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和融入思想政治课的现实路径探究

2021-05-30 10:48张齐武,袁泉
艺术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国家安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张齐武,袁泉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风险也接踵而至,大国间的科技竞争加剧,“卡脖子”问题逐渐突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强国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然而,根据调查,高校存在学生科技安全意识有待增强、科技安全能力相对不足、思政和通识课程对国家科技安全重视度较低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帮助青年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思想,充分认识我国科技安全现状,着力增强科技安全意识,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安全与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高校有必要以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将科技安全教育融入和贯穿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中,并形成本硕博螺旋式、渐进式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从长期和实效上确保科技始终运行在安全轨道上。

关键词:高校;国家安全;科技安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3-00-07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肯定了科技安全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与地位。随着科技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朝纵深发展,我国科技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科技安全教育也存在缺位,所以探究提升国家科技安全水平的途径、加强针对国家科技安全的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命题。

1 将国家科技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 政治要求

2015年7月1日施行的新版《国家安全法》将每年的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正式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2]在其他重大会议中,党组织也突出强调,要高度重视人民的安全问题,紧紧围绕经济安全这一目标,同时全力保障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安全,以此促使国家安全能力不断提升。在国家的安全教育中,科技安全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科技安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安全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高校是培养国家科研力量最重要的组织和开展科研工作的中坚阵地。强化对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也能帮助构建国家安全系统,从而为各项安全项目的展开营造良好的环境。除此以外,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增强科技忧患意识,切实做到居安思危,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内容。

1.2 内在逻辑

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培养国家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摇篮。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关心国家生存发展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逐步提升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能力。国家科技安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维护国家科技安全的认知、素养和实践能力。深化科技安全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要把科技安全作为实施的重点环节和教学的重点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具体的载体,要在教育内容、途径、实践方法等方面创新,构建与时俱进的国家科技安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铭记历史责任,将爱国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不断培育新一代高素质的安全人才,从而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提供重要的支撑[3]。同时,将国家安全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因事而异、因时而进,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另外,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将国家安全观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将科技安全教育知识纳入高校课程中,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科技安全知识对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客观的角度看,这一方面能够使国家的安全保护能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

2 高校国家科技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的现存问题

2.1 国家科技安全极端重要和学生安全意识不足间的矛盾

在国家安全中,科技安全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看,其是维护其他领域安全的重要支撑力[4]。而目前我国科技安全面临着“卡脖子”问题,关键科技领域受制于人,尖端科技人才存在流失現象,生物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必须加强风险预警、法治意识、家国情怀、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全面促进我国在世界科技博弈中的安全发展。

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课题组对华中地区高校学生进行了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共获得1 225个调查样本,其中男生981人,女生244人,包括488名本科生、532名硕士生和205名博士生,涵盖文史、理工、经法、艺体、农医等专业。调查发现,现阶段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国家科技安全问题的部分基础知识,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仅接近或低于60%(见图1),这说明我国科技安全工作发展的历程、现状和目标等理论基础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没有完全到位,很多学生的国家科技安全基础知识储备薄弱或者对科技安全相关知识的关注度较低,危机意识不足。

在问及“了解中国科技领域存在风险挑战的主要途径”(见图2)时,从学校教育途径(思政课、专业课老师等)了解到中国科技领域目前存在的风险挑战的学生所占比例小,学生一般是结合个人的喜好借助互联网、杂志等来了解国家科技安全形势,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地掌握国家科技安全发展动态,而且在对待某些问题时也缺乏正确的认知。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的学生抵制打印或复印正版专业书籍,绝大多数学生在行为上支持过盗版(见图3)。这种现象不仅容易助长漠视知识产权的风气,还会打击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积极性,进而危害国家科技安全。这说明不少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国家科技安全基础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中对国家科技安全风险的预防与抵制在行动上表现得并不积极,容易忽略可能威胁国家科技安全的细节。

综上,高校学生的国家科技安全基础知识储备不丰富,科技安全意识有待增强,国家科技安全素养较低。不管是从科技风险防范,还是从国家科技安全的内在要求来看,高校学生都要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2.2 优质课程的需要与现有课程虚置间的矛盾

当前,很多高校尚未专门设置国家科技安全相关课程,而且也没有将有关知识纳入思政课中。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科技创新意识、专利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密意识[5],但由于相关课程缺位,高校学生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开展的成效并不理想。尽管是一门选修课,跟学生的学分挂钩,也安排了相关的教学内容,但主要教学与宣传活动往往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安排的教师也并非对口专业出身,学期成绩考评交由其他部门负责。课程缺位和教学缺乏指导导致学生关于国家科技安全方面的学习存在较大的漏洞,以致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作为国家安全行为主体的高校学生了解国家科技安全形势的需求。

