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 整合单元教学

2021-05-30 11:47李琴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事例观点要素

李琴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整体性,语文要素被明确标示在单元导语中,细化落实在课后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板块中。同一语文要素还被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中,前面学习的语文要素在后续的语文实践中反复运用,从而循序渐进提升语文能力。因此,基于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至少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关注语文要素,让其在课堂落地;二是如何注重整合,让语文要素逐层落实。下面,笔者结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合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关注要素,课堂落地

首先,我们要从年级纵向的角度来对教材中相关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做一个梳理。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有“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从中可以看出,编者已经开始要求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想法。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尚未明确“观点”这一概念,但其实这种“想法”就是潜在的观点。该单元第23课《父亲、树林和鸟》的课后第二题“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就是很明显的以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的例子。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和习作《我有一个想法》,都有要求学生简单说明自己观点的意味。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語交际也同样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其讨论主题为《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清理由;能“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尊重不同想法”。到了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比三年级要更进一步,要求“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借助表格整理信息,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习作《推荐一本书》也同样让学生清楚写出推荐理由,并开始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支撑自己的理由。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从中可以看出,编者已经要求学生能够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将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与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辩论》做比较,我们能感受到语文要素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对于习作要求来说,统编教材也体现了螺旋形的提升。三下第五单元习作的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四上第四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神话,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其习作要求是“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四下第二单元的习作则要求“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六上第四单元要求“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六下第五单元则要求更进一步,需要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想象。

综上所述,我们会明显感受到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呈现的不断深化、螺旋上升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再从横向角度来看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及其特点。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习作要求是“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单元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希望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

《文言文二则》中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作者都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区别在于,《学弈》一文通过列举两小儿不同的学习状态,论证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观点;而《两小儿辩日》中则是作者观点退去,主角成了两个孩子,他们分别通过列举不同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文言文二则》而言,这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能够“初步感受用不同事例说明同一观点和不同观点分别用不同事例说明的方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课题就是文章的主要观点。根据本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一语文要素来看,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即“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二是学习课文中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手法,即分别用“波义耳发明酸碱试纸”“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和“阿瑟林斯基得出人做梦的重要依据”三个例子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方法。另外,这篇课文有一个课后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通过横向对比可以发现,《文言文二则》是让学生了解用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定位于理解;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则要求学生从理解转向应用。变化中蕴含着认知思维的逐步提升,同时也体现出语文要素的不断落实、深化和螺旋上升。

《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从文体上来看似乎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系不大。但仔细研读后可以发现,文中的“我”本身就是“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观点”的高手。特别的是,在这篇课文中,“我”的观点并不是只有一个。关于表里是否有生物,有什么生物,为什么要把它关在表里,“我”的每次疑问与结论都基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这篇课文与之前课文相比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告诉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观点是动态的、不断延伸的,但每次的变化还是基于一定的依据。另外,在课后习题中,编者也要求学生通过关键句来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在训练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要求是紧密联系的。

口语交际板块的《辩论》要求学生围绕生活中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清晰表达、认真倾听的习惯,以期提高学生条理清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全面看待事物。在这一板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语文要素的落实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解、运用的层面,而是更深入分析、评价的层次。这符合布卢姆提出的认知分层理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要素的落实完全贯穿于单元课文的教学之中,无论是篇章阅读还是口语交际,都体现出语文要素要求的层层渗透与螺旋上升。

在这个单元中,还有一篇略读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作者借助想象呈现了2155年时的上学情形。这篇课文放在这里有其独特的价值。从题目上,我们就能隐约感受到作者的观点,即如今的学习是有趣的,而他所想象的以后的学习是相对单调、乏味的。当然,阅读全文后,我们可以说这一论证过程所用事例都是作者的想象,但这种想象又是立足于目前的科技发展所展开的。这又契合了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即“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所以,这篇课文不但继续贯彻了“说明观点”这一语文要素,更是为后续的“习作”做出了示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总的来看,“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一语文要素在课文中得到了有效渗透,这种渗透是逐步的、递进的。另外,结合课后习题,我们会发现语文要素的渗透从一开始的感知、理解,到最后的分析、评价,体现出了认知的逐渐深入。

二、注重整合,逐层落实

当了解了语文要素在本单元课文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之后,我们就要打通文本之间的联系,将语文要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获得落实与提高,从而提升其语文能力。

教学《文言文二则》时,教師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第一则文言文运用的对比手法:通过两个人对“学弈”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不同结果的对比,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两小儿辩日》一则要关注一个“辩”字,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小儿“辩”的思路。两小儿都是先给出观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理(即“远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热而远者凉”),再结合自己感知到的自然想象(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相比而言,第一则文言文的论证过程相对简单,直接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第二则文言文的论证过程更加具体,并运用了对比、反问等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具“辩论”的意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它符合议论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的模式。六年级的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很清楚地知道这篇课文的特点,即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但是如果教学目标仅仅落在这个点上,这篇文本的独特价值就难以体现出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认识到作者不仅选取了合适的事例,而且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是一致的。首先,课文选取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课文的观点。其次,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微”“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研究者通过不断研究问题,解决疑问,最后获得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课文的观点正是从常见的现象出发,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这也就是为什么课后习题中要问“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如果将这篇课文与《两小儿辩日》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两小儿辩日》更多的是恰当地选取并表述事例,以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则是在事例与观点之间建立一种相互证明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靠的就是恰当的表述顺序。

在教学《表里的生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我”在探寻中的思考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探寻的过程中“我”产生了哪些观点,更要思考“我”是如何结合事例说明观点的,从而明白如何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我”基于日常生活的观察“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得出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观点。又比如因为“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得出结论“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相比,《表里的生物》做的是将探索“真理”的过程放大。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从第一个问号到第一百个问号,其间必然经历一次次“提出观点—修改观点—得出结论”的过程。论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曲折且不断前进的过程。

学习完这三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先教口语交际,将“观点”这一元素落实到位。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就是辩论,这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性运用,也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落实情况的检验。值得注意的是,编者给了两个“小贴士”:“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抓住漏洞进行反驳,注意用语文明”。如果说之前的学习与练笔要求的都是如何有理有据地说,那么辩论这一环节还要求学生会听、会思,能做到迅速反应。口语交际板块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认知思维的提升与飞跃,要求学生从理解、运用上升到分析、评价。

最后,《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篇略读课文的题目中也隐含着作者的观点:一百年后的学习远远没有现在有趣。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是通过主人公的感受来间接说明这个观点的:过度学习、反复出现的挫败感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他们向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是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当然,这篇文章是作者基于目前的科技发展对未来进行的一种大胆设想,所以教师教学完这一课后,可以接着教学习作,将《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作为一篇范例,融入习作教学中去。

总的来说,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要素并注重整合,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两者的呈现,更是给了我们很好的抓手与方向,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建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可以说,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能否有效落实,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否通过教师的引导、自身的思考和同伴的互助,从低阶思维跃升到高阶思维。因此,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与落实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能够多多学习、多多研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导航。

(作者单位: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事例观点要素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点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也谈做人的要素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