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从南通师范学校毕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至今,已有41个年头,我也从一个朝气蓬勃的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一个两鬓斑白、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虽说成长路上也有些沟沟坎坎,但总体说来走得颇为顺畅,也较为舒展。为什么能这样呢?我想,除了自己个人的努力外,在成长的路上一直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催生了理想信念,使我明确了人生的方向。
孕育·生成
我读中师时,“文革”才结束,那时候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大家都十分珍惜“十年浩劫”后盼来的“春天”。我就读的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是一所全国知名的中等师范学校,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尽管那时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配备尚不完善,但学校教风正、学风好,师生们都有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
记得在入学后不久的一次讲座中,专家讲到南通师范学校不仅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源头之一,还是南通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成立地。20世纪初,南通师范学校的进步师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1926年,南通地区最早的党支部正式成立,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广袤的江海大地上。他们进工厂,向贫苦劳工宣传革命真理;他们下农村,领导农民暴动;他们加入红十四军浴血奋战,把南通地区的革命浪潮推向高峰,以一腔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当时听了介绍,我深受感动又倍感自豪,原来自己就读的是这样一所印刻着红色基因的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也许从那时开始,在不知不觉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闪光的种子,尽管当时似乎自己也未曾觉察,但这信念的种子已悄然播下。
萌发·生长
1980年夏天,我走进了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大门,成为一名教师。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是清末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是一所在当地颇负盛名的学校。当我第一天拿着报到单来到校长室门口时,只见一位年逾五旬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长者正埋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正当我有些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长者抬起头发现了门口的我,她亲切地将我让进办公室,还给我倒了杯水。知道我是来报到的新教师,她握着我的手连声说“欢迎”,接着又亲自给我安排办公桌,还说遇到困难可以直接找她。这时,我初入职时的种种担心一下烟消云散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看到她在校门口笑着迎接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在校园里,我也时常看到她俯身捡拾地上纸屑的情景。我那时住在学校,发现每天学校办公室最后熄灯的一定是她的办公室,这位长者就是备受学校师生尊敬的周琪校长,她是第十二次全国党代会的代表。周校长管理学校规范严谨而又不失温情,教师们都工作得充实而舒心。同时,我也发现学校里干劲最足、业绩最好的都是共产党员。在以周琪校长为代表的身边一群党员的感召下,我心中萌生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于是,参加工作第二年,我就向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想,师范学习时心里种下的那颗精神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激荡·生根
20世纪80年代初,我有幸成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徒弟,在跟随李老师学习期间,我每天像学生一样端坐在教室里听李老师讲课。李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上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常课上完了,学生还不愿下课,下课后围着李老师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为了优化语文教学体系,李老师在低年级采用“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并进的方法丰富学习内容,在中高年级,她采用单元组合的方式对课本学习、课外阅读、辅助活动、作文练习等加以整合……李老师勇于创新、不断超越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努力成为李老师那样的教师。在那段时间里,李老师不仅在业务上指导我,更在思想上关心我,鼓励我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工作中学有榜样,我心中的信念更坚定了,1987年夏天,我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而李吉林老师就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此后,我一直在李老师身边进行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走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車道,32岁时成了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深感到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前行的路;信念是力量的源泉,可以使脚步迈得更坚实。让我们在信念的引领下,坚守理想,成就精彩人生。
(施建平,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通市小语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