在教学实施上,高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全国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尚缺乏有针对性和有特色的教材,国家科技安全相关内容碎片化、零散化,未能形成系统全面的课程内容,缺乏经典的教学案例,以致在国家科技安全教学中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尚缺乏针对国家科技安全制定的课题或专题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不明确,学分机制不完善,课后考核不落实,学生的学习效果未得到有效检验。且多数高校并没有针对国家科技安全的师资展开培训,对科技安全教育的支持不足,配套教学资源缺乏,导致教师对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力不从心,在科技安全领域未能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向同行的机制和局面。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高校国家科技安全教育有一些工作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育目标局限于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表现得并不积极,虽然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实际上,视频学习、讲座等传统教育形式只能引导学生掌握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知识,并未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再者,与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相关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使得相关课程的设立达不到教育目的。对于此种情况,高校应该采取科学的举措,在思想政治课中融入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理论。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关注人才培育和课程教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绝不能让国家科技安全教育沦为纸上谈兵。

3 国家科技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1 “内容为王”是根本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依据是统编教材,国家科技安全教育教学又须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主导,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设置均出现了教学内容重叠、零碎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此缺乏重视及深度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整合教材内容与国内外时事,充分利用不同课程的特点对高校学生进行国家科技安全教育。

文章以2021版本科教材为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要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展开分析,深入把握总体国家科技安全内蕴,引导学生用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眼光和立场认识、分析不同时代的国家科技安全问题。

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时,可以阐释科技安全的定义,厘清科技安全和安全科技、安全工程等的区别,明晰科技安全和科研道德伦理的关系。还可以将科技安全放在总体国家安全的语境下,掌握好“以国家科技安全为基石”与“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的思想,力求核心与整体的协调,使学生理解科技安全是保障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武器。

在第一章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相关的内容中,可以加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论等内容。“冷战”之后,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国家科技安全教育观,如韩国重视起理科教师“科学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6];美国提出利用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之外的技术创新来加强国防科技建设,在强化军事武装上保障国家安全[7]。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提出从辩证法的角度审视国家科技安全,坚持辩证法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维,如教育学生切勿只重视国家科技安全中“物的安全”,而忽视国民安全这一“人的安全”。

在以发展科技为保护国家软实力武器的同时也要保障国民安全,不能将科学技术的发展置于道德标准之前,既要重视国家科技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一味宣扬新形势下以科技发展为主而抛弃现有道德准则的教育观不再适用于我国发展现状。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要坚守传统的道德准则,这不仅体现出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还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體现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核心理念,这是国家科技安全的坚守和升华。

在第二章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可论述基础科学理论发展和科技进步衍生品之间的关系,要实现科技进步与科学实践的良性互动。在讲授第三章第二节第四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要强调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例如,放射性元素和核元素等可以运用于X线机、CT等常见医疗设备中,也可能变成威胁和平的武器;基因探索工程能揭开生命的密码,也能变成颠覆生物伦理的工具。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为维护人类健康和推动社会进步服务,不能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垄断资本敛财的筹码或大国欺凌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辩证法诠释了当前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的特点与要求,这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8]。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深入解析当前形势下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第八章第一节第二目中提到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科技安全已经同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网络等多个安全因素密切关联,具有全方位、根本性的影响。而目前,我国主要面临着发达国家两方面的挑战,一是经济遏制,二是政治安全威胁。随着“大国崛起”言论的兴起,一些发达国家打着“中国威胁论”的幌子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抬高我国的关税税额,拒绝进口中国的通信产品,有条件地向中国高新技术公司售卖芯片,甚至在一些行业实施技术垄断以阻碍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以上种种都表明当下亟须利用课堂让学生直面我国科技安全危机,了解我国科技安全当下及未来面临的威胁,自觉把维护国家科技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增强风险意识,强化使命担当。

在第九章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可以讲明政治安全是国家科技安全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由于近些年中国科技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中国将要称霸”的言论不断兴起,从NASA举办的开普勒科学会议排华到美国封杀中兴、华为,一系列事件暴露出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进步成果持敌视态度,一些国家在科技领域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这给我国科技安全和政治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另外,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打压行为与第十三章第三节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符。无论是当下的“一带一路”、5G技术,还是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公布和疫苗的研发援助,我国都积极展现大国风范,贡献大国力量,始终坚持中国与世界共发展共命运的安全观,而这一思想更需要新一代学子深入学习、理解与捍卫。

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的时候,可以将中国封建社会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对比,指出工业革命拉开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当前要抓住科技发展机遇。在讲述第六章第二节抗日战争的时候,可以阐明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通过苦难的历史让大家深刻明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的事实。在讲述第十章第三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将科技安全与当今世界格局变化、中国在世界洪流中如何自洽联系起来,进而展开新的思考。

