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马路”的词义研究

2021-05-30 12:12:41张晓冉
艺术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左传马路道路

摘要: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马路”最早出现的语源,来自《左传》中出现的“马路”,应解释为“大马车”,认为“马”为“大”义,“路”为“辂”,解释为“大车”。文章分别从文字、语法、语境的角度进行探索分析,并对《左传》中的“路”字词语进行穷尽式探索,以此确定《左传》中的“马路”应当还表示“道路”义,并由此认为《汉语大词典》中的“马路”义项有待商榷。

关键词:《左传》;“马路”;车;道路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3-0-03

近几十年来,学界一直对现代汉语中的“马路”的词源问题十分关切,相关研究成果亦层出不穷。笔者认为,无论现代汉语中的“马路”出处为何,《左传》中的“马路”仍值得探究。文章从《左传》中的“马路”入手进行探讨,希望对往后研究现代汉语中的“马路”的词源问题提供借鉴。

1 先秦汉语中的“马路”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汉语词的内涵发生变化,“马路”的词义也在发生改变。笔者认为,汉语中“马路”的词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至今,“马路”词义一直在改变。比如《汉语大词典》中对“马路”(第12卷,780页)一词的解释就分为古今两类,“古指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今指城市或近郊的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坦的道路”。《左传》中的“马路”出现在《昭公二十年》“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这是如今可以发现的“马路”的最早语源。首先,“马”字中含有“大”义,此为学界公认,而笔者认为其中的“大”义为隐性含义,可以指明,亦可以不指明,如我们如今的“公路”,一说出来就给人以笔直和宽敞的意味。因此,《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大道”不为过,因此不再赘述。其次,有学者认为《左传》中的“马路”应解释为“(大)马车”,“路”为“辂”,解释为“车”义。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文献中也是屡见不鲜,如《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沈玉成认为《左传·宣公十二年》此处的“筚路”为“柴车”[1]。《康熙字典》中对“路”的解释:“又车也。《诗·魏风》:‘殊异乎公路。《传》曰:‘路,车也。”这几处“路”都解释为“车”。那么《左传》中的“马路”也应当解释为“车”义吗?根据笔者的分析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得出《左传》中“马路”的含义还应当为“供马车行驶的道路”。

2 有关“马路”问题的讨论

笔者拟从文字、语法与语境三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探索不能将“马路”中的“路”当作“辂”的依据,并解释“马路”为“供马车行驶的道路”的合理性。

2.1 文字角度,为意义相关的假借

首先单独从文字的角度探讨“路”与“辂”之间的意义关联,并由此出发,了解将“路”解释为“辂”是否具有合理性。

2.1.1 “路”与“辂”为同源字

依据王力先生的上古音韵系统,“路”与“辂”都为来母,铎部,双声叠韵。《玉篇》也解释“辂”为大车的义项,并且“辂”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车軨前的横木,亦是车上的部分装置,兹用为车。说明“路”与“辂”意义相关,但相关意义不是与“道路”或者“车”有关,而是与“大”有关。我们知道,“路”“辂”“硌”三者皆为同源字[2],“辂”为大车,“硌”为大石,而“路”本身就含有“大”的意味。古代汉语中多为单音节词,此三者处于同一以“大”义为聚合的语义场。因此,不仅“马”字含有“大”义,“路”字同样含有大的意味。这也可以再一次说明,解释“马路”中的“马”字为“大”义其实缺乏意义,因为“马”和“路”字都含有“大”,这更说明“大”其实是“马路”的隐性义项,是不需要花大量篇幅作过多阐释的。

2.1.2 “路”是“辂”的假借字

《康熙字典》对“辂”的解释:“又与路通。经书车辂之辂多作路。”[3]笔者认为,“路”解释为“车”义,应该属于本有其字的假借现象。假借是一种文字现象,由于假借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与词义发展无关,并不能把“马路”解释为“马辂”,即“马车”。

而同源字与假借字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讲:“同源字的假借,是本字与假借字之间意义有关联的假借。”[3]这就为“路”与“辂”意义相关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而“路”与“辂”既通假,意义上又存在关联,并且在《左传·宣公十二年》已经有“路”作“辂”,解释为“车”义的先例。因此,《左传》中“马路”的“路”解释为“车”,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单从文字的层面看不出所以然。

