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中的配图是重要的助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但教材中的有些配图与文本内容明显不匹配。当学生对这些配图提出疑问时,语文教师要恰当点化,巧用配图瑕疵,训练学生的情境思维,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推进文意疏通,促进课外拓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瑕疵配图;情境思维;情感体验;文意疏通;课外拓展;核心素养
为使教材形象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材編者为一些课文选配了插图,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但在现行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图文不能相互配合的情况,从而产生了瑕疵配图。
瑕疵配图是教材编者为课文选配,与文本内容不匹配的图片,虽然与文本有一定的联系,但配图的细节展示与文本的细节描述有出入。具体而言,有两种情形:一是配图不能准确地展示文本内容。如编者为李密的《陈情表》选择的配图内容为祖母坐于厅中,李密带着侍从向其问安。但课文中并没有相关文字细节,有的是“侍汤药”这个情节。二是配图反映的侧重点与文本内容不一致。教材编者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在选择配图时,会将与教材主旨相关的细节放大,但图片是静态的展示,不能动态表达文本内容。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蜀相》所配插图为诸葛亮手持鹅毛扇坐于竹下的图片,突出了诸葛亮的儒雅形象,而诗歌内容却没有体现这些细节。这是配图者为表现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而精心设计的,配图与诗歌主旨相关,但需要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有完整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配图瑕疵,教师主要有三种应对方法:一是对瑕疵配图习惯性地忽略;二是对瑕疵配图不处理,当学生发现问题时,则避而不谈;三是对瑕疵配图不解释,直接告知学生配图不准确,甚至埋怨教材编者不负责。
瑕疵配图并不是错误的配图,主要是由于图片的静止单一特性导致配图不能完整反映文本动态流动的内容,而让学生误以为配图错误。只要在恰当的时候运用恰当的方法,有些瑕疵配图可以变身为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从而助推语文阅读教学。
一、巧用瑕疵配图,训练情境思维
情境思维是学生利用教材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在脑海中构建立体的、流动画面的思维。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耐心引导,优美文字的陶冶,情境思维的支撑,让教学内容活灵活现于学生脑海中,使其在欣赏画面、体悟情感时,感受到语文的美与善。然而,现实的情境思维训练无所依托,学生很难进入语文情境世界。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借助教材中的配图训练学生的情境思维。当学生发现配图瑕疵时,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创设教学情境,为配图与文本搭建桥梁,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讲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周邦彦的《苏幕遮》时,学生指着配图说,周邦彦在诗中只写了渔翁撑船进入布满荷叶的河中打鱼,但配图的船上却躺着一个安闲舒适的人,这与课文内容明显不符。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如果你是这个画面的导演,你如何来安排这个画面呢?学生进入了激烈的讨论,展示环节更是出人意料。
学生A:一条小河穿城而过,荷香弥漫,诗人驻足远望家乡,看着淙淙流水,他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五月的傍晚,父亲戴着斗笠,拿着渔网,带着小时候的作者,踏上了劳作的船上,夜色渐晚,作者睡意正浓,父亲捕鱼正酣,两相对比,回忆戛然而止。
老师:这个设计将画面和诗歌内容结合了起来,非常不错。但据考证,周邦彦的父亲“行医乡里”,不是渔翁,这个安排合理吗?(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B:不合理,打鱼人是真正的渔人。
学生C:作者躺坐船上,如果是睡着了,更不能体现作者思乡心切。
学生D:我觉得应该是作者闲适地躺在船上,回想这家乡的美好,门前小溪流淌,荷花飘香,每到傍晚,渔翁驾船从窗外驶过。
通过学生思维的串联,将一幅瑕疵配图与诗作内容结合了起来,训练了思维,激活了语言。
二、巧用瑕疵配图,带动情感体验
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中得到收获,既能掌握核心知识,又能体会文中情感,领悟文本秘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瑕疵配图的质疑点燃学习热情,再合理引导,让学生在图文矛盾中推究作者的情感源头,探寻文本的情感流向,从而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领悟作品的妙处。
在教学鲍照《拟行路难》时,学生提出了质疑,文本中是“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但配图内容却是有坡度的小丘。我给学生讲述了鲍照所处的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和背景品评等级、选拔官员,寒门读书人即使能力超群,也只能被授予低级职衔,抱负很难实现。对诗人来说,人间的不公不平如同山坡一样,出生早已决定了人生,身份早已决定了未来。配图描绘了借酒浇愁的诗人形象,只有松树知晓他的无助,能够为他遮风挡雨,从而将鲍照的悲愤展现出来。
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思绪的梳理,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纷纷为鲍照鸣不平。教师巧用瑕疵配图,合理引导,解答了学生的疑惑,强化了情感体验。
三、巧用配图瑕疵,推进文意疏通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其落实往往是逐字逐句翻译,再辅以背诵、过关、检测等方式强化,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形式早已消磨了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开发学习资源,利用教材中出现的瑕疵配图,可以让学生在图文矛盾互动中开展学习活动,探究字词内涵,疏通文意,体悟情感。
在学习韩愈的《师说》时,学生提出,韩愈批判了当时社会不从师的现象,但教材配图南宋版画《杏坛图》的内容却是孔子端坐高台,众弟子立于四周聆听教诲的画面。我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文中直接表现士大夫们从师态度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生A:“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这些句子表达了他们怎样的态度呢?
生B:不屑一顾,傲慢,嘲讽……
师:韩愈对这种请教方式是明确批判反对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求教呢?
生C:謙虚,不耻下问……
师:如果你是士大夫,将以怎样谦虚态度去请教老师,请仿照原文改写。
生D:士大夫之族,见老师,则群聚而问之。问之,则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夫庸知其卑盛先后于吾乎?”
师:我们再来对比教材配图,孔子的弟子环布孔子周围,每个人脸上都是谦卑认真的表情,只有接受了老师的教学内容,才能质疑探究,进而向老师提问,寻求解惑,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
听完讲解,学生若有所悟,觉得配图内容还是与文本主旨契合的,更准确地理解韩愈的良苦用心。
四、巧用配图瑕疵,促进课外拓展
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巧用瑕疵配图,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资源,对配图与文字的差距给出合理解释,从而激活学生探究欲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祥林嫂再到鲁镇时,逢人便讲阿毛的故事,讲着讲着,她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可见祥林嫂在讲故事时心情是很沉重的,但教材配图却显示的是一个表情安闲的祥林嫂,这明显与教材内容冲突。与人分享丧子之痛虽然能够宣泄积蓄的压抑,但面露舒坦的神色,则与常理不符。学生从文中找到了很多印证他们观点的细节,对此我也赞同。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查找课外资料,就“你认为教材配图中祥林嫂讲述阿毛故事时的表情合理吗?”撰文。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纷纷搜集资料,从心理感应、构图技法等角度给出了多种合理解释。
学生A:人在极度悲痛时,急需找人倾诉,当心中压抑许久的情感得到宣泄时,当事人会感到片刻轻松,祥林嫂在将凄惨经历说与众人听后,积蓄的伤痛得到舒缓,脸上现出一丝自然平淡的表情也在情理之中。
学生B:祥林嫂在讲述阿毛故事时,肯定会从幸福的开端讲起,图片展现的悠然表情,可能是她在回顾美好岁月时的面部展现,而在旁人开来,这种过往的幸福则是对凄惨的现实最大的讽刺,因而落泪可怜。
配图瑕疵的使用,让学生的参与了语文课堂建构,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大语文世界中,丰富了文本内容,打开了学习的思路,拓展了学习视野。
(作者:刘兵,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