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英
一、教学目的的适切性—— 鼓励提问
《师说》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是把金锁,问则是解惑的金钥匙。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问,是学之端、习之始。有价值的问题,可体现出教学目的的适切性。
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要点和难点。教师备课中涉及的重难点依据的是课程标准,具有普适性,有时候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难免有差异,重难点未必是一致的。在实施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调整“教案”为“学案”,就会节省许多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地方,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1.有必要。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有一天,罗素问在剑桥大学执教的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是维特根斯坦,因为在他的学生中,只有维特根斯坦在听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罗素没有问题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学生没有问题往往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往往反映了学生的盲点,也是其学习兴趣点。
在这个例子中,我还关注着“维特根斯坦在听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这个点,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这样状态的学生还真不少。可事实上,有的教师遇此情状往往抑制不住自己的失望、烦躁的情绪,学生就在这负面情绪里一次次被伤害而失去了自信和希望。不可否认,在教学中,教师存在着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生怕自己的教案被学生的问题搞得七零八落,生怕面对学生的问题难以回答而失去师道尊严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殊不知,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思维极为活跃,恰恰能给语文教学注入活力,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益处。
2.可操作。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门槛不必高,让学生伸伸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促成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常规的语文预习,是从字词句到篇章,从课文到内容的相关性资料链接等。无论布置怎样的预习要求,需要明确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才是怎樣做得更好。在这些最基本的初步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和“习”不分家,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阶段,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不尽相同,产生的问题和收获也会有所差异。
上课伊始,从课题提问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课题多是文眼,是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所在,它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确定文章中心所在。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深入文本回答“怎么样”,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能够很快地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抓住核心要点展开学习。
3.可期性。当体会到问题及其解决的过程是给自己的学习助力,学生便会删繁就简,自然刨根究底且爱上学习。大道至简,道实蕴简;化繁为简是艺术,藏简于繁是智慧。教学就是一种艺术,就是师生智慧的生长地。在这个信息通畅的年代里,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渠道无须过虑。
二、方法的科学性—— 善于提问
教者,授之以鱼一时乐,授之以渔益终生。教师需要有问题意识,更需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善于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所在。
1.适合即为佳。教师要善于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抓住学生学之问、学之惑,捕捉到问题根源,少说精讲,把话语权真正交还给学生,适时点拨引导,课堂教学的气氛会更浓厚,学生探究的情趣自然高涨。
学生的问题具有个性化,未必每个问题都很有价值。教师要能够把握住学生每一次语言实践中的火花,巧妙不留痕迹地把它们放入教学实践的有效环节中,作为教学过程的资源。在经历“走近—走进—走出”文本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激发群体积极的思维活动,体验阅读感悟带来的快乐。教师教学时应多多尝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万千方法中觅求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方案。
2.突出语文性。语文姓语也姓文,阅读是起点,习作表达是终点。积极的心态、高涨的情绪,是学习者最佳之态势。若是在教学精彩处、教学重难点时进行读写训练,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有机融合,假以时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终将得以提高。例如:对于写事情的课题提问,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六何”(即是何、何人、何时、何处、为何、如何)或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样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这样长久坚持指导,就会撇开枝枝节节,突出重难点。如在《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问题。教师可以把问题进行归整,突出重难点,可引导总结为:是何——陋习是什么,为何——为什么破陋习,如何——孙中山怎样破陋习等。
至于其他显而易见、无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静心阅读便可从文章求得,自思自悟。它们可以作为进入课堂学习的敲门砖、激趣点。对于教学重难点,教师需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话语,进行启发式引导与总结归纳。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然高涨。
三、教学组织的有序性—— 科学施教
有序,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尊重学生,关注全体、鼓动全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尊重学生,时时了解学情,时刻关注学程并有针对性调整教学进度。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语文学科教学的有序性,也需体现语言的特点,遵循语言的规律。语言作为思维的外衣,是表达思维成果的载体,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维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思维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思维力。思维的条理性与语言的层次性、思维的严密性与语言的连贯性、思维的明晰性和语言的准确性、思维的灵活性与语言的变化性、思维的深刻性与语言的深刻性等,均密不可分。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心中有数,适时施教。
四、教学过程的主体性—— 关注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带来的不可预测性。教师苦修内功,课堂生成的“枝外生枝”便可成为师生共同研习的情境。教师以分享、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教学资源,意外将生成惊喜,课堂也便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课堂生成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生型资源,就是指教师既定的教学思路被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独特性思考”“创造性解释”或“错误理解”等打乱,从而迫使教师做出选择(可以利用或不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独特的判断、深厚的学养,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随机应变地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另一类是外诱型资源,是由课堂内外的突发事件、偶发情境所引发的资源,例如,窗外的鸟语花香、冬雪夹春雷,课堂内学生突然的喧哗、不期而至的事件等。对这些突发事件和偶然情境,教师可将其纳入自己的教学范畴,予以关注,并将其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者本学科的教育价值有机联系起来,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应对课堂生成予以宽容和支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过程,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所得。课堂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于捕捉与利用。“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危机中也许蕴藏着良机。也许教师不是天才,但需要练就发现天才的眼睛,珍惜课堂生成性资源,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点燃学生学习的火把,更好地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质量。
五、教学结果的有效性—— 及时评价
“新课程”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教师善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并矫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评价要准确,不能流于形式。如单纯地说很棒、真好,可能开始还能让学生有点兴趣,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厌倦而漠然了。教师评价语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这样学生就会想听、爱听,在思考问题并回答后更有一种期待。教师评价时,如果注意非语言行为,加上肯定的微笑和一分机智与幽默,课堂会别有一番情趣。
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再学习,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六、教学氛围的融洽性—— 师生相长
一位人类学家说过:凡是能为人类作出貢献的人,他们的口袋里装的都是“问题”。他们的口袋永远不会闲着,因为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被装进了口袋。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的口袋里装满问题。
以问题作为纽带,强化教学的融洽性,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而成长就是问题解决后再生出新问题,不断往复,使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对生命的态度、对知识的追求不断升华。师生融合的和谐课堂,生命才能被激活,创造才成为可能,教学才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语文学科有其特性,学生身心发展有其规律性,当两者并行,教育者需要有情怀,让学生爱上语文,让语文为学生的人生画卷涂抹上更加绚烂多姿的色彩。
[本文系南京市2020年江北新区个人课题“小学课堂生成资源有效运用策略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TGR2020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