2.2 语法角度,“马路之衢”为定中结构

由上文可知,“路”解释为“辂”单从文字的角度而言具有合理性。现在我们将视野放宽,将“马路”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其实,由于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我们在一开始并不能确定“马路”是词语还是词组,抑或两个不相关的汉字的随机组合。我们知道“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这句话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序应为“褚师子申于马路之衢遇公”,即“褚师子申在‘马路之衢遇见卫侯”。因此,我们要探讨的即“马路之衢”的意义。根据上下文,“马路之衢”应是方位短语或者时间短语。应明确此处的“之”不能为代词,若为代词则句法、语义皆不通。下面讨论“之”的其他可能。

2.2.1 “之”为助词

有关“之”为助词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可以认为“之”是定中结构的结构助词,为定语的标志。“马路之衢”即“马路的衢”,暂且讲得通。这里不再讨论作为补语标志、宾语前置标志的情况。其次,“之”还可以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句中有主语且“衢”应当为名词,不能作谓语,因此不成立。还有的“之”字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马路之衢”即“马路衢”,至此意义不明,不成立。由此,可以得出“之”作為助词的情况下,当“之”是定中结构的结构助词时,此时合理。

2.2.2 “之”为动词

再探讨“之”为动词的情况。“之”的意思为“往,到……去”,那么在句子“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中,“之”为动词,后跟处所名词,译为“褚师子申在马路上遇见卫侯,(褚师子)往衢去,于是跟了上去”,“(褚师子)往衢去”解释为“褚师子往十字路口去”与上下文语境不符,文中提到的应当是“褚师子申遇见卫侯,于是跟从卫侯上了车”,不存在“褚师子往十字路口去”这一多余的动作,因此“之”为动词不成立。

由此可知,“之”为定中结构的结构助词“的”,“马路之衢”当为定中结构。而由“‘马路的十字路口”可以得出“马路”二字组成的无论成词与否,至少应当是一个名词词组。

2.3 语境角度,译为“马车”存在歧义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当时最具有价值的字词。同时,在文言实词中,词义引申现象明显,因而一直以来《左传》中的字词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下面分析《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唯一一处出现“马路”的语段部分:“公闻乱,乘,驱自阅门入,庆比御公,公南楚骖乘,使华寅乘贰车。及公宫,鸿駵魋驷乘于公,公载宝以出。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过齐氏,使华寅肉袒,执盖以当其阙。齐氏射公,中南楚之背,公遂出。”根据沈玉成先生的《左传译文》,此段应当译为“卫侯听到动乱,坐上车子,驱车从阅门进入国都。庆比驾车,公南楚做骖乘。派华寅乘坐副车。到达公宫,鸿駵魋又坐上卫侯的车子。卫侯装载了宝物出来。褚师子申在马路的十字路口遇到卫侯,就跟上去。经过齐氏那里,让华寅光着上身,拿着车盖遮蔽空档。齐氏用箭射卫侯,射中南楚的背,卫侯就逃出了国都”[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对“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注:“顾栋高《大事表》七之云:‘此当为城门内之衢道。”[4]《说文解字》将“四达”称为“衢”,并指出“衢”为形声字,从行瞿声[5]。而“行”的甲骨文“”[6]像是四通的道路,与“衢”之义又不谋而合。《荀子·劝学》中有言,“行衢道者不至”。这里的“衢道”为“歧路、岔路”,这是“衢”的引申义,不当一概而论。因此,沈玉成将句中的“衢”译为“十字路口”是合理的,这也与上文的推理互相发明。

可以假设《左传》中“马路”的“路”为通假字,并择其本字去破假借,那么此句应为“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辂之衢,遂从”。由上文可知“马路”应当是名词词性,若把此处的“马路”当作“马辂”,即马车,至此还讲得通,那么“马路之衢”为“马车的十字路口”就显然存在歧义。若此处的“马路”为“供马车行走的道路”,“马路之衢”为“供马车行驶的道路的十字路口”,则语意通顺。因此,“马路”不应当为“马车”,而应当是“供马车行驶的道路”。

