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而教

2021-05-30 23:29:11陈汉珍许红琴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门楣伯父志向

陈汉珍 许红琴

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初识人物

师:课文题目里的“崛起”有点难懂,猜猜看,崛起就是中国变得——

生:富强。

师:所以,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国的富裕、强大而读书”。周恩来说这句话时,才十二三岁,只比我们大两三岁。少年周恩来说出这样的话,你是不是有些好奇?

生:这么小的年纪,他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师:是啊,他小小年纪怎么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请大家边读边想这个问题。

师:(出示:江苏淮安、奉天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 用这一组词,介绍一下周恩来,谁来试试?

生:周恩来的家乡在江苏淮安,他12岁那年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东北,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上学的时候,他的校长是魏校长。

师:(出示:为之一振、惩处、背着、伯父)你觉得哪个字要提示同学们注意?

生:背(bèi)着伯父。读第四声,是不让伯父知道。

师:不让伯父知道,偷偷地,瞒着。放在句子里,你来读读。

生:“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师:读这样的多音字,就要联系课文,根据意思确定读音。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那时候人说话还有点文言文的感觉,比如什么叫“光耀门楣”?

生:为了光耀家族而让人看得起。

师:有这个意思。你看,这就是门楣(展示图片)。在那个时候,只有通过读书,做了大官,大门才可以有门楣。所以门楣是地位的象征,因此也叫光宗耀祖。再看看还有哪些语句有文言色彩。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

师:当魏校长提问的时候,同学们是这样回答的——

生:(齐)“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师:周恩来的回答与众不同,他说——

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魏校长高兴地连声赞叹——

生:(齐)“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学习活动二:再读课文,梳理事件,把握主要内容

1.基于经验,同伴评议,尝试简要说出第一個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读着读着,我们好像看到了课上的情景。谁能把这个小故事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生: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各有各的回答,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真不错,把长长的课文读短了,他说到了周恩来、魏校长,还有同学们。解说还可以更简洁些,想一想,哪个人物可以不必说?

生:我觉得回答问题的同学们可以不必说—— 魏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我们就能把长长的故事压缩成一句话。

2.抓住要素,小组合作,把握后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周恩来为什么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呢?

生:那时,中国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一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仅没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还训斥她。

师:就是这些让他产生了这个想法——

生:外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欺负我们。

师:你们关注了下面这一部分,你们有没有关注到上面这一部分?

生:中华不振。

师:周恩来之所以立下志向,是因为他有这么多经历。那我们来理一理文中写到的周恩来的三个小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幅图。请同学们也为后两幅图各配上一两句解说词。学着第一幅图的样子,抓住主要人物,说说他做了些什么。

(学生小组学习)

师:你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难懂的语句?

生:“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不能完全明白,我们也觉得有点难懂。那我们就再回到这些段落里去看一看,看看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生: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

师:是啊,这是“中华不振”。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生: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中国人不能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是啊,这就叫“中华不振”。读懂了课文,现在试试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说清楚。

生:周恩来不知道奉天为什么会被外国人占据,伯父就告诉他是因为“中华不振”。

生: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但是他却不能明白伯父的话。

师:你看,一句话就把这段话的意思说清楚了。我们再看下一个故事,谁来说一说中国女人身上发生的故事?

生: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是啊,这就是中国女人身上的遭遇。试着把这个中国女人的故事也读成一个词。这个中国女人遭到了——

生:欺负。

师:程度还不够,还可以说——欺辱、欺凌。你想,一个中国女人,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被如此欺凌,但她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申,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同学们,如果你看到这一幕,你会做何感想?

生:是外国人轧死了她的亲人,为什么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骂自己国家的人而不骂外国人呢?

生:在自己的国家,被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不帮助中国人,反而帮助外国人,这是什么道理?

师:围观的人想不想帮,敢不敢帮?

生:想帮,可是不敢帮。

师:帮不帮得了?为什么呀?

生:帮不了。因为“中华不振”。

师: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意识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如果刚才还是亲耳所听,现在周恩来是亲眼所见。现在,用一句话来说说这个小故事。周恩来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生:周恩来亲眼看到了一个中国女人被自己人欺辱,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3.理清关系,变序讲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再回到我们初读时的疑问,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他先听到伯父跟他讲“中华不振”,然后再亲眼看到“中华不振”。

生:周恩来不想再遇到有人在自己的国家像那个女人一样被其他人欺负,所以,他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分成三件事,变成三幅图,理清关系,还能变成连环画。谁能用几句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都说清楚?

生:周恩来先是听伯父说“中华不振”,然后又看到了一个中国女人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被外国人和中国人欺辱。他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所以他在修身课上才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所听、所看是原因,所以才有了周恩来的立志,但是课文里是先写了周恩来立志,你能不能按照课文的顺序说说这个故事呢?

生:周恩来之所以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先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他有些疑惑不解,但是他看到了中国女人被外国人和中国人一起欺辱的时候,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所以才立下了这个志向。

师:你看,理清关系,我们就把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变成了一个更完整的故事。

学习活动三:精读第一个小故事,感受人物形象,反思读书志向

1.志向对比,感受人物形象。

师:课文写了周恩来的所听、所看、所想,以及他在修身课上的所说。“说”是这个故事的结果,课文为什么要把结果放在开头来写呀?

生:我觉得这样更能够让读者产生疑问——为什么周恩来会那么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是啊,修身课上的这一幕,是周恩来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也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重要一课。让我们再回到这节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

生:(齐)“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2.抓住“所思”,再次感受人物形象。

师:你看,此时的周恩来并没有回答,他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此时此刻他想起了什么?

