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日益成为职业发展的新要求与新抓手,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也同样在专业化的进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班主任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感受学生的童年,追寻职业的幸福。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职业幸福;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2-0030-05
【作者简介】储志莉,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南京,211500)小学部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优秀中队辅导员。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因为每天可以近距离接触一群鲜活得像花儿一样的生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感觉自己的生命如夏花般绚烂。在班主任道路上,我一直行走着、摸索着、改变着,终于找寻到一条幸福之路,那就是急家长所急,想学生所想,学自己当学,做自己当做,一直和学生在一起。
一、相互理解: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可见,家长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做好班主任工作极为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班主任与家长能相互理解。
2019年,我从偏远的农村小学调动到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我接手的新班级问题颇多,家长们对我这个从乡下来的班主任更是充满了质疑,时常刁难我,给我出难题。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学校组织的“元旦嘉年华”活动,活动初期,我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他们达成共识,确定本班的游戏是打陀螺。接下来需要家长配合工作,在元旦前为孩子准备好陀螺,并陪他们练习。我刚在班级群公布活动方案,家委们就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学校的“元旦嘉年华”活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给孩子配陀螺,建议直接沿用往年的游戏方案。家委们的态度,是我始料未及的。私下里,还有家长发信息详细地告诉我以前的班主任是怎么安排活动的,特别担心我搞课外活动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其实我懂家长们的心思,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和家委会主任约好时间,让她来学校交流。见面后,我首先把她带到学校的文化长廊,和她一起边看边聊,主要带她参观学生们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时留下的照片,让她感受课外活动带给孩子的力量。接着,我领着她走进我们的教室,让她看看黑板上的心愿墙,了解孩子的心声,感受他们对于课外活动的向往。最后,我把学生们的周记本拿出来给她看,让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孩子对课外活动的热爱。我把手机里保存的活动视频播放给她看,她看得很认真,不时露出笑容,尤其是看到自己儿子的时候,她激动地说:“在家从来没发现他还有当模特的潜质呢,真是难以置信,这种活动真是太好了……”渐渐地,她开始接受并且认同我的带班理念,还主动将我的带班理念传播给其他家长。
因为有了这份理解与支持,我做起事来多了一份坦然。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我对班级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情况都能够清楚地掌握。在与家长的对话交流中,我自信了许多,因为我对学生的了解甚至比家长还要全面,我更清楚学生们需要什么。一学年下来,在区级教学质量检测中,我们班的总均分排年级第二。当家长们发现各种班级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耽误孩子的学习成绩后,他们真正接纳了我这个来自乡村的班主任。
二、相信儿童:读懂儿童成长的密码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每天都会面对一群儿童,可是我真的懂儿童吗?儿童到底需要什么呢?我开始尝试主动走近儿童、研究儿童。
小余活泼有余,耐心不足,学习上会自我降低要求。有一次,他没有完成当月的阅读任务,被小组长记了名字。下课后,我把他叫到身边,询问他未完成阅读任务的原因,他一口咬定自己完成阅读任务了,每天放学都会读40分钟,读了3次就读完了整本书。看他说得振振有词,我心中暗想:没完成阅读这件事情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抽时间读完就好,但怎么能说假话欺骗老师呢!正想严肃批评的时候,我转念一想,小余脾气倔强又好面子,跟他硬碰硬肯定不行。我突然想起学生们最近在学习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于是我平复了自己的情绪,问他愿不愿意和我来次数学计算大战。果然,要强的他立马答应了。
我把当月的阅读书籍找来,让他安静地从头读起。20分钟后,我让他停止阅读,问他读了多少页,他看了看页码说:“读了20页。”我把书合起来放到一边,说:“下面语文老师想跟你探讨一个数学难题,你敢不敢挑战?”“行啊,放马过来。”他依然是那副倔强的模样。我不急不忙道:“小余同学20分钟阅读20页,平均一分钟读几页?”“1页,这么简单还想难倒我。”我微笑着夸他数学学得不错,借此机会加大了难度:“小余每天回家阅读40分钟,3次就读完了整本书,那么请问小余一共读了多少页?”过了一会儿,他算出来一共读了120页。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把书翻到了最后一页。当小余看着书上最后一页显示的“201”时,低下了头,当初的理直气壮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摸摸他的头,把书还给了他,他一溜烟跑回了教室,之后的每个课间我都能看到他坐在教室里,认真阅读……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我和小余一起演算的有趣过程就是点燃他心灵的小小火星。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相信学生,还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引导他们自我教育。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可以有情绪,但不能用情绪来表达情绪,更不能带着情绪解决问题。在学生出現问题之时读懂学生,看破不说破,给学生自我反省的时间,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教师只需静待花开。
三、自觉学习:获取自我提升所需的营养补给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寻找营养补给,才能收获持久的幸福。相反,如果我们只忙着工作,不去学习,总有一天会落后,被这个社会遗弃。最初我从书籍中孤独地找寻方向,后来我加入了区“家庭教师公益讲师团”,在讲师团里定期学习,每一次的讲座学习都为自我成长提供了营养补给。
记忆最深的是北京师范大学80多岁的张吉连教授,他满头白发、眼神坚定,他的讲稿全是手写稿,每次讲座都会精心制作课件,他对班主任工作的热情深深感染着我。一次讲座中,他说道:“哪有那么多的多动症儿童啊,有些只不过是感觉系统失调,如果后天接受针对性的训练,是可以得到纠正的。感统失调本身对儿童没多大伤害,伤害最大的是我们成年人给儿童扣上了‘多动症的帽子,让他错过了最佳、最有效的训练期。”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班上的小航。
在接手小航所在的班级后,他们曾经的班主任特意交代我,说小航有“多动症”,家长正带着孩子接受药物治疗。于是,我立马向张吉连教授请教,学习一些训练方法,还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培训结束后,我立即联系了小航的父亲,仔细询问了小航的情况。我向小航父亲详细传达了张吉连教授的观点和训练方法,建议家长准备一个滑板,引导小航趴在滑板上,手脚并用使滑板滑动起来,熟练以后带着小航从坡道上保持平衡冲下去。小航父亲特别配合,表示愿意尝试。坚持一学期后,小航的情况真的有了好转,下课被同学告状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能安静地坐下来听课了。现在,他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令老师和同学头疼不已的孩子了。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父母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医生总是首先为病人仔细检查身体,努力寻找病因,然后才着手治疗,一个真正的班主任,也应该像医生那样,首先仔细、深入、耐心地研究学生,研究他们在智慧、情感、道德方面的发展。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即使是一个真正低能的孩子,也要让他不感到自己的残缺,也要让他享受到智慧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作为班主任,我們要不断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想方设法帮助这样一个个幼小的生命,让他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幸福传递:培养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
