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靓,孙彤彤
摘要:寒地城市受特殊气候环境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公共空间,也为城市生活带来众多影响。公共空间的建设是寒地城市避不开的话题,而且我国寒地城市目前户外公共空间的不良状况更强化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长期寒冷的天气使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大大降低,由此寒地城市缺乏具备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文章对寒地城市公共空间加以分析,探索面对特殊的自然条件如何强化人类活动与室外空间的连接,如何完善寒地城市冬季户外公共空间建设,进而提出解决寒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重塑根河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营造宜人的户外活动空间,增强城市生命力,维护根河市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寒地城市;根河市;公共空间;户外活动;精神需求;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3-0-04
1 寒地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建设条件
寒地城市在国外又被称为冬季城市、北方城市,是指在北半球气温极低的特殊环境下的居住群,但并无官方的精准定义。典型的寒地城市分布在欧洲北部一些国家、美国北部、加拿大等地。在我国,寒地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1月的平均气温达到-18℃。
寒地城市的客观条件和特殊需求使其对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更加严苛和敏感。由于四季分布不均、冬季时间较长且气温极低等气候特征,寒地城市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方式。漫长的冬季为城市生活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交通不便、建筑密度与人口密度矛盾等问题。寒地城市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植被的种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观设计的可能性,但利用得当就可以营造出独具寒地特色的景观[1]。类似根河市这样的高纬度地区,污染程度低,加之空气质量好,夏季光照十分充足,应充分发挥寒地区域树种的优势,夏遮阳,冬避风雪,平衡季节的偏差。另外,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实地建设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保障安全。
寒地城市的天气、环境使人类户外活动也势必受到限制,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设计公共空间需要考虑如何主动利用特殊条件。寒地居民在长期生存中习惯了冰天雪地的气候环境,而且对雪有着特殊的情感,这是大自然给寒地城市带来的宝贵资源,许多城市自发组织节日庆典,这也是人们向往户外活动的因素之一,有利于提升空间使用群体的主动性,也是公共空间得以传播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契机。许多艺术家更是以冰雪为创作素材,这有利于丰富寒地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和精神素养。
2 寒地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2.1 增强公共空间的连接性,丰富空间层次
营造半室内化空间,增强公共活动空间的连接性。开发地下空间[2],降低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升人们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丰富空间层次。还可以营造趣味性的场所或主题性场所,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方式。
2.2 科学营造冬夏皆宜的空间环境
通过科学的方式营造宜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寒地城市的空间营造通常需要温暖的色彩和充足的光照,尤其是在冬季,而夏季则需要良好的避暑设施,因此借助植物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十分重要,如台阶和防滑措施的运用。选择合适的材质也能够改善人们的空间使用体验。寒地城市多用木材和石材,北欧的一些国家多使用黏土,厚实质朴的材料能很好地营造温暖的空间,同时注重细节处肌理的处理,以提升空间品质[3]。
2.3 挖掘空间内涵,提供精神和情绪价值
公共空间环境承担着继承、传播历史文化的责任,随着人们审美水平和精神层次的提高,心理引导越来越重要,应通过具有人文关怀特质的设计为公共空间聚集更多的人气。
2.4 重视人性化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寒地城市多方面客觀条件的限制下,更应注重人性化设计[4],尤其针对特殊群体,如老年人。老年人活动区更多的是方便使用的设计,以及营造平和、安静的空间。针对儿童,则需要考虑尺度需求和安全保障,应多运用鲜活的色彩和开发性的活动设施。残障群体需要的是更细腻的设计,如特殊通道、多功能的服务设施等,以方便其活动。除此之外,根据公共空间的使用人群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空间营造的侧重点也要有所区别,如商业性的活动空间、办公场所的活动空间、学校附近的活动空间等。
3 根河市的户外公共空间现状
根河市拥有湿地、森林、河谷等自然资源,因此当地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和设施,如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观光、极速漂流、特色植物采摘、环线自驾游,房车、自驾车营地和特色民居住宿。相较于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和设施,当地居民的户外活动显得有些匮乏。目标地块位于文娱中心,本应起到连接周围文化场所、居民区的作用。工业和林业的发达却使这座城市疏于建设户外公共活动空间,所具备的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活力[5],未能很好地丰富居民的城市生活,未能体现地域的特殊性。现有的景观设计并未在实践上深入研究,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使用需求。
根河市是国内极具代表性的高寒城市。寒地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长期的特殊气候,要充分拓展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限度,以创新的方式规避人们户外活动的不便,让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户外娱乐的机会,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活动的需求。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深度研究以增强场地和城市的活力,为当地居民营造舒适的户外活动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赋予了根河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因此可以通过设计更合理的空间来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美好自然风光的作用,展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提升目标地块乃至城市的魅力,同时缓解城市内部过重的产业负荷。
为此,要积极探索如何基于我国的国情实现城市再造,如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在满足人们基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根河城市独特的民族文化加强人们对人文环境的重视。
4 根河市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方案
4.1 设计定位和理念
设计定位为原生态环境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空间,地块位于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文化娱乐区内,连接周围各功能区,服务居民的城市生活,位于各文化和娱乐场所,是展示根河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面貌的窗口。在这片未被过度浸染的净土上合理规划,在保护根河原始生态环境和地域特色的前提下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尊重并充分发挥根河作为寒地城市的地域、气候特性。改善城市生活,以提升冬季公共活动空间的利用率为核心,同时提升根河的城市形象。