生:他想起了伯父对他说的话,他还想起了巡警局门前那个中国女人。

师:所以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生:(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这颗种子在他的人生路上长成了参天大树。 这颗理想的种子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

3.联系实际,引发思考,课后拓展。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1911年,距今110年。我们石鼓路小学创办于1875年,有近150年历史。作为这所百年老校的学子,此刻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问问自己—— 我是在为什么而读书,我的读书志向又在何处?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或许我们从未思考过这样严肃的问题,但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使命,就像今年我们就面临着疫情,其实这不仅是同学们,也是我,我们所有人需要用一生去思考、去回答的。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 进一步理解“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推荐同学们读一读《周恩来的故事》这本书,再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读书志向。

教学评析

陈汉珍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一课时,既能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单元教学要点,充分开掘文本教学价值,又在初读课文、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少年周恩来的报国之志,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与感染。陈老师深入研究学情,基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需求,研制合宜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学”与“习”的过程,在自主实践探究中提升整体感知、提炼概括、比较分析、批判性思维等语文关键能力。

一、紧扣语文要素,提升概括能力

陈老师有鲜明的单元整合意识,在年级、单元中看单篇的教学价值:通览四年级教材,整体把握编者意图;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开掘本文的教学价值。教学过程“扶”“放”结合,前后贯通,有效提升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关键能力。

教学中,陈老师以第一个小故事为例,手把手“扶”助学生进行思辨训练,引导学生尝试简要概说主要内容。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即第四单元的学习所得),抓住前因后果概括主要内容,如“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各有各的回答,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表扬学生的同时,陈老师以“想一想,哪个人物可以不必说”一问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简洁,学生回看故事,思辨取舍,以简洁的语言概括“魏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陈老师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周恩来的回答要重点说”,学生再次思辨,明白周恩来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简洁又准确。

后两个小故事,陈老师适时“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以“周恩来为什么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呢”为话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实践,运用第一个小故事学得的方法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经过自主思考、集体讨论,学生概括出后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但是他却不能明白伯父的话”“周恩来亲眼看到了一个中国女人被自己人欺辱,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在充分的实践中,学生逐渐掌握了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习得了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引导学生将三个故事连起来,简述全文主要内容。有的学生按照前因后果讲述,有的学生按照文章先果后因的顺序讲述。基于课堂生成,陈老师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明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中华不振”。学生由此初步了解文章构思之妙,也初悟少年周恩来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打通已知与新学的关系,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掌握“抓住前因后果、主要人物和事件”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规律性知识,丰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经验,逐步习得把主要内容说清楚、说简洁的能力,也为今后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做好了方法与能力的铺垫。紧扣要素,整体观瞻,前后呼应,循序渐进地发展关键能力,体现了陈老师“为学而教”的理念。

二、延展学习过程,建构语文能力

学习永远是“学”会而不是“教”会的,语文学习必须由学生亲力亲为。教师能做的是思考怎样的“教”与“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与“习”更积极充分、扎实有效。

陈老师着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在实践中,学会识记理解,学会整体感知,学会准确表达,学会深入阅读思考。

1.学在前,导在后。第一课时,生字新词的识读与理解、长句子的朗读、概括小故事内容的视角方法等,都“放”手鼓励学生先学:在语境中猜一猜,理解“崛起”的意思;结合长句子的朗读,探究“为之一振、惩处、背着伯父”等词语中多音字的读法;朗读人物对话,结合具体语境推想“家父、明理、光耀门楣、当效此生”等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的意思。教师只在学有困难处给予相应指导,如“光耀门楣”,提供相关图片与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明白古时候朝廷官员府邸的正门上才能标示“门楣”,所以“门楣”是官位的象征,“光耀门楣”也即“光宗耀祖”。学在前,导在后,及时化解难点,学生收获新发现、新生长的喜悦。

2.习在前,理在后。就如何把握每个小故事及全文的主要內容,陈老师再次采用“放”的策略,让学生先“习”:第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尝试概括得更简洁,也“放”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究与交流中发现“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等方法;后两个小故事,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学得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故事情境中,尝试概括,在“习”的过程中将方法内化为能力;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又一次经历“习”的过程,将三个小故事串联,按顺序或倒序说,加上因果关联词连贯说等。在“学”与“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对话者,也是智慧点拨者,在学生遇到障碍、困惑时,及时提点,或给一条思考表达的路径,或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丰富图式经验,把握学习规律。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概括、比较、梳理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等能力,培植主动积极的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发展语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在前,习在前,顺学而导的教学,体现了陈老师“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关注学科育人,感悟美好品质

陈老师有强烈的“学科育人”意识,本单元人文主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精读第一个小故事,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将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与家国情怀;联系思考,抓住周恩来“若有所思”,引导学生联系后两个小故事,探明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悟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链接阅读,将阅读与生活联结,思考“我为什么而读书,我的读书志向又在何处”。结合疫情,引导学生明白每一个时代都面临挑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鼓励学生用一生去思考、回答这个严肃的问题。阅读与生活联结,学生在感悟伟人情怀、受到感动的同时,更能思读书之因,立报国之志。学语文与学做人相结合,充分体现了陈老师“学科育人”的教学理念。

立足为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而教,陈老师以文本为载体,努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在充分自主的语文实践中,让学生获得阅读、表达、思考、探究等“带得走”的能力,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可沉淀于心的美好情感和良好品质。※

猜你喜欢
门楣伯父志向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光耀门楣的“门楣”在哪里?
旅游世界(2021年12期)2021-05-28 16:07:22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幽默大师(2018年4期)2018-11-02 05:38:56
伯父的黄昏恋
馨香纪
鹿鸣(2018年1期)2018-01-30 12:39:53
家训挂门楣 家风润人心
学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一张油画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
借给伯父一百元
文苑·感悟(2012年2期)2012-03-22 08: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