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道
一、抓住文眼,走进文本
课文中是谁称谁为军神?(板书:军神、刘伯承、沃克)教师范写“沃”和“承”,强调“沃”的第四笔为“撇”,“承”的部首是“横钩”。
沃克是如何称赞刘伯承的?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这是文中画龙点睛之笔,是本文的文眼。这句话用两个感叹号,还有提示语,该怎么读?(生读)
提问: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沃克医生一开始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生思考)
二、感知伤情,初识“军人”
1.走进人物内心。沃克医生从来没有见过刘伯承,却一眼看出刘伯承说的是假名,他是怎么发现的呢?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将有关的词句画下来。
2.赏读“军人”品质。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就“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展开深度学习:播放年轻的刘伯承在一次战斗中被打坏右眼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将普通人与刘伯承做对比,充分交流。并点明这就叫“镇定”。
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平静、从容。分角色朗读。注意“提示语”,体会人物内心,将语气、语调读得逼真传神。
三、品味词句,感受“军神”
1.潜心会文,读出自己。沃克医生为什么称赞刘伯承是“神”?请你认真阅读课文,想想沃克医生的话有没有道理。静心阅读课文描写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语段,将重点的词句画下来,并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感受,深入感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找出正面描写刘伯承的非凡表现的词句,并感受他的强大意志。
3.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一声不吭”“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这是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突出刘伯承忍住剧痛时的信念和意志。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吗?注意要读出自己的激动、敬佩之情,体会刘伯承内心的强大。
四、体悟写法,迁移运用
1.品读侧面描写。课文主要是写军神刘伯承的,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沃克医生呢?找出第12~18自然段中描写沃克医生的语句,交流你的阅读体会。
从沃克医生“眉毛扬了起来”“愣住了”“双手却有些颤抖”“惊呆了,大声嚷道”体会沃克医生的紧张、同情,从而衬托出刘伯承的毅力之坚!这样的写法叫作“侧面烘托”,即通过沃克医生来烘托刘伯承意志坚定。
2.了解内心变化。假如老师把第22自然段中写沃克医生神态的“惊呆了”与第14自然段中的“愣住了”调换一下位置,可以吗?(生讨论)
明确:不可以,因为每一个神态都是内心感受的反映,从“愣住了”到“惊呆了”表现了沃克医生内心由冷漠到惊讶再到钦佩的过程。
3.迁移经验,学会表达。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请你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恰当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生练习)
五、角色朗读,升华感情
1.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提示语、标点符号、人物角色”体会人物语言的变化。
2.体会人物内心。在学生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想一想沃克医生前后内心有什么变化。由沃克医生内心从冷漠到赞许再到钦佩,感受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常胜将军刘伯承,意志坚强如钢,智谋决胜千里,无愧于“军神”的称号,他不施麻药做手术的故事传为美谈。让我们再次齐读“文眼”,即沃克医生赞扬刘伯承的话,把对刘伯承将军无限崇敬的心情读出来吧。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二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具体到《軍神》一课,笔者认为还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通过描写神态、语言的变化,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本节课从抓住“文眼”入手,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铺垫起阅读的感情基调,并以此质疑:沃克医生的内心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既有写刘伯承的,也有写沃克医生的,都非常精彩。从“为何称刘伯承为军神”这个中心问题走进文本,让学生直面刘伯承的从容镇定以及强忍剧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在交流体会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品词析句、想象画面、观看视频,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与军神对话,与文本对话,具体到细节描写的抓手,运用以问促读的方法触动学生的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深刻体验刘伯承将军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课文以“军神”为题,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写沃克医生呢?以此过渡到对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的品读。为了强化学生理解沃克医生内心变化过程,运用对比的方法,试着调换描写神态的词语,让学生明白沃克医生的内心感情变化不是突兀的,而是从“冷漠”到“惊讶”,再到“赞许”,再到“钦佩”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本课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