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晖
今年2月5日,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驾鹤西去,全世界为他致哀,同时,《音乐之声》再次被热炒。全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于奥地利山城萨尔茨堡:美不胜收的阿尔卑斯山景,典雅的米拉贝尔宫庭院,熟悉的水池、圆亭和台阶,似乎还在回荡着耳熟能详的歌声:《哆来咪》《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还有那首谁都会哼唱,被误认为奥地利经典民歌的《雪绒花》。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1965年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依旧是世人阐释萨尔茨堡的非官方指南,而莎翁戏剧的演绎大师普盧默,依旧以《音乐之声》的上校形象盖棺论定。这里的误区,岂止一座城的尴尬,或一个人的纠结,它演绎着一个时代的爱恨情仇,斩不断理还乱。
古城萨尔茨堡无法接受自己被钉在《音乐之声》的“耻辱柱”上,难以翻身。1938年,纳粹德国“合并”奥地利,而当时的奥地利人,万众一心,欢迎希特勒一行长驱直入。这个历史瞬间,至今还是奥地利羞于直面的心头痛。电影《音乐之声》的最后一段,无意间揭开了这个伤疤,暴露了萨尔茨堡当年与德国纳粹心无旁骛的沆瀣一气。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音乐之声》魅力不减,几代人趋之若鹜,却不知萨尔茨堡人避之不及的心思。
话剧大腕普卢默生前对《音乐之声》的回忆,同样充满了善意的回避。连这部电影的片名,他都不愿直接说出,常以“那部电影”或“S?&?M”搪塞,甚至冠其名曰“黏糊糊的声音”。普卢默的艺术生涯,是在戏剧舞台上的叱咤风云,而非流于“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帅哥上校。
这位加拿大艺术家一生所获的奖项,包括托尼奖、艾美奖、奥斯卡奖、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在他长达70余年的演艺生涯里,诠释莎士比亚、布莱希特和毕希纳等人的力作,才是他自我认可的艺术巅峰。诸如《亨利五世》《美狄亚》《恺撒大帝》《亚瑟·乌伊》《丹东之死》《安菲特律翁》《奥赛罗》《麦克白》等。即便在影视界,他的自我定位,也绝非《音乐之声》里的那位上校,而是诸如《滑铁卢》、《乌龙帮办》(《粉红顽皮豹》原型)、《星际迷航》和《美丽心灵》等电影里的角色等。2012年,他因出演《初学者》里的配角,成为奥斯卡奖最为年长的获得者。
电影《音乐之声》改编自1959年的美国同名音乐剧。当年,这部音乐剧人气冲天,接连几年在百老汇独占鳌头。1965年电影版《音乐之声》上映后,同样大获成功,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票房也一路领先,直到五年后新片《教父》上映才算告一段落。而电影《音乐之声》里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早已刻在人们的脑海中,被一代代传唱,成为无数人的童年印记。每年有30万游客,怀揣这些旋律,从世界的各个角落奔赴萨尔茨堡,“朝圣”天堂般的音乐理想国。
在所有令人难忘的旋律里,《雪绒花》最为流行,男女挚爱,老少咸宜。这首由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小汉默斯坦作词的歌曲,言简意深,借阿尔卑斯雪山上的珍贵白花,传达人类对家园安好的诚挚愿望。
雪绒花,雪绒花,
每天清晨我看见你。
娇小洁白,干净明亮,
你看来也很高兴见到我。
愿你白雪般的花儿绽放生长,
永远绽放生长。
雪绒花,雪绒花,
愿你永远护佑我的故乡。
菊科雪绒花的学名叫高山火绒草,拉丁词源意为狮爪。但人们赋予它雪绒花的通称,其德语词意包含了edel(高贵)和weiss(纯白)两个特质。雪绒花长在崎岖难攀的石砾山岩间,自御能力超强,不畏严冬厉雪。在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等山区,都可见它们的粲然一笑。它们花期不长,唯在夏日灿烂。而它们全身是宝,消炎利尿,可入药治疗肺部疾患。在奥地利和瑞士,雪绒花不仅是珍宝,也是国花。在东欧不少国家,雪绒花也被奉若神明,受到高度保护。
当战火因人类的诅咒而蔓延时,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3000米的雪绒花,清雅超凡,兀自盛放。“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清心寡欲脱凡尘,快乐风光本分。”借用《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里的句子形容雪绒花的脱俗潇洒,恰到好处。
在阿尔卑斯山地民俗文化里,象征着高贵、勇气和纯洁的雪绒花,相关传说不少。有首老歌叫《小小的雪绒花》,歌词不详,大意是对登山探险的励志。不过,因其历史背景涉嫌武力侵犯,故而流传不广。但热爱奥地利老电影的人会发现那些电影里时而出现雪绒花,且往往是勇士为了心爱的女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悬崖绝壁采摘雪绒花的镜头。
1865年,德国著名肖像画家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为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画了张像,成为不朽之作。这张油画上,美人茜茜公主的秀美而浓密的长发上,缀满镶嵌着钻石的雪绒花发夹。从此,雪绒花有了个新名称:茜茜星。
遗憾的是,二战期间,雪绒花遭遇希特勒滥用。他无知地认为,这种高贵而稀有的花朵只生长在日耳曼地区,象征着日耳曼人的独一无二和高人一等。于是,雪绒花一度沦为纳粹德国党卫军第六山地师“北方师”的象征物。也正因此,电影《音乐之声》里那位奥地利海军军官冯·特拉普在二战背景下借歌传达的思乡之情,成了一处历史硬伤,值得关注。一首风靡全球的《雪绒花》,让《音乐之声》更难讨奥地利人的欢心了。
讲到《音乐之声》的主角,不妨赘言几句真实的冯·特拉普一家人。虽然真实的玛丽亚不如电影里由朱莉·安德鲁斯饰演的玛丽亚那么活泼、开朗、富有亲和力,但她是一位精力充沛、能力超强的女干将,不愧为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的灵魂人物。当冯·特拉普决定不与纳粹同流合污,携家人悄悄搭火车离开奥地利,借道意大利,最终抵达美国时,全家人的口袋里只剩下4美元。然而很快,他们穿着奥地利民族服装,唱着阿尔卑斯山歌,征服了越来越多的听众。有几年,他们全家吃住都在一辆大巴士里,路演的日子虽艰苦,和美的歌声却远扬。
1947年,一家之主冯·特拉普郁郁寡欢地离世后,玛丽亚带着十个孩子(她与冯·特拉普生了三个孩子),与那位不离不弃的神父一起,继续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的事业,并齐心协力,继续在美国佛蒙特州经营家园。虔诚的基督徒玛丽亚一直活到了1987年。在一些纪录片中,她的孩子们对她褒贬不一,她的铁掌也给其中一些带来了心理阴影,基于她所写自传的音乐剧和电影,也被孩子们认为过于美化现实。但无论如何,有了玛丽亚,才有了旌旗飘扬的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有了特定历史下特定的悲欢离合。揭开《音乐之声》的帷幕,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的命运,成了阅读那段历史的又一个窗口。
2021年2月8日完成于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