教育的幸福需要传递,班主任仅仅自己感觉到幸福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班级生活中,我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欣赏大自然之美,去感悟合作之情,去体会被他人需要的幸福……
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理想写在风筝上,一起去操场放飞属于他们的理想风筝,当风筝飞上蓝天时,学生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下雪天,我会带着学生去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感受到班级生活是幸福的,教师和同学也是温暖的,渐渐地,他们就拥有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魏书生曾经说过,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儿童天生好动、好表现,如若在班级生活中“无事可做”,那必定会“惹是生非”。参照魏老师的做法,我在班级管理中也引导学生自己“谋求”岗位,刚开始一些主动的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并且能够坚持下去,效果非常好。一段时间后,几个性格内向的学生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渐渐地脱离了大部队。思前想后,我决定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我想到任课教师批改作业的桌椅无人看管、每天无人开窗通风、班级消毒壶无人看管等问题,于是在班会课上把这几个无人认领的“岗位”拿出来,让那几个内向的学生认领。班级管理中,我总是喜欢这样说:“这件事情交给你了,你能做好吗?”而我总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交给我,你放心吧。”学生们总是能在完成一件件小事后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在班级中的作用,从而感受到班级生活带来的幸福,寻找到自己作为班级主人翁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其实,学生就是在完成一次次任务中获得成长的,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创造一片希望的原野,给学生不断探索和发展的机会,陪伴他们迎接属于他们的幸福。彼时,班主任也将收获到幸福,收获着属于班主任独有的成就感。
附:“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一、教育背景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类遭遇了巨大的灾难。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钟南山、李兰娟,还是医务工作者、警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普通民众等,大家都尽职尽责,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由于认知发展所限,小学生对于“责任”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所以我设计了此次主题班会。
二、教育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责任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到责任意识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立志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行为目标:遇到事情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疫情防控期间的相关视频;提前邀请相关学生家长。
学生准备:熟悉情境表演文本内容。
四、实施过程
(一)抛出问题,理解责任的含义
1.你认为什么是责任?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有责任心的人?
2.学生思考,自由表达。
3.教师简要归纳责任的内涵:做好应当做的事。
【设计意图】实际生活中,一些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很少把“责任心”一词和孩子联系起来。然而责任意识应当从小培养,所以此环节从提问入手,带领学生理解“责任”的含义,从而引出班会主题。
(二)视频分享,感悟大国责任与担当
1.播放三个视频。
(1)中国已向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捐助新冠肺炎疫苗,为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一千万剂的疫苗,为世界各国捐助的医疗物资、防护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2)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国内抗击疫情工作做出重要决策,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3)2020年1月23日10时,离汉通道关闭,武汉实施封城。
2.看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是大国责任?
3.组织学生对“武汉封城你有什么想说的”这一话题进行课堂讨论。
【设计意图】分工不同,责任自然也不尽相同,国家有国家的责任,社会有社会的责任,个人也应当有个人应尽的责任。本环节三段视频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中国在抗“疫”期间所展现出来的大国风范与国际责任,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应尽的责任,感受国家的力量,感悟什么是大国责任与担当。
(三)故事讲述,感受“最美逆行者”的力量
1.两位家长分别上台讲述自己的抗“疫”故事——《疫情中的白衣天使》《疫情中的快递小哥》。
2.组织学生面对面采访这两位“最美逆行者”。
3.班主任總结: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逆行者”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那一份社会责任,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社会责任”,这样真实的故事令人动容,值得我们敬佩。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家长讲述真实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就有这样一群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叔叔阿姨们,而面对面采访为学生们提供了提问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最美逆行者”们产生敬佩之情,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四)情境表演,再现疫情防控期间的家庭生活
1.学生上台表演疫情防控期间在家上网课的生活状态。
2.表演完毕,学生自由交流,分组讨论。
(1)疫情防控期间不能到校,你在家学习时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
(2)作为学生,我们有哪些应当做的事?完成如下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表演,引导学生回顾疫情防控期间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让学生明白大人有大人要做的工作和应尽的社会责任,学生也有学生应做的事情,从而对个人责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五)活动延伸
1.一个月后,再次组织主题班会,围绕“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开展进一步主题讨论。
2.围绕“在家”“在学校”“在社会”应当做的事情,引导学生开展打卡比赛,期末开展评比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点点滴滴都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系列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生活中努力培养自己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