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斗争、反抗与探索,分析历史推进动因,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使学生知晓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国家安全建设。从深层次来看,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更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不少国家为了维持科技优势,以金钱诱惑或者其他条件网罗我国的科技精英,导致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强调“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用民族烙印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国情怀,锻造自身的本领并投入民族和国家的建设中。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饱受帝国列强欺压的近代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民族痛点,更是新一代青年的警钟。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对科技伦理道德展开思考和参与维护国家科技安全的实践。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第三部分,以实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觀、世界观、价值观,如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能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核中的DNA,达到“重新设计人类”的效果。相关实验公然违反国家相关法规条例,挑战学术界伦理底线,此类亵渎科学精神的事件必然遭到大众的唾弃与抵制。以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为例,此事件充分说明了科技重大风险值得警惕,警醒世界各国加强对科技安全风险的认知。

此外,在第六章第四节“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中,还要加强大学生国家科技安全责任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新颖典型的实例警示学生做好国家科技安全的保密工作。如在“2018-雷霆”专项行动中,国家安全部曾破获百余起台湾间谍案件。台湾间谍机关采用金钱收买、情感腐蚀、拉拢欺骗等手段,接近赴台湾参加学术活动的大陆科研工作者,并获取了我国国防科研近百份情报。还可通过实例告诫学生增强警惕意识,引导学生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时代重任和法律义务。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2021年正式施行的《民法典》也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侵犯他人的肖像权等,引导人工智能产品开发时要重视隐私及个人信息保护,对深度伪造和生物特征识别这两项目前正在兴起且被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相应的规制,为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划出了合规红线。教导学生在发展科技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不可肆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坚决抵制发展科技而忽视道德法律准则的行为。

综上,使用相应理论或原理对国家科技安全知识及相关工作开展的意义进行阐释,从而能够将国家科技安全的内在要求及现实意义呈现出来。与此同时,通过详细介绍相应的具体内容,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国家的发展动态。实际上,对国家科技安全的配套法律法规展开深入的学习,能够有效防止教学资源浪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热情。

3.2 协同育人是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了建设课程思政以及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将相关理论作为重要指导,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性、集中性等优点,坚持与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紧密结合、共同发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用,将协同育人作为基本遵循,使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常态化和长效化。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思政教材为依据深入讲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目标,普及国家科技安全相关知识,向学生系统介绍和阐述当前形势下我国科技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遇到的各种挑战,以激发学生的强国之志,起到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另一方面,其他课程的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应在各自学科和工作领域积极寻找富含思政教育的内容。例如,理工类专业课教师要对国家安全相关法规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明确公民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用实例警示学生严防科技信息泄密。通识课教师可将热点事件及时引入课堂,如信息通识课教师可以讲述美国“棱镜”监听计划,以说明科技发展与网络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影视鉴赏课教师可以将经典科幻电影引入课堂,讲述科技安全与各个安全要素之间的联系;安全应急课教师可以通过地震预警机制说明科技发展与人民安全息息相关;环境保护课教师可以介绍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减轻水污染、光污染,以证明科技可以更有力地保障生命健康;实践课教师可充分挖掘科技安全教育资源,打造特色实践课程等。将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相结合,起到能力提升和实践培养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正面引导和反面案例结合,巧妙地将国家科技安全有关知识与教育内容相结合。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合力合策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用,要以课程为依托,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显性作用和其他课程的隐性作用[10],这有利于摆脱课程体系的桎梏,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从整体谋划到协同联动,再到力求实效,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多维融合。

3.3 守正创新是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了更好地推动现阶段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育人的目标,要重视除了课堂之外,高校各部门在国家科技安全教育上的旺盛生命力,还要对现在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之需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由此使大学生自觉学习相关知识。

在近五年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通过举办有奖问答、线上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宣传片等系列活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宣传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吸引了大批教职工参与。除此之外,学校也可开展教学竞赛、学术研讨、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还可以合理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为大学生学习国家科技安全知识提供更多的平台,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避免一味地讲座型灌输式教育,提升国家科技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除了要将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引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素质选修课、科技前沿课等其他课程中展开深入学习,由此从多层面、多角度促进学生树立国家安全科技观。

3.4 循序渐进是布局

高校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11],所以应该从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国家科技安全教育,既要注重平稳衔接、贯通耦合,又要紧抓重点塑造、分阶培养,从以知识为主上升到以能力为主,在教学内容及目标上不断拔高,最终形成一体化教学。

本科是科研人员的夯基阶段,国家科技安全教育所对应的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基础知识教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横向发展,主要任务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看待国家科技安全,从思想上保持对国家科技安全的敏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安全发展形势,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准备。用法治思维思考国家科技安全问题,拓宽学生的科技安全视野,激發其维护科技安全的兴趣与自觉,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进一步构建国家科技安全的高楼。

