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联结,享小古文悦读之旅

2021-05-30 22:51朱伊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司马光古文笔者

朱伊红

一、立足文本多维联结,入园满目春

文本的拓展应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扎实读、酣畅想、沉静悟。这样,文本的拓展联结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链接背景资料,深度阅读

小古文年代久远,文中的人事物景皆已变迁,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距甚远,制约着学生的理解。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环节,应适时适当补充拓展资料。

1.链接背景故事,深度阅读。小古文学习重在读,在层层深入阅读过程中,需适时链接相关资料,立体建构对小古文的深度阅读,师生在对话激荡中,可体会文本背后的意蕴。

教学六年级《伯牙鼓琴》时,对于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竟破琴绝弦的理解是难点,因此拓展资料、深入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用《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白话文故事导入新课,带领学生体会伯牙寻觅不到知音的那份孤独寂寞。笔者又引入两人相遇与子期之死的背景故事,让学生感受真挚的友谊,让学生深切体会“平生知己者,屈指能几人”的知音难觅之情。最后笔者引入后人的赞歌“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要求学生进行充分吟读,体会伯牙的坚守,从而构建言意认知图式。

2.链接拓展资料,理解内涵。教学《书戴嵩画牛》一文时,笔者引入各种斗牛图,如“汉代的砖石画像”、李可染的《斗牛图》、斗牛比赛的照片等,引导学生观察与对比,又引入历代学者的辩论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牧童的观点也是偏颇的。此时再次回读课文,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体会杜处士“笑而然之”的丰富含义。

3.链接文化背景,体悟情感。小古文内涵丰富,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创设恰当情境,链接传统文化,践行大语文教学观。

如《杨氏之子》中孔君平与杨氏子诙谐戏谑,是孔君平为长不尊吗?为何会有这样的对话呢?此时联想当时的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因此士族思想解放、崇尚智慧、崇尚辩论,并以此为乐。由此回看课文内容,学生对两人的幽默对话更能深入理解。

(二)遴选适当文本,扩展阅读

进行统整式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学生能在一定积淀之后,跳出教材,逐步提高品位。因此,在理解课内小古文的内涵和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应当选择适当的文本,并将其有机融合在学习小古文的过程中。

1.同主题,呼应补充。教学《杨氏之子》时,笔者链接《咏雪》《徐孺子赏月》等文章进行“智慧少年”的主题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智者自有惊人之举,少年自当勤勉之”。笔者又请学生联系实际想象谈感受:如果我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

2.同人物,以文读人。阅读描写同一人物的作品,不仅能感受不同作者语言风格的魅力,还能以文读人,同历史人物对话。

学习《司马光》后,笔者出示从《宋史·司马光列传》中改编而成的司马光侍奉兄长的白话文故事,提问:运用我们学过借助注释阅读故事的学习方法,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学生了解内容后,教师再次出示有关司马光节俭的故事,以及评论司马光的文章,从中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司马光。

3.同题材,感受万物。以题材为桥梁,适当拓展写人、记事、寓理的诗词、散文、传记等,笔者将这些文本进行组合阅读,让学生于互文阅读中接受全面滋养,并感受世间万物:如群读整合四季之美的《春》《夏》《秋》《冬》,激发学生对四季之美的热爱之情;进行《雨》《雪》等关于天象的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自然现象的丰富多变;撷取《猫斗》《龟兔竞走》《猫捕鱼》等“别样的争斗”的组文阅读,让学生感受动物富有趣味的竞争。学生从不同文本中感受言语特色,实现从零散到整体的飞跃。

(三)撷取经典片段,跨界阅读

1.成语溯源,寻根究底。成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很多成语背后是一个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因此,溯源成语的出处,探究那一个个小故事,学生定会兴味盎然,不仅乐于了解成语的含义,更愿意探索成语背后的文化背景。

“毛遂自荐”“不耻下问”“掩耳盗铃”等相关的故事浅显易懂,学生非常喜欢读。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继续阅读,从而使他们在阅读中加深对小古文的理解。

2.课文链接,疏通文义。教材中不少课文是由文言文改编过来的,如《惊弓之鸟》《盘古开天地》《晏子使楚》等等,笔者指导学生在知晓大意后,读一读文言小古文,将课文与小古文互相对照,借助白话文理解小古文大意,打通小古文学习的“任督二脉”,从文言文和白话文两方面获取母语营养,实现语文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教学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课时,聚焦“拊掌大笑”“笑而然之”两个成语,笔者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讲故事,感受人物,训练表达。笔者适时引入《画家和牧童》,将古今文本联结对比,引导学生品味小古文语言凝练、含义丰富的特点。

