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涵泳,提升写作能力

2021-05-30 02:25景美
学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形象

摘要:汉语的音韵特质,决定了其非常适合诵读涵泳。从写作角度而言,在涵泳的过程中,自我的语言问题也会暴露出来不少。涵泳的时候如果能够从声音节奏、画面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会逐渐提升写作能力,最终摆脱老师的桥梁和台阶,养成自我修正的能力,从而实现言语提升从他觉到自觉的转变,写出富有神韵的语句。

关键词:诵读涵泳;音韵节奏;形象

审美阅读者要欣赏作品,必须从形象入手,方可“得象忘言”。所以朱熹主张通过反复涵泳,来感受意象,从而逐渐沉入艺术作品中去。诵读涵泳之所以能够帮助阅读者沉入诗文作品,不光和“立象以尽意”的文学创作传统有关,还和汉语独特的音韵、音节特点有关。汉语的声调、用词、句式等言语形式,往往和情感的表达互为表里,相互依托。因此,笔者借鉴朱熹诵讀涵泳之法,让学生不断诵读涵泳自己的文字,以审美鉴赏的眼光,发现自己言语形式和情感不和谐之处;在诵读涵泳之中,通过多层台阶,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语表达,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一、涵泳句段,精简语词

郑板桥曾论绘画创作过程,应该是先有眼中之竹,再有胸中之竹,最后才有笔下之竹。创作也是如此,将胸中的“意”以文字呈现出来,便是创作。所以文字首先要做到传“意”准确,语言简洁准确应当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现代汉语受到欧化翻译的影响,重句过多,关联词也较多。有时候会让语言的连贯性和简洁性降低。其次,学生写作中受到口语化的影响,会出现语义重复啰嗦、语病,甚至表意不清楚的现象。这两种现象在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但学生自己却浑然不觉。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但以朱熹提出的诵读涵泳的方式,先“审美”诵读。通过诵读,学生会感受到语义不畅,词不达意。在此基础上,给出删减修改的方向和范例,学生再诵读,再修改。语言则会精炼很多。如下面一段文字:

第二天,父亲还是忙碌地走了。门关上,家里又就只剩我一个。我在被窝里想了一想,我和父亲发生了矛盾,最终最辛苦的还是父亲。为了我和这个家,父亲上完班,在半夜风尘仆仆地回到家的情况,也时常有。门关了,它象征着一个父亲回家时的爱,还有出征时的被认可。

在学生自己诵读涵泳之后,已经感觉出来部分语句有问题。笔者让他继续诵读涵泳,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文字是否可以精简一些,是否可以删除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学生朦朦胧胧的时候,笔者出示修改示范:

原句:第二天,父亲还是匆忙地走了。门关上,家里又就只剩我一个。

改句:第二天,父亲匆忙地走了,家里又只剩我一个。

修改提示:精简一些词语,把语义重复的地方,不必要的词语都删去。

看完范例之后,学生有所领悟。继续诵读涵泳,然后修改如下:

第二天,父亲匆忙地走了,家里又只剩我一个。我在被窝里想,家中最辛苦的还是父亲。父亲上班,时常半夜才风尘仆仆回到家。那扇门,就像父亲的爱。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说,审美是需要“心理距离”的。如果在海船上,面对弥天大雾,必定内心恐慌。但如果在岸上,则这大雾不会关系到自己性命安全。则纯粹做艺术观赏,方能欣赏其美。[1]写作也是如此,写作的时候我们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曾带着审美鉴赏眼光去品鉴。但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去涵泳的时候,和文本自然保持了距离。只要稍有文学修养的人,涵泳之时也能发现一些常见的语句不通之处。如果老师给出适当的范例和思考方向,学生便不难将自己的语言修改得更精炼,从而让自己的表意更准确。

二、涵泳词句,增强声韵美感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但汉字结构和音韵特质让汉字具有独特的建筑美和音韵美。只要依着音韵和节奏诵读涵泳优美的语句,便会被抑扬顿挫的节奏所打动,被和谐的音韵所感染。婉转起伏的声韵,平上去入的声调,开合张闭的声响,只需静听便能感受到文辞背后起伏波澜的心境。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古文讲究声音,原不完全在虚字上面,但虚字最为紧要。此外段落的起伏开合,句式的长短,字的平仄,文的骈散,都与声音有关。”[2]这便是汉字独有的魅力,这也是千百年来,所有的国学学习都绕不开诵读涵泳的原因。自小便受到优美文辞熏染的中学生,如果涵泳欣赏自己的文字,加上老师的引导,是可以感受出文字音韵节奏上不足的,并且相应地进行修改提升。