这一阶段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单从教学方法这一层面来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高年级学生相比,低年级学生更希望通过讲座等方式学习科技安全知识,而高年级学生则偏向于从实践中学习。另外,充分依托网络技术的优势,让国家安全部门在特殊时间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式教育活动。当然,还可聘请行业内的权威专家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国家安全教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直观、更强烈。

硕士是筑梁阶段,国家科技安全教育涉及的是国家科技安全战略和体系,以及国家科技安全与发展的辩论关系等理论的教学。教学内容要向纵深发展,在对本科课程进行总结的情况下,突出展现不同理论知识之间的衔接性,在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力图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马克思主义各个观点中包含的国家安全思想,建立国家科技安全与其他安全因素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国家科技安全的整体状况及未来的走势。同时,知晓《反间谍法》《国家情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法规条例中对自身行为、活动的要求与约束,并能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和科技伦理道德产生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此外,应当充分联系学生专业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观。对于国家安全的相关内容,由于高校学生的专业不同,因此关注点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法学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了解国家安全法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对军事、网络等方面更感兴趣,医学专业的学生关注的是化学、自然环境等,所以高校在开展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征,从而将安全内容凸显出来,并进一步指引学生自觉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

博士是添瓦阶段,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的重点应在于以科技安全为着手点对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科技强国进行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应注重科技安全与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国家科技安全有了一定的思想评价和价值衡量,所以应在全球视野下把握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进一步思考科技安全与国家安全、人类健康、社会进步、自然生态的关系。在技能实践上应该追求实效性,一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要明确学生在维护科技安全的实践中应承担的责任,规范自身言行,注意科技成果保密,遵守科技伦理,敢于同危害科技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目前,在博士阶段的教育中,高校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应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与形成,使其善于思考,以正确的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以全球化的眼光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唯有这样,才能为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并为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要拓展和延伸思政课学习的渠道,在结合国家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创建国家科技安全教育体系。再者,从教师队伍入手,借助先进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教学能力。高校还应该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要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任何时候,一个国家都应该将科技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国家科技安全法律、国家科技安全形势等方面的教育。

3.5 合力保障是支撑

高校要在保障教学实施、准确定位国家科技安全教育负责主体、培育选拔国家科技安全教育教师团队、灵活配置教育资源、增加配套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

在保障教学实施上,应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要将保障国家安全作为科技安全教育的目标。除了统编教材外,还可以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如理工类高校可以针对科学实验室常见事故,如科技成果滥用、科技泄密后果等内容编写教育手册;农林类高校可以针对科技进步如何推进地方良种和基因保护编写教育手册;师范类高校可以对比科技强国与科技落后国家的创新创业水平编写手册等。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科技安全教育课,并适当给予学分,在课后可通过考试、竞赛等方法落实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负责主體上,应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党支部可邀请专家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进行爱国主义和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坚定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不仅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带动身边学生,还能够及时发现和反馈不良因素,增强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教师和辅导员要齐抓共管,辅导员可以通过统计思政课程的出勤率和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馈意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的考核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科技安全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加强对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的监督。宣传部、保卫部等部门各负其责,多方式、多途径开展国家科技安全宣传工作,同时各高校可加强交流,联合举办国家科技安全活动。

在教师团队上,高校要重点培育和选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同时,在此基础上,应该将国家科技安全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工作的中流砥柱,必须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教师传道授业的能力。

在资源配置和其他保障上,高校要研讨教学资源分配、经费使用、人员管理等制度,建设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实训基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4 结语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将大学生国家科技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理论性上看,可以改变当前高校国家科技安全教育游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之外成为“孤岛”的局面,使大学生国家科技安全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从实践性上看,这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与和平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高校是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高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应该积极承担起教育责任,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立足国情,从而摸索并总结出国家安全教育的特点与内在要求。除此以外,还要将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知识纳入教材中,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最终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科技安全实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3.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6.

[3] 崔晓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20.

[4] 王志刚.加强自主创新,强化科技安全,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强大科技支撑[N].人民日报,2020-04-15(01).

[5] 林俊风.大学生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初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33(5):111-113.

[6] 李,崔.大学生道德参与社会科学问题的模式[J].韩国科学教育研究会杂志,2006,25(6):646-659.

[7] 孙德美,陆山,孙莹莹.国防科技产业科技安全问题对策研究[C]//新加坡管理大学.第三届教育、经济和管理研究国际会议记录(社会科学、教育和人文研究进展,第385卷).新加坡管理大学:济南冠平会议服务有限公司,2019:55-58.

[8] 刘跃进.大安全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D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19/c371956-25033221.html,2014-05-19.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10] 张辉,张渊.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着力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7-29(006).

[11] 董晓辉.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100-104.

作者简介:张齐武(1976—),男,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袁泉(1997—),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国家安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