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老人画虾堪称经典,一张白纸变成了一溪清水,透明感的虾身似乎永远是湿淋淋的,虾的进退、跳跃,游的急缓,甚至打斗等情态统统出于笔下。原来,齐白石老家有个星斗塘,塘内有很多虾,幼年的齐白石常趴在塘边玩耍,从此与虾结缘。长大后,为了画好虾,齐白石在案头的小水缸里专门养了一些长臂青虾,这样,他就可以很方便地观察虾的生活习性并写生。
作家菁莽给我们带来好几篇百读不厌的课文,如《翠鸟》《小虾》等。猜想,翠鸟、小虾一定是菁莽小时的“常客”,其实这点,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我和邻居阿成哥跑到村边小溪里”,这里的地点、人物,一下子把镜头拉到作者念念不忘的小时候了。很多作家的创作灵感似乎都来源于童年时光,这些大家们是不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这里储存着人生的寶藏呢?
文中处处流淌着自在的景物与生活。“院子里的葡萄架下,一口缸闲着。”课文开篇便捕捉到一口自在的缸。葡萄架下的阴凉常驻,圆镜一般的阳光加盟,当然还有雨水、露珠、蜻蜓们的经常光顾,这样的一口闲缸,便有了养虾的可能。我们不要小视葡萄架这里的环境,倘若这口缸蹲在终日不见阳光的阴暗角落,或者是每天裸露于外,受阳光暴晒,抑或是荒弃一角的污水中,还能有作者随后美好的养虾经历吗?
捉虾也是那么自在。“我们”在竹荫下静水处、石块下,会捉到很多小虾,有才长大的虾,有长着青苔的“千年虾”。看似捉小虾的过程,其实我们不难读出,小虾们的生活颇为清闲,喜欢静水处,喜欢依靠着石块,找个“靠山”,这样免受伤害。它们悠闲自在到当有两双手来捉它们,也不加防备,用后文中的描述来说,大概在静心休息,自在着呢。
小虾的活动也是自在的。“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作者看似随意的文笔,却告诉了我们小虾活动时、静止时都很自在;独处时、群聚时也都自在。一动一静、个体群体无不自在悠闲。若是惹得小虾生气了,它会立即蹦向安静的角落,谁让你搅了它的美梦。“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也有生气得没法自控的,遇到闲游的同伴时,说不定就会“打”起来,蹦出水面,甚至蹦到水缸之外,那可危险了。原来斗架也是它的率性,但还要有所控制啊,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这些画面尽收文中,作家菁莽怎么观察到这些的?太鲜活了。白石老人曾经谈起他学画虾的过程,“过去我贴着虾头点睛,后来观察到,虾在警觉中双目便横向两侧,我改变了点睛法,使虾增添了神采”。白石老人说的“双目便横向两侧”,不就是作家菁莽写出的虾的眼珠子“一突一突”的吗?这就叫异曲同工之妙,跨界共通,说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作家菁莽是真的走进虾的生活了。于是,为虾着想,和阿成哥一起采来一些水草,捡来小石块放在缸里,这样小虾们就有了更多活动的场所了,免得生气了就“搏斗”,也太自在了!缸里较大的虾们越来越安逸,“它们的腹部藏着许多圆圆的卵”,瞧,它们要在这儿安家了,小虾们越来越多,估计作者应该再为它们准备一口水缸。课文结尾写道“一片落叶掉进缸里,不一会儿,叶子下就会聚起许多小小的虾”,这分明是一代代小虾们已经完全把这里作为了家园,生活无比舒适,自在得大概忘了它们的家是在小溪。
生活在缸里的小虾“十分自在”,这怎么读都像是全文的核心思想。小虾玩耍、休息、生气等各种情态,就一个词——“自在”。
作家菁莽的童年是自在的,于是就有了笔下自在的文字,也就有了自在的小虾。我们还可以读读他在《翠鸟》《我看见了鲤鱼跳龙门》中描写的自在。
自在的状态,就能写出自在的文章来。
(姜树华,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家培养对象、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书记兼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