虽然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感受文学的魅力。但笼统的感受,没有方向的诵读涵泳,只能停留在审美欣赏的阶段。如果要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次,则需要老师提供一定的角度、方向和台阶。实践中笔者首先以《蒹葭》《关雎》为例,让学生齐声诵读,然后和学生一起从声音的角度探讨蒹葭之所以给人无限美感的原因。经过探讨,总结如下:

①用了很多双声词,如蒹葭、关关、参差、雎鸠。

②用了不少叠韵和叠词,如苍苍、萋萋、溯回等。

③多用平声字,苍苍、雎鸠等。

④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这些双声、叠词、叠韵、平声字、四言句式的使用让词句音韵和谐,婉转舒缓,特别优美,富有极强的抒情味。在此基础上和学生朗诵修改文字,部分课堂片段如下:

下午外婆从树上摘了橘子,放入冰水里。过了一会外婆将剥好的冰橘子给我,橘子有点酸,但我觉得这是世上最甜的,我俩坐在院子里聊天,翻花绳。外婆和我讲述着她的故事,外婆说她之前有一口好牙,可是在十几岁时被扁担打了,牙就断了。外婆不停地在讲,我听得也津津有味。我喜欢和外婆呆在一起因为不会无聊。

师:好的文章在声音上就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刚刚我们一起回顾了两首经典诗歌,又一起诵读了语句。从声音的角度来看,这段文字和《诗经》里的两首诗差距很大。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投影中的语句反复诵读感受,然后借鉴我们前面总结的方法进行修改。然后朗诵展示。提示:可以增加文字,也可以删减文字;如“放入冰水里”,改为“轻轻放入冰水里”(学生诵读修改)

生:“橘子有点酸,但我觉得这是世上最甜的”,我改的是“橘子酸酸的,我心里甜甜的”。

师:用了叠词,而且注意到了句式的基本整齐和对仗,很有音韵感。

生:“我俩坐在院子里聊天,翻花绳”,我改为“我俩坐在院子里,静静地,聊着天,翻着花绳。”

师:增加了叠词,改变了句式,非常有情境感,真好。

生:我改后的句子是:“外婆讲述着她的故事,他曾有一口好牙,亮亮的,玉玉的;可十几岁的时候,被扁担打了,咔嚓就断了。外婆絮絮不停地讲着,我津津有味地听着!”

师:增加了叠词、拟声词,还注意到了让一些句子有整齐感。只需要静静地听着你的朗读,就能感受到那优美的意境。

通过诵读涵泳,从声音和节奏的角度进行审美鉴赏,追寻音韵和谐的美感。这种欣赏和提升是在集体的环境中,有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的。但这样的提升过程,会逐渐感染和影响到每一个学生,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的能力。但这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这样的涵泳鉴赏从集体完成逐渐走向个体独立完成。因此,在集体修改完成之后,最重要的环节是让每一个学生挑选自己文章的语段,大声诵读,然后修改升格。从老师帮助发现问题,到自己发现问题,这是从他觉到自觉的过程。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养成自我的能力。

三、涵泳回味,再现形象

中国传统诗论主张“立象以尽意”,从创作角度来看,力图通过形象的塑造来传达情感。

那么欣赏者阅读艺术作品,也是通过再现形象,感知作者的情感。朱光潜先生说:“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它美,它一定能在心眼里出现一种具体的境界,或者一副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者图画必定在霎时间霸占住你意识的全部。”[3]苏轼也曾评价王维的诗妙在“诗中有画”。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涵泳赏鉴的时候,脑海里呈现的应该是一个清晰可见的形象,或者是新鲜的图画。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有形象,形象是否清晰、新鲜、生动成为我们对作品高下判定的重要标准,甚至是潜意识里最重要的标准。如果我们的作品能够呈现清晰、新鲜、生动的形象和画面,作品必然是成功的。因此,笔者在实践中,通过诵读涵泳再现形象的方式,分阶段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形象发现与情境回忆