3 《左传》中“路”字探究

笔者对《左传》中“路”字词语进行穷尽式探索,经过检索得知《左传》中出现“路”字共45处,可以分为四类,这里直接进行分析,不再一一详列。

3.1 表示人名

共计7处,约占《左传》中所有“路”字词语的15.6%。分为三类。分别为“子路”,共5处。又“季路”,共1处。又“工尹路”,共1处。由于都是人名,因此缺乏讨论价值。

3.2 表示“车”

共计20处,约占《左传》中所有“路”字词语的44.4%。可以分为七类。其中“戎路”,共2处。又“大路”,共7处。又“筚路蓝缕”,共2处。又“先路”,共2处。又“次路”,共1处。又“二路”,共1处。还有昭公四年中出现的表示叔孙随葬用的“路车”,共5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示“车”义的“路”字词语分布得都非常聚集,常出现在一篇上下文中,并且大多使用在“赠、赐、与”等表示“给予”义的词语后,还有出现在褒奖、随葬等场合。由此,可以得出表示“车”义的“路”字词语出现的条件较为苛刻,并不是任意使用的。

3.3 表示“道路”

共计11处,约占《左传》中所有“路”字词语的24.4%。可以分为四类,其中“逵路”,共1处。又“道路”,共4处。又“保路”,共1处。原句为“王之在随也,子西为王舆服以保路,国于脾泄”(定公五年)。杜预认为此处当为以保安道路人。沈玉成以为是用来收集保护溃散的人。可以得知“保路”中的“路”也应当解释为“道路”义。又“路”单用,共5处。并且表示“道路”义的“路”字词语分布较广,在使用上没有具体的限制。

3.4 表示“正”

共计6处,约占《左传》中所有“路”字词语的13.3%。只有1例“路寝”,共6处。

3.5 马路

这里将“马路”单列出来说明。可以看到,在《左传》中表示“车”义的“路”字词语还不到一半,而表示“道路”义的“路”字词语也近1/4。因此,不能说《左传》中存在“路”字表示“车”义,就说“马路”是“马车”。还有学者认为此处的“路”就为“马车”义,这一解释就更不通。从语义的角度分析,若将此处的“马路”认为是古代战车,必是马拉之车,因此,“马路”此处的“马”字就显得过于累赘,而再提一次“马”亦是语义重复。

4 车马制度,“通马”为“通马车”

我们知道“六艺”是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而“六艺”之一的“御”即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可见,在传统的中原文化中,马不单骑,而在军事战争中,也是用马拉车作为战车,也不单骑。笔者推测一般为少数民族,特别是草原文明的民族将骑马文化带入中原地区,自此逐渐盛行。又由“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6]“战国以前,马以驾车,单骑则行于六国时”[7]可知,在战国之前,“通马”即“通马车”,直到战国时,才逐渐盛行单骑。可见,文献《左传》中单骑马亦是不常见的,而马一般情况下都是与车捆绑,“车马”一体论,在那时还是可信的。因此,“马路”单指“行马的道路”亦是不通的。由此,《左传》中的“马路”应当是“供马车行驶的道路”,不单指通马的道路。

这里需要注意,“车”“马”从上古起就相提并论,但之后“车”“马”逐渐解体,如“人困马乏”“指鹿为马”“青梅竹马”等词中的“马”字是否可以解释为“车”呢?显然是不能的。这里可以看出,“车马”一体也应当是有特定的时空限制的。笔者认为这个特定的时空应当是先秦的中原地区。

5 结语

经分析,笔者认为,《左传》中的“马路”的准确解释应当为“供马车行驶的道路”,而《汉语大词典》的第一个义项也用《左传》的例子作为首例书证,不够准确,其释义应当改为“古指可以供马车驰行的大路”,而不应当单为“供马驰行的大路”。

参考文献:

[1] 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186,466.

[2] 刘钧杰.同源字典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9.

[3]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00-201.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1411.

[5]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44.

[6] 李宗焜.甲骨文字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1581.

[7] 钱玄.三禮通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5.

作者简介:张晓冉(1998—),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左传马路道路
《左传》“其无晋乎”补证
江海学刊(2024年1期)2024-03-14 09:09:58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人来车往的马路
少儿美术(2019年2期)2019-12-14 08:02:18
过马路
过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