《晏子使楚》一文中關于晏子“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的言论,原文只有寥寥19字:“‘使狗国者当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字字铿锵有力,简洁庄严。在通晓课文大意后对照小古文,笔者拓展文本,教会学生在感知、积累、迁移运用语言知识的同时,获得语感。

3.诗词联结,同频共振。诗词是小古文的精华,通过读说写突破文体边界,互设阅读,形成一定的古文语感,如学习《村居》,拓展链接《春日寻芳》;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拓展链接小古文《雨》。从古诗到小古文,学生在诵读联结中找相似,在积极自主的语文实践中理解运用,提升语文素养。

小古文中存在着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现象。教学《守株待兔》时,笔者用今义的“行走”去演绎“兔走触株”,学生发现兔子慢悠悠地行走,即使碰到树桩,也不至于折颈而亡,从而对“走”的意思产生疑问。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在古诗里见过的“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并补充拓展《狐假虎威》中的“百兽见之皆走”“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学生在诗文诵读中推想“走”的古义是“跑”,再结合“兔走触株”情境,轻松理解结局发生的原因。

4.名言经典,由点到面。《三字经》《笠翁对韵》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启蒙读物,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而“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也有不少是选自古文中的经典名句。教学时,教师应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创新形式、反复吟诵。只要学生走近它,亲近它,诵读时即便略观大义、囫囵吞枣,也能受益良多。

例如学习《司马光》一文后,适时联结《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等相关句段,说说《三字经》中讲了哪些故事,拓展古代四大儿童益智故事,教师教学变牵为导,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由点到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立足课堂得意聚法,涵泳知其味

立足课堂,笔者通过多文共现,互文对照,择其一点的方式进行延伸,弥补单篇课文阅读不足,或言语比较,或主题探究,凸显文本的语文要素,并通过比较、统整等方式提供认知性支撑,引导学生于体悟涵泳中举一反三,得意聚法。

(一)对比异同,习得言语

教学时,利用白话文故事引入教学,进行文白对读,破除障碍,可以达到“其义自现,不待解说”的效果。《守株待兔》的故事学生很熟悉,让学生先讲讲故事,再出示对比小古文的句子,学生很容易理解小古文的内容。比一比,学生就能发现小古文文字精练的优点。这样由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入手学习小古文,能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提炼统整,有效得法

通过互文共读,学生会逐渐形成统整联系的概念,学会联系比较主题与表达形式,从而习得阅读策略,这是群文阅读的价值所在。如学了五年级下册“人物形象一组”后,拓展《性缓》《性急》《性刚》等小古文。初读三篇小古文后,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单元学习的策略,品读人物特点,并小组合作演绎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比较讨论:这3篇小古文怎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明确:《性缓》侧重语言描写;《性急》着墨动作描写;《性刚》则是两者结合。

由一篇延迁到一组乃至这一类小古文的阅读,形成板块式的知识序列,关键在于师生共同提炼阅读过程中的阅读策略,为学法习得搭建支架。学生发现文本秘妙,以后自学时自然会加以联系、统整。这正是小古文互文阅读的优势所在。

(三)读写共融,言文共生

从一句话模仿开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迁移练笔,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由《书戴嵩画牛》链接《猫斗》,比较两文中关于斗牛与斗猫的动作、神态的句段,播放 “斗鸡” 视频,引导学生模仿创编,用“黑白二雞,______”简单说说两鸡争斗的过程。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照小古文的写法尝试描写小动物争斗的场景。

创设适当的读写情境,引导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模仿中实践迁移、举一反三,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向着简洁、精练而形象的维度迈进。

三、课外延学根植文化,笼住稚子心

带领学生欣赏小古文这道亮丽的古典文化风景时,教师要采用生动的音画,融入时尚元素,情趣与理趣交融,让学生在耳目一新中亲近小古文。

(一)音画同行

利用动画片、绘本等方式对小古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模拟,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提升语感生成。

(二)游戏促背

利用学校楼道上的名言警句,笔者开展“背一句就登上一个台阶,比比谁登得最高”的登高游戏,学生玩得不亦乐乎。以此为契机,笔者用登高游戏来让学生背诵其他经典名句,帮助学生阅读积累。

(三)活动促学

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相结合,开展小古文读书会、交流会、表演秀等阅读活动,品味故事大餐。教室里开设小古文专栏,编制小古文手抄报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把小古文学习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在学生对小古文学习有一定的积累和兴趣后,引导大家徜徉花园,进行仿写、续写、文白对写小古文,用纯真的方式体验独特思维。※

猜你喜欢
司马光古文笔者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司马光砸缸之谜
老师,别走……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司马光砸缸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