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是珍贵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将传统而古老的民族精神融入公共空间设计中,打造展现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公共活动空间,能够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旅游项目开发中延续城市文脉。重视场地的时间性,随着季节的更替,赋予场地不同的功能,尤其注重营造寒冷季节的户外活动空间,提高空间的使用率。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确保户外公共活动空间能全年保持舒适。
4.2 设计方案
从根河市的特殊环境出发,围绕自然生态和文化底蕴这条主线,为根河市居民营造舒适、积极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根据场地的季节转换为,让寒地城市拥有避暑场所,同时提升冬季公共空间的利用率。目标地块位于中心城市文娱服务区的三角地带,南面河谷,北邻城市主干道,交通便利。充分发挥目标地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势,同时以根河市特殊的民族文化——古老的敖鲁古雅部落的狩猎文化为元素[6],结合一系列设计手法展现根河市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进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同时以公共空间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基于饲养驯鹿的敖鲁古雅狩猎部落,以驯鹿为设计源泉。驯鹿代表吉祥与和平,就像这个古老民族的守护神、传统文化的守护神,借助原本的几何地形特征,将鹿角连绵卷曲的形态融入设计中,寓意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延伸目标区域,与自然连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古老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质樸、勇敢的民族精神,以此传播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
4.3 设计功能与结构
以承载冬季户外活动和夏季观赏活动的功能为主,打造多功能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中春夏用于观赏河谷风光的瞭望台在冬季可作滑雪场,春夏的人工观赏湖在冬季可作溜冰场,这些都是在满足当地居民参与户外活动需求的基础上建设的更宜人、更具激励性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还设置了停车场、庆典广场、青少年活动区、户外运动场、特色植物种植区等,以满足各种活动需求。在表现形式上,根据原场地的微地形营造下沉空间、半室内化空间,修建架空步道,改善冬季公共空间的功能,增加空间层次和增强空间的趣味性。精心组合当地丰富的自然植被、特色小品等,营造不同功能的空间。借助根河市的植被优势建设舒适的户外漫步道[7],曲线的运用提升了人们的空间体验,便于人们放松身心,为人们创造了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能够深入挖掘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潜在价值。
从平面角度来看,整体以道路分割地块,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空间。从散落的落叶松、景观亭到营造充满仪式感的松树漫步道,再到特色景观林,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形成丰富的平面。从立体空间角度来看,下沉空间、景观湖以及架空的瞭望台,虚实空间高低错落。同时通过半封闭的观景廊道、天桥、漫步道、楼梯等不同形式的空间串联。有大面积的阳光草坪,植物配置以耐寒、高大的松科类植物为主,以起到防护作用,与根河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还在靠近目标地块的河谷地带设置了驯鹿园,人们可以与驯鹿近距离接触,了解古老文化,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同时提升场地的趣味性。
4.4 空间模式节点
以敞开的方式为主,部分营造了相对僻静的空间,从敞开的主广场和次广场到登高望远区、娱乐活动区,再到相对安静的观赏区。东北方向以鹿角广场为起点,采用下沉空间的形式起到聚集的作用。另外,防滑台阶搭配相应的植物,起到防风作用。缓坡的人性化设置也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充分体现其包容性,满足组织庆典等集体活动的基本需求。利用目标地块原有的微地形形成的凹陷设计了鹿之眼中心湖,设置了鹅卵石铺地的戏水区和环湖枫叶林,还有樟子松漫步道,以丰富空间体验。为实现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亲近大自然,设置了曲线天桥,以鹿角的形式连接公共空间和河谷,并在河谷设置驯鹿散养园,以便让人们充分了解驯鹿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设计方案的亮点便是瞭望台,通过瞭望台全面展示河谷风光,并设计了以撮罗子为灵感来源的休憩亭。为满足不同季节的使用需求,还设置了滑雪道,瞭望台的一侧设置了廊架,营造半室内空间,一是满足防风遮阳的功能需求,二是通过人工设施达到“桃花源”的视觉效果。目标地块西边紧邻居民区,所以在靠近居民区的一侧设计了儿童活动区、下沉沙地休闲区和植被观赏区,相对安静私密,人流量较小,构成简单,保证了安全性。次广场的设置方便了附近居民使用,缩短距离也是有效增加活动人数的方法之一。多用木质、石材、黏土等温润质朴的材料,较少用到钢结构、玻璃等化学材料。一方面是为了贴合整体设计风格,体现根河市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是为提升居民的使用体验。在公共空间还设置了小型停车场,特殊的材质铺装和便于停车的倾斜造型都体现了人文关怀。
4.5 效果呈现
5 结语
寒地城市的户外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活力的重要空间,也是提升寒地城市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当下对寒地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是挑战也是机遇。文章通过梳理寒地城市户外公共空间,探索其更多的可能性,并对根河市户外公共空间进行概念设计。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潜心建设生态自然、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为根河市提供了更活泼、功能更全面的公共活动场所。通过营建公共活动空间实现传承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活力,使独特的狩猎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这也是一次再造寒地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 万婷,谷锐,耿松涛.关于寒地公共环境设计对策的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05(2):19-20.
[2] 赵锡珠,陈曦.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J].低温建筑技术,2006(6):15-16.
[3] 范光华.顺应气候特征的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58.
[4] 孙伟斌,庞颖.寒地城市居住区的公共环境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05(6):20-21.
[5] 孙琳琳,金袁权.寒地城市公共空间季节性转换设计研究:以哈尔滨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论文集(04.城市设计).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764-773.
[6] 吴云,王超.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与绿色文明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4.
[7] 赵晓龙,卞晴,赵冬琪.寒地城市公园春季休闲体力活动强度与植被群落微气候调节效应适应性研究[J].中国园林,2018(2):6-7.
作者简介:刘文靓(1997—),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孙彤彤(1971—),女,山东青州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