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照析变化,《西游记》中悟成

2021-05-30 10:48:04长李玲玲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悟空西游记整本书

长李玲玲

一、巧用对照,探究悟空之“变”

1.对照不同称呼,梳理悟空多变的人生轨迹。对情节的概括、梳理属于认知能力中最基础的,然而整本书的情节庞杂曲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梳理情节。笔者引导学生从“称呼的变化”入手,并且将之比较对照,梳理出与悟空相关的情节。

悟空不仅有“七十二变”,在书中他的称呼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称呼进行比照,由“石猴”到“美猴王”,由“弼马温”到“齐天大圣”,由“行者”到“悟空”,由“心猿”到“斗战胜佛”……每一个变化的称呼后面都对应着悟空的一段丰富的经历。通过对悟空称呼的归纳、对照,探究称呼的由来,就能勾连与之对应的情节,从而清晰地梳理出悟空的人生轨迹,也能在称呼的对照中发现悟空的变化,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

2.对照前后言行,探究悟空渐变的成长历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语言等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对悟空的形象并不陌生,知道悟空热爱自由、机智勇敢、本领高强。然而,也仅仅是如此而已。在学生心中,悟空的形象一直都是不变的高大形象。他们并没有去思考、去发现悟空前后形象是有变化的。笔者引导学生将悟空前后的言行比较对照,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探究悟空的成长变化。

【教学片段】

幻灯片出示:默读三组选文,结合具体的词、句思考悟空有哪些变化。可由悟空言行的变化,分析其心态、性格的变化。

生:悟空之前想做齐天大圣,如果不顺从他,就“打上灵霄宝殿”“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他还等八戒被妖魔抓去后再去救他,为的是“出名”。由此可以看出,之前的他为所欲为,放纵自我,追求名声。但后来,乌鸡国国王欲让位给悟空,悟空不愿做国王,可以看出悟空淡泊欲望、一心修行。

生:悟空曾经拔出金箍棒“望唐僧就欲下手”。后来,他发自内心地担忧师父,时刻牵挂师父安危,在误以为师父死后,他“心如刀绞,泪似水流”“放声大哭”,甚至自觉要将经文送回东土,完成师父“遗志”,是个有责任感、重情重义的好猴王。

生:从选文中的“可怜抖擞英雄将,不辨贤愚血染沙”一句可以看出,悟空之前一定误伤了不少无辜百姓。之后凤仙郡百姓遇难,悟空能体会到“民甚艰苦”,并想求雨拯救百姓,可见之后的他关爱百姓,想拯救苍生。

我们在关注情节、语言、人物时要注意前后的联结,将整本书前后联系起来看,发现共同点,辨析差异处,寻找关联处,探究变化处,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特殊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就会向深处发展。对照是联结整本书前后的情节、人物、语言很好的方法,对深化认知、探究主题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溯本求源,探寻变化之“因”

学生阅读整本书,大多带着“寻找某个结论”的倾向,如“这是个好人”“孙悟空很厉害”“孙悟空打败妖怪了”“他们最终取到真经了”等。纵然他们心中有万千感慨,最终也化为上面这些具有概括性、结论性的话。而阅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寻找一个结论,更应该是还原结论、溯本求源,将个人蒙眬、晦明闪烁的感觉经过深度思考后化为明确的深刻认知。

悟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长变化呢?学生的思维已不是仅仅停留在阐述作品的内容的表层,而是一步步地深入,进入深层探究的阶段。学生认为,悟空变化的原因离不开师父的教导、团队的协作和自己的努力。其实,除此之外,五行山的压制、紧箍咒的约束又何尝不是他变化的重要原因呢?

教师仍然引导学生联结整本书的前后情节,对照着分析、思考。首先,关注引起悟空心性巨大转变的情节,如“五行山下定心猿”“观音密授紧箍咒”。接着,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联结整本书的情节,关注悟空心性稳定之后的情节内容。学生发现,从“真假美猴王”这个情节之后,唐僧基本上就没再念过紧箍咒。学生通过对照前后的情节发现,悟空之后能够自觉地去西天取经,自觉地尊敬保护师父,自觉地关爱百姓……外力定心与内心自觉,是悟空成长变化的主要原因。

通過建立联结,学生能够联系前后的情节、人物的言行对照分析,深入探究悟空心性转变这一表象下的深层原因。如果没有这些联结,没有对照,就很难准确把握主题,将阅读引向“青草更青处”。

三、再用对照,深入理解主题

1.呼应开头,深化认识。课堂设计有时候也如写文章一样,需要首尾呼应,即课堂环节前后联系和照应。然而,首尾呼应,绝不是说在课堂结尾简单地重复开头,而是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经历了艰难的跋涉探索之后,对开头提到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独特的体验,获得精神的成长。

在引领学生探究悟空变化的原因之后,教师又追问了一句:“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之前作者称悟空为‘心猿呢,之后悟空又为什么能成为‘斗战胜佛?”这里再次提到并思考称呼变化的原因,是在探究、体验悟空思想性格变化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主题。之前,孙悟空一心想要渡己,却被五行山压制、紧箍咒约束;之后,他一心想要渡人,在历经磨难、拯救苍生之后反而成了“佛”,也成功地渡了自己。

结尾呼应开头,在之前环节的层层铺垫下,再次运用对照法探究“猿”与“佛”的不同,使得授课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学生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理性思辨,探究真正的自由。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体验,更要将学生的认知引向理性的思辨。悟空成佛之后,头上的金箍自行褪去,获得了自由。教师在此处设置思辨性问题:“这时悟空拥有的自由和他之前追求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请运用对照法分析思考,体会自由的真正内涵。”学生通过比较,认为之前悟空追求绝对的自由,无人能管,放纵任性;之后悟空追求的自由,是在高度的自觉与自律下的理性自由,它体现着一个人的责任与担当,悲悯与无私,正如《论语》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成佛之后的悟空,因为心怀苍生,拥有了高尚的德行,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通过在整本书阅读中建立联结,前后对照,学生对《西游记》的主题把握不再仅仅停留在浅薄的表层,而是产生新的思考、认识。学生重新理解了自由的含义。真正的自由须有高尚生活的加持,道德准则的约束,对自我欲望的无限放纵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高尚的德行又需要克制自我的私欲,心怀天下苍生。放纵不是自由,渡己必先渡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经”要取。这样深入的主题解读就是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悟空西游记整本书
清代悟空戏考述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8:04
《论语》整本书阅读
“帅”悟空来也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6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悟空”之道
海峡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 10:40:52
西游记
中国漫画(2017年9期)2018-01-25 20:12:14
西游记
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 18:42:55
西游记
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 08: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