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姗姗
一、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自己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能借助注释,大致说出诗句的意思。绝句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诗歌形式,且《枫桥夜泊》中的意象较为简单,愁绪明显;而《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学生第一次接触,诗中“空山”不空,和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年级学生阅读诗歌时,应“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因此,在本课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我着力让学生掌握品读古诗的門径,借此达到训练学生语言建构与表达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目的。我把《山居秋暝》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总结学法后,引导学生自学《枫桥夜泊》。
结合上述思考,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读准字音,读好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2.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两首诗的意思。
3.借助插图,发挥想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两首诗的不同画面,感受诗中景物描写的有动有静。
4.对比阅读两首诗,能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有感情背诵古诗。
5.体会“动静结合”,尝试仿写。
二、教学过程
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初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两首古诗,感受人与自然相映成趣。一首是五言律诗《山居秋暝》,另一首是七言绝句《枫桥夜泊》。(齐读诗题)
2.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绝句,律诗却是第一次见。律诗也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首诗限定八句,每句五个字就是五言律诗,七个字就是七言律诗。四行诗句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除此之外,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很有讲究。除李杜外,王维的五律最好,《山居秋暝》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3.同学们通过预习读准了字音,读出了古诗的节奏,诗旁的注释看了吗?你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吗?
4.小结:看来,通过预习,同学们都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对古诗的意思也大致有所了解,下面我们深入研读这两首诗。
(二)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渗透学法。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这两首诗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先来品一品第一首《山居秋暝》。
1.你觉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解读诗题)
2.王维把这座山叫作什么山?(空山)“空山”真的是空的吗?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月、松、泉、石、竹、莲……)
3.这些景物又是什么样的呢?边读边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并读一读对应的诗句)
空山中不光有美景,还有谁?(浣女、渔夫)他们在做什么,说什么呢?(“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4.我们把画面连起来看,画中的景有静也有动呢!说说哪些是静态,哪些是动态的。(生答)这样动静结合,让我们觉得这幅画更美,景色更迷人了。
5.谁再来读一读整首诗,读出画面感?
6.在不知不觉中,作者描绘了这么多美景,原来“空山”不空,那为什么王维把它叫作“空山”呢?(空旷、悠闲)
王维的诗中,曾多次用了“空”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7.王维喜欢这座“空山”吗?你怎么知道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补充背景:写这首诗时,王维已归隐山林。诗中“王孙自可留”原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孙(贵族子弟)出山入仕,而王维却偏偏——(留在山中)。“山中”和“朝中”他选择了前者,远离复杂黑暗的官场,选择与明月、青松、碧水、青莲等美好的事物为伴,选择洁身自好的山中隐居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呀!
8.你能把诗人隐居生活的惬意读出来吗?
9.小结:刚才我们在学习《山居秋暝》时,先从诗题入手,知道诗人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再细细读诗,找出诗中有哪些景物;接着发挥想象,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最后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心境,有感情地读好这首诗。你能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学《枫桥夜泊》吗?
10.品读《枫桥夜泊》。
(1)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学。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补充背景资料,体会诗人的“愁”。
(3)读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你觉得诗人在愁什么呢?(心系国家安危,思乡,飘零无依的忧虑)
(4)你能读出诗中的“愁”吗?
(三)对比读诗,配乐吟诵,体会诗情。
1.对比阅读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全班交流)
(1)相同点。时间(秋天晚上);地点(郊外景色);有动有静……
(2)不同点。傍晚和深夜;月当空和月落;初秋清爽宜人和深秋寒霜满天;喧闹和乌啼;留和愁……
2.同样都是秋天的晚景,因为诗人心境不同,看到的画面完全不同,诗中的情感自然不一样了。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呀!
3.有感情吟诵两首诗。(配乐,生读)
(四)动静相宜,迁移写法,生趣盎然。
刚才我们在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时,已经有同学发现诗人对于诗中景物的描写有动也有静。以动衬静,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就会显得栩栩如生了。你能试着用上“动静结合”的写法,也来写一段景物描写吗?(出示《春江水暖图》,生说,师点拨。)
(作者单位:南京市树人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