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默会知识”:语文教学的深远追求

2021-05-30 10:48赵昌竹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默会知识民间故事文本

赵昌竹

如果将知识看作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知识,只是露在水面上八分之一的部分,这就是明确知识;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便是默会知识。其实,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才是长期被我们忽略的知识。一旦可以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发现,明确知识是表象,而默会知识才是知识体系中具有根基性、供给性、生长性的内容。

当默会知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我们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与方法,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默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聚焦“汉语言文化”,把“中国文化”带给儿童

语文默会知识的基因是汉语言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有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笔者在教学小古文《夸父逐日》时,曾有这样一段设计:

分别出示《夸父逐日》的课文版本、去掉标点符号的版本、竖排简体字版本、竖排繁体字版本、《山海经》成书时代的篆书版本,让学生一次次地挑战朗读。面对逐步提升阅读难度的文本,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应对,不少学生在读到最后一轮时,已经可以背诵,因而可以读出篆书版本。

单纯的道理只会让人感到枯燥和乏味,情境才是促使人默会的“温床”。课堂上,通过文本呈现方式的变化带给学生朗读体验的变化,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在朗读体验中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欣赏、评价、表现美的能力,为儿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默会知识提供了可能。

二、关注文本的真相,把“法官意识”带给儿童

语文学习中,对于文本的解读需要“法官意识”。真正的法官需要不受感性的影响,从法律文本中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并以此为准绳,来剖析、衡量、评判案件,且需要特别关注细节。这种尊重真相、关注细节的“法官意识”在学习中也同样适用。语文教学中,师生学习的对象是语言规律,在对语言规律的辨别、审视过程中,关注细节同样对体会和把握规律极其重要。

1.文本的解读要把握细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江南》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鱼戏水的顺序是“东西南北”,如果换成“东南西北”,效果一样吗?语序调整后,粗看并没有影响诗意,但细细琢磨,差别还是有的。

如图所示,鱼儿顺着“东西南北”的顺序游,路线的秩序感明显比顺着“东南西北”游要弱一些,而鱼儿在水中的自由度却强很多。这样就能把鱼儿在水中自由、快乐的美好情景表达得更加传神。

细细品味,颇有道理。鱼儿水中游,柔和而安静,顺着“东西南北”行走中散发出的韵味是“东南西北”所不能及的。

王崧舟老师还讲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柳宗元的诗《江雪》后人解读一般停留在诗的画面上,让学生去感受美丽的江景和雪景。殊不知,这是一首藏头诗。如果你把诗的每句的第一个字圈出来看一下——“千万孤独”,诗人内心的那种“孤独无助”“消沉失望”的状态就被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2.教学的实施要围绕细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忠实于文本内容,而不可过度解读、偏差解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要激发学生大胆地对文本进行分析、评价,探其原本。

在教学整本书阅读《中国民间故事》时,笔者带领学生比较阅读《宝莲灯》和《白娘子》两个故事,学生发现了情节上的相似之处“偶遇—结婚—受阻—生子—被害—获救”,如此雷同的情节表现出了民间故事结构的特点。找到相似,再去探寻相似的原因,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两个故事中“重男轻女”和“盼望圆满”等老百姓的观念和心愿。

之后,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比较阅读书中其他几十篇民间故事。“渴望好官”“敬佩英雄”“憎恶坏人”等更多的民间想法都被学生挖掘出来。当目标指向“民间故事背后的民间想法”,学生的阅读过程就仿佛步入中国民间文学的“森林”。在文化的森林中阅读,儿童就有可能采撷到民间文学的硕果,领悟到民间文学本来的、真实的特征,获得语文学习的“魂灵”。

3.学习的过程要尊重细节。学生具备天生的“审判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发现疑问和解决疑问,这对于获取默会知识极为重要。

一次,学生出现了一个默写错误,我把“审判”机会交给全班同学。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发言给人启示:“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不算错,虽然书上用的是句号,但这里用上感叹号也没问题呀!”

当面对默写中出现的并不关键且亦可改变的“标点符号错误”时,如果我们选择按照课文上的标点来评判,固然不错,但也有更为巧妙的方式来处理。教师要尽量使学生发现、感受、触摸到他们不懂或疑惑的内容,使他们敢于、善于、乐于产生疑问,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求“自己的答案”,获得“自己的知识”,这时,默会知识便随之诞生。

三、关注学习的“阶梯”,把“淘金思维”带给儿童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持有海绵式思维,这种思维强调对知识的吸收,能带来海量的知识和观点,但同时,这种思维方式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和互动,同时伴随对知识的快速遗忘。如此一来,学习始终停留在表层,即明确知识层面,而无法触及更深层次的本质,即默会知识层面。

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淘金思维”。由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要做出决定和取舍,就得带着态度、带着问题去面对事物。这种思维方式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质疑并解惑,在此过程中掌握深层次的默会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通往默会知识的阶梯,引导儿童走向语文学习的“金矿地”,去充分发挥他们的淘金思维。以此为目标,我们对如下几个问题需格外关注:

1.语文教学应当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资源,在生活中开展语文学习,进而丰富语文生活。很多人认可“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默会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就是语文生活。

先让学生延展思维,从自己的原有记忆中寻觅已有认知,提取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查找、分析、判断、归纳等多个步骤的实践获得知识的默会化。波兰尼指出,默会知识“镶嵌”于学生的行为中,对学生的行为包括思维操作起着直接的影响和支配作用。让学生掌握了默会知识,也才会更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的运用。实践证明,当语文生长在生活的田野中,才能保持语文教学的开放、多元、真实、丰富和生动。

2.在对话和体验中获得默会知识。明确知识的学习也关注对话和体验,但还停留在浅表层次,停留在对形式的追求上,而站在默会知识的角度看,对话和体验则成了激活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

对话,应发生在人和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对话与理解中生成意义,获得默会知识。

一次笔者听到了一段发生在公开课之后的精彩师生对话。

执教老师拿出一盒巧克力摆在讲台上,说:“今天,大家都参与了公开课,从课前预习、课堂面貌、纪律表现方面看都很棒,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个奖励,但我儿这还多出一些巧克力,你们觉得谁可以拿到额外的奖励呢?说出你的推荐人选,再给出合适的理由。”

一名学生说:“我想推荐朱洪硕,我觉得他今天的发言很有质量。”老师追问:“怎么有质量了?”学生结合朱洪硕的发言内容给出了补充说明。老师笑着说:“你很会推荐,理由也很充分。除了朱洪硕,你们还觉得谁今天的发言很有质量?”学生们又进行了补充。

学生们推荐了许多,并都给出了恰当的理由。有的关注思维质量,有的关注参与程度,有的关注表达能力。一种有關学习方式的默会知识已经通过对话与体验印在了学生的脑海。

3.鼓励儿童具有“玩”的思考力。教师要创设适宜学生探索的土壤,一方面反思我们的各种教学要求,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反思我们的各种要求的价值;另一方面深入认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鼓励其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行为。在教学快乐读书吧之《中国民间故事》一课中,笔者就让学生以“玩”的形式进入课堂。

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热情和兴趣,在“挑战”中既检测了自读的效果,又自然地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学生在“玩”中激活、锤炼、发展了思维。

儿童是喜欢“玩”的,语文课堂也应当欢迎“玩”,当“玩”的目标精准地指向语文学习,有效地扣住课文的教学重点,师生在答题对话中就会产生思维含量,这种“玩”就是有意义且有意思的,这样的课堂就是包含趣味又超越趣味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猜你喜欢
默会知识民间故事文本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分析
应用默会知识,激活语文教学
职业默会知识学习与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