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一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基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自我启动的校本学习和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是将课堂作为研究基地,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追求教育教学的实效,从而引领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专业信念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微型课题研究;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1-0060-04
【作者簡介】张玉荣,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教师兼专职教科员,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1]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一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基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自我启动的校本化学习和研究。而微型课题研究是源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是贴近教育教学实际、适合教师开展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2]5,对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引领作用。
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以“小(小问题)、实(实问题)、活(灵活)、短(周期短)、平(平常化)、快(见效快)[2]3、衍(可发展)”为基本特点。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是:选题→立项→研究(学习、实践、讨论、分享、反思、改进等)→结题(总结、撰写研究成果),每一步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从2010年9月至今,我校(江苏省常熟市中学)在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指导下参研的微型课题有176项,一大批教师获得了发展。
一、微型课题研究拓展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两方面。理论性知识方面包括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论、教育法、心理学等原理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3]。微型课题研究的程序有学习、实践、讨论、分享、反思、改进等过程,这些过程就是不断拓展教师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过程。
2015年,我校微型课题“高中化学教学中基于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模式研究”立项后,主持人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国内外关于思维导图的文献,并对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状况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研究思路;其次,围绕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实践(3个月),形成初步实践反思和总结,提出更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后,进行再实践(3个月)、再反思、再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提出思维导图的三大应用模式,即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化学实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思维导图综合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运用思维导图推断有机合成,通过三大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一微型课题研究程序促使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形成螺旋式上升态势,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2016年,我校微型课题“高一化学‘生活化教学探究”课题组从“为什么要开展‘生活化教学”到“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首先结合高一化学基本知识,采用“沙龙”形式进行教师间、师生间的对话研讨,拟出研究思路和方法;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应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检验含碘食盐成分中的碘、检验尿糖、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鞭炮的制作、红糖制白糖……);最后汇总实验成果和学生收获,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这一研究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带动教师自主学习、研究、实践,教师在课题的引领下不仅学习了教材外的许多化学理论知识,更丰富了实验教学经验。
二、微型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通过研究最终回归于教育教学实践。2017年,我校微型课题“利用‘一师一优课网络平台实践‘英语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教师学习“一师一优课”网络平台上的优秀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剪切、分类、归纳、整理,应用于教师自己的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学习借鉴,开发自己的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总结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化“英语翻转课堂”模式。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增强了,制作“英语翻转课堂”的技术成熟了,更重要的是自己总结的“英语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进行运用,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共享研究成果,带动了同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2012年,我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高一化学‘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研究”,为了解决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中听课和记笔记的矛盾,课题组首先通过学习、研究,编写了化学“教学案一体化”文本,把“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的机会,并在教学应用中不断完善、规范,最后形成一种教学基本模式和编写基本格式,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也表现在班级管理、课外活动小组辅导、学生心理辅导、实验设计等。2017年,我校微型课题“让班主任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工作岗位”和“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实践探索”从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和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展开实践研究。前一个课题在研究中尝试了多种班主任工作的方法、策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工作开展后学生的表现等,课题组总结出了班主任开展有效工作的经验和措施,并汇集成册,成果被学校德育处采用推广。后一个课题的课题组成员首先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选定班级“心理委员”,制定“心理委员”的职责和权力,定期进行辅导,定期汇总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心得。其次,在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后,了解在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实施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等方面的成效。最后,总结出在班级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学生学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并归纳出该制度推行中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对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微型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微型课题研究虽然是对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进行提炼展开的研究,但是研究过程是严谨、科学的,研究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到实处。2016年,我校微型课题“依托化学教学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编写了一系列化学校本课程的教材(见表1),并在教学实践中作为国家教材的补充,适时穿插展开教学。
教师在完成这些教材的编写后,先根据教学的需要穿插应用,问题反馈后再不断完善,最后整理成册,作为学校的校本资料进行共享。教师在编写过程中不仅要查阅文献和研读相关的内容,还要根据需要进行资料的筛选、整理,进行课题组成员间的研讨,模仿教材的模式,分课时编制文档和相应的PPT内容。
在微型课题研究中,教师教科研不仅表现在过程研究上,还表现在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升华方面。2012年,我校微型课题“高一化学‘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研究”通过一年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总结撰写并相继发表的文章有《“教、学、案一体化”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案一体化”与教学相长》《“教案、学案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等。同时,课题主持人对微型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不断申报高一级别的课题项目,如申报常熟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化学教学‘教学案一体化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结题后又申报“苏州市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实验课题“‘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发、应用研究”,后来又申报了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应用”等。教师通过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升,提高了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反思了解决问题的成效,丰富了研究问题的内涵,拓展了问题研究的范围,拓宽了教师教科研的视野,为教师的教科研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四、微型課题研究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教育科研有助于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能培养勤学、好学的习惯,能使教育到达理想的境界[4]。微型课题研究也不例外。2017年,我校微型课题“基于实证的高中物理习题课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从课题研究中教师了解到高中物理习题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讲的多思的少,做的多分析的少,难的多基础的少,统一的多分层的少等。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教师展开研究:先改变教师的观念,再学习先进的理念,研究解决方案,进行教学实施、成果总结、对比调查,最后总结提升应用。2016年,我校微型课题“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究”,教师发现自己在英语听力教学环节存在许多不当之处,特别是文化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文献查阅、自主研读从文化导入视角提出英语听力教改措施。通过微型课题研究,教师在反思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学习和研讨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助于教师发现自身的教育价值和人生价值。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升华中收获,在收获中品味教科研带来的职业幸福,实现了教育科研由“要我研”到“我要研”的转变。因此,微型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也使教师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立足课堂、解决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教师从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提升。因此,它引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专业信念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2]韩建光.以微见大 微亦足道——常熟市微型课题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3]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30(10):67.
[4]顾颉.让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四川教育,2004(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