,无法言说,但却能创生出无限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内心意识转变为实验精神的过程中,实现了艺术的升华,呈现出勇于尝试、推陈出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风貌。

把教育教学作为艺术,把教学成果创造的过程作为艺术创造的过程,教师也同样需要以实验精神超越内心意识的牵绊。这些内心意识的牵绊包括落后的教育观念、陈旧的教学认知等。实验精神因为具备了超越内心意识的主观性和局限性的特征,而往往展现出一种清醒的客观性。以这种清醒的客观性审视内心意识,就能将其转化为精神。这样的精神在实验运作时产生,显示出通透、统揽、灵活和持久的特质,具体彰显于教学成果的创造上,就自然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一是直抵问题本质的通透性。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作为艺术的实验精神能超越内心意识的杂音,直抵问题本源,把握住教育教学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是直面而不是回避或无视。而高质量教学成果的首要特征就在于能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是统揽各个要素的全局性。以“新生”般的实验精神来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就会把各个要素囊括其中,不仅能够看得见全方位的要素,更能够清晰地发现各要素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关系,从而为系统形成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三是基于情境变化的灵活性。不同情境中的问题表现不同,随着问题的解决,情境也会随之变化,用户体验也会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会随之调整,实验精神也就因此具备了灵活性。教师要善于变换视角,敢于推陈出新,不再因循守旧,能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学成果形成的问题解决过程与方法的创新性、独特性和形成性也正基于此而具备。

四是始终跟进追随的持久性。摒弃了内心意识干扰的实验精神有着“如如不动”的定力,能够持续数十年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某个现实问题,时刻观照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势,坚守教育价值追求,最终创造出丰硕成果。

例如: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的锡山高中的“教學育人:普通高中学科组专业化建设”,就是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旨归,直面教研组功能弱化、课程改革深化中学科专业支持缺位、应试备考牵引下教学育人追求偏斜的三大难题,以包括学科宣言、学科领袖与专业社群、基于课标教学、知识管理在内的学科组发展规划体系为统揽,持续12年探索实践。笔者作为这一成果形成的核心参与者,体验到作为艺术所需的实验精神,以冷静、清醒的客观性摒弃纷扰,围绕核心问题梳理内涵要素,提出解决方案,将之不断进行重构和梳理,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体系化和独特性的成果。

二、完全融入实作:让精微教育规律敞亮

教学成果具有科学特质被广泛认同,因为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是寻求真理的重要途径。作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学成果,需要在产生新知识、探索客观规律的过程中有效解决问题。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得,还是客观规律的揭示均有赖于实地实验的探索,而不是哲理式的清谈,这正是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所谓的实验。[3]

与艺术中的实验精神相比,科学中的实验精神需要主动并完全浸润于物质世界中“格物致知”。好比我们要了解竹子的性质,就需种竹以研究其生长过程,把叶子切片用显微镜观察以进行微观探究。可以说若不深深浸润于竹子的物质世界中,就绝不可能获得关于竹子的新知识。因此,科学中的实验精神就是持续理清目标问题,超越表层现象,精细入微观察,遵循方法理路,收集可靠证据,探寻客观规律,调动各方资源,重构物质环境,最终解决问题。尤其需要说明的是,科学中的实验精神重视证据,要基于实证获得有说服力的知识和规律。

科学的实验精神作用在教育教学领域也会显示特有的面向。

一是怀疑求真的批判性。教学成果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秉持怀疑求真的态度,依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正如费希特在《人的使命》中所言,凡我所相信的必经真正的“触摸”。

二是目标导引的计划性。教育实验是严肃的,事关教育成败,需有缜密的计划、通盘的考虑。因此教师形成教学成果的实验精神,首先要明晰实际问题,有适切的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采取积极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测,查找证据,解决问题。[4]

三是科学严谨的方法性。把教学成果的形成作为教育实验的过程,就是探索验证真理的科学过程,只有善用科学方法,才能收到实效。科学方法要依据线索、遵循步骤。具体包括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测验法等。在教学成果形成中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能够在教育研究及实践中运用,并使教育实验和实践更具精确性和科学性的方法。

四是因地制宜的创新性。教育实验需结合现实情况和学校特色大胆创新。对一些教育理念和理论,要以中国或本地实际情况为基础,择其善者而用之,“在中国实际生活上面找问题,在此问题上,一面实行工作,一面极力谋改进和解决”,[4]实现理论的改造和方法的改进,从而促进教育实验的客观化和科学化。