虽然学生的作品达不到优秀文学作品的境界,但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也遵循着艺术的基本路径,通过文字描绘自己胸中的艺术形象。只不过,因为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他们很难将心中的形象再现在文字中。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学生的文字感知到形象的存在。诵读涵泳的第一步,便是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诵读涵泳中搜寻文字背后的形象。如学生习作:

堂哥带我们几个在大梧桐树底下玩。有时候堂哥会爬到树上,摘大梧桐叶子,发给我们当遮阳伞。然后折树枝给我,当做玩打架的游戏的刀剑。有时候还会拿网兜在树上捕蝉,大家可开心了。有时候玩到太阳快下山我们才回去。

笔者首先让大家诵读,找到文字中的形象:爬树、摘树叶、折树枝、捕蝉。短短的文字中包含了四个形象。四个形象都用来书写童年快乐的。但却写得并不好,不够真切,缺少情境感。从艺术创作角度而言,作者先调动情绪,回忆往事,接着在脑海里形成可感的画面和形象。但由于时间久远,这画面和形象只是一个整体的轮廓,有些模糊。写作水平一般的创作者,只能从整体轮廓去描绘。所以文字呈现的形象也是模糊的,缺少更精细的画面。“凡是艺术家都必须从切身利益跳出来,把它当作一幅画或是一幕戏来优游玩赏。”[4]因此,如果想让学生把自己模糊不清的形象描绘得更生动具体,首先要让学生尽量还原和回忆当时的情境,然后像欣赏一幅画一般欣赏当时的情境,接着像在描述图画一般描述当时的情境。学生对自己文章进行了升格,如捕蝉一段改为:

树上蝉的鸣叫声似乎也比以往更加的惹人心烦,几个顽童,前后追逐,手握着虫网,站在树底下往树叶下的阴凉处看,望见了,踮起脚尖,使劲扑棱着虫网,见蝉被打落在地,激动得跳起来,手里高举着自己的战利品,大声地仿佛要和全世界宣布:“我抓到了!它一定是最大的那一个!”

让学生不断涵泳自己的文字,回到当时的情景,进行情感的体验和回溯,同时不断追问自己更具体的细节,“观赏”当时画面,文章自然就会细致很多。

(二)视觉冲击感

在涵泳之中,不断“观赏”画,然后进行描绘。审美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也是有选择性的。“观赏”画面的时候也会有所选择和舍弃。但要想文字呈现的画面富有美感,能够真切动人,可以在色彩、形体、流动性三个方面有所侧重。如贾平凹《月季》中的一段文字: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此段文字描写月色,有色彩词“玉玉的”和“银银的”,有形态词“圆”多次出现。同时注意到了画面动态流动,从院子里玉玉、银银色彩到桂花树枝叶的描绘,再到桂花骨朵、天上繁星、头顶月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展现画面,但整个画面呈现流动性,仿佛一幕幕电影镜头呈现。笔者让学生诵读涵泳自己的文章,关注色彩、形体和流动性,之后选择词句进行升格。如前面写捕蝉的学生,修改语段如下:

深绿的梧桐叶丛中,阵阵蝉鸣惹人心烦。我们几个,手握着虫网,站在树下仰头搜寻着。一串串白色的光点透过叶缝照射下来,映衬着红色的网线更加耀眼。我踮起脚尖,捏着网柄,悄悄靠近夏蝉,在被发现的刹那间迅速将网兜扑了下去。黑色的小家伙被罩在网中,紧接着被打落下来……

在色彩、形体和流动性三个方面任意一个方面有所提升,画面的形象感和生动性都会提升很多。那么画面就会带给读者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就像三D动画一样呈现眼前。从审美和欣赏角度而言,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

总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方向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诵读涵泳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能够自我修正,最终实现从他觉到自觉。长此以往的坚持下来,养成良好的自我修正习惯,自己的写作能力,尤其是言语表达能力会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3][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3、5、20页。

[2]朱光潜:《谈文學》,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第72页。

(作者:景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形象
浅谈以人物形象探究文本深刻意蕴的教学
对当代书法艺术性的思考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互联网新发展形势下的军队形象传播策略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