例如: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的“‘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实践探索”,以在近几十年中,教育评价领域出现的“为学习的评价”逐渐为主流的背景下,探索出实施“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的基本路径:分解课程标准,明晰评价目标;设计评价方案,导引教学过程;评价镶嵌于教学环节中,使评价与教学有机融合;注重开放评价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在课后作业、命题考试研究评价信息,促进后续学习,使课堂形态明显变化,学生负担下降,教学质量提升。这一成果的形成较为充分地体现了科学中的实验精神,那就是重视求真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对国外理念技术的本土改造以及充分可信的实证效果。

三、落实知行合一:让实践与理论交相辉映

教育教学所具备的创造性和规律探寻性,使其兼具了艺术和科学的双重特质。就教学成果方案的形成过程而言,教师需要不断打通内在构想世界和外在物质世界,既在内心世界描绘、勾画、设计、想象,更需要不断地在外部世界运用各种资源将其创造出来,然后不断地审视其创造对于世界的改变,尤其对教育对象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再次回归加以修正,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索。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有兼具艺术与科学的实验精神。

把教育教学作为科学与艺术兼具的实验精神特征也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即,把思想转化为实践,让实践丰富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最初构想就是一个实验室,期待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实验学校付诸实践,收到检验,得到科学的评价。[5]实验有两个主要目的:展示、检验、证实和评价教育思想上的观点和原则;以特定的标准对实施和原则进行评价提炼。

丰富理论、应用理论、改善实践均需要知行合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做到知行合一的实验精神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推陈出新的鲜活性。在教学成果形成的过程中,通过实验指出有关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和怎样解决,不断改变或修正原来的方法或计划,从而使得问题解决的路径日渐清晰、明朗,展现出不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学思结合的生长性。知行合一就是“经验与思想并重”。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滋养中不断成就问题的解决,让教学成果的问题解决方案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生长性。

三是实践支撑的丰富性。教育实验精神要有实践的不断支撑。例如:杜威正是凭借其实验学校既丰富了其“教育即生长”等教育理论,又使其教育理论得到实际应用。

四是理论落地的实用性。正是结合实验学校运行所遭遇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杜威不断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和提炼,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著述也先后问世。强调“儿童中心”,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一系列新教育主张。

以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江苏锡山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创新”为例,锡山高中为把承载民族未来希望的国家课程方案变成校级的生动实践,让教育真正回归“以人为本”,走出高中课程缺少选择、制约个性发展的困局。20年来,锡山高中担当使命、专业探索,整体优化教育质态,让偏僻乡村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发展成为“标志江苏、示范全国”的名校,被誉为“大陆校本课程发源地”。在成果形成的過程中,在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目标指引下,不断完善学校育人目标的表达,从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到“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人,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带领团队不断完善,后又发展为“终身运动者、使命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的毕业生形象设计,展现出不断推陈出新的鲜活性。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以课程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对顶层设计进行完善,共形成迭代升级的3个课程框架体系,从校本课程走向了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实现了“思想与经验并重”下的成果生长性。扎实的实践丰富了理论,为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的完善、落实国家课程意志探索了道路,也让校本课程这一舶来的理论能够在中国实践,实现了校本课程的中国化改造,让理论具有了实用性。

综上所述,为创造艺术和科学兼备的教学成果,教师需要这样的实验精神:以实验消解主观意识,让清醒的客观性始终以更高维度审视所研、所做、所想,继而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价值有清晰的、科学的认识,对问题解决的路径有系统设计的首创勇气,并对问题解决有长期的坚守和追求,对问题解决方案有批判性的思考,对问题解决效果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黄积才.教学成果培育的学理呈现与事理安排[J].教学与管理,2020(19):18-20.

[2]秦思源,许长青.论实验精神[J].艺术界,2016(6):120-129.

[3]丁肇中.让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5(9):9-15.

[4]于洋,甘莎.我国当前教育实验改革的价值反思——兼论陶行知教育实验的当代价值[J].生活教育,2016(7):9-12,15.

[5]黄书光.杜威教育理论的实验精神及其在中国的传扬回应[J].教育发展研究,2019(22):10-14.

猜你喜欢
教学成果
继续教育机构教学成果培育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注重教学成果转化,拓展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进入”的实效性
服装 CAD一体化教学课题论述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果市场化的探索与研究
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的纸材拓展应用探讨
用教学技巧展现语文课堂之美
坚持特色 提高质量 培育民族音乐本科教学创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