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点质疑:学生高阶阅读思维的支点

2021-05-30 06:24金星闪
学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支点

摘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是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缘点质疑是重要支点。本文着重从预习文本和细究文本阶段如何质疑两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了“八缘点”质疑方法,为学生提供具体可施的思维训练途径。

关键词:缘点质疑;高阶思维;质疑发现;支点

*本文系安徽省“‘养育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K17049)后续研究成果。

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的核心不是单纯的指知识技能、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六个层次。其中的分析、评价和创新为高阶思维,主要指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和兴趣,告诉学生质疑处,抓住文本中的点来疑问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阅读中,不妨教给学生一些质疑发现的方法。

一、文章强调点

即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应引起我们思考。反复本身就是一种修辞,除了具有音韵美外,主要有强调、突出作用。对于具体文章内容来说,关键是强调何种意思,突出何种情感。引导学生对此质疑,往往易抓住文章中心,从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如朱自清的《春》(七上)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反复出现“盼望着”,让我们想到人们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七上)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让我们想到“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沿着文章强调点质疑,这是缘点寻找文章的关键,这是究根思维的方式,沿着这一支点分析思考,容易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文章照应点

即下文与上文相呼应的地方。它使文章首尾圆合、前后勾连、结构严谨,更能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强化感情的作用。根据照应点的位置,可以分为照应标题、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等。学生关注文章照应点,往往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如朱自清《背影》(八上)中开头和结尾的“背影”照应,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且点题。《秋天的怀念》(七上)一文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照应了前文第三段母亲生前想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未了心愿,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八上)第三段和结尾都说:“我想念昆明的雨。”首尾呼应目的何在?点明文章中心,写出作者对昆明雨季的特有情味,表达作者对昆明雨季生活的喜爱、想念之情。

文章照應点,是作者写作时有意为之,沿着这个支点思考,是发散思维的体现。即由这个照应点出发,找出文章与之相联系的地方,从而理解文章的中心和情感。

三、文章“无关”点

即文中看似与内容无关可以删去的文字,好像是闲笔,实则与内容紧密相关,揣摩起来很有意思。其特点是不大引人注意,一般人易忽视的地方,同时又是写得较细致的地方。正因如此,学生若能注意到,并有意思考,更能使理解深入全面,有助于养成含英咀华的习惯。常见的“无关点”有:一些动作的修饰语,好像“无聊”的对话,一些过渡的句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风土人情介绍,散文中的一些想象内容,等等。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九下)一文,通篇没提及“变色龙”,为何以“变色龙”为题呢?第十二段赫留金为自己辩解时最后冒出一句“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为什么说这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揣摩一下,意味深长。

沿着文章看似“无关”点深入思考文本,这是运用线性思维方式,也是逆向思维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加深对文本理解,有另类理解和发现。

四、文章突出点

即文中细写细描的地方。为什么如此细致描写?作者目的何在?自然引人深思。判断文章突出点主要看其所占文章整体篇幅的多少以及对刻画对象的描写细致度。对这些详细描写的内容需思考以下问题:描写对象的特征,与主题的关系,运用哪些手法,如何运用,效果如何。以梁衡的《壶口瀑布》(八下)为例,本文用三、四两段文字重点描绘枯水季的瀑布。先从气势上细描:“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运用比喻、拟人,写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再从形态上细写:“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通过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是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最后从声音上刻画:“它们在龙漕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运用排比、拟人、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作者煞费苦心地细写细描,意在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精神;细写形态,突出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刻画声音,表现瀑布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细写细描,抓住景物的势、形、声表现瀑布枯水季的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的特征。

沿着文章的突出点阅读思考,这是顺向思维的一种方式。能让我们在阅读中直接抓住主要方面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

五、文章矛盾点

这里的矛盾点主要指小说中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或作者遣词造句时看似矛盾,实则是别具匠心的地方。小说往往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在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会得到充分展现,抓住矛盾冲突,就能快速准确地分析人物性格,从而帮助理解小说内容及主题。所以我们应关注矛盾的起因、解决过程和结局,关注波澜、误会、意外等。不仅是因为矛盾会吸引人,更因矛盾引导我们深入思考。而小说局部的遣词造句的矛盾,应是作者有意为之,是矛盾的完美统一,往往蕴含着写作意图。如《孔乙己》(九下)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的两个词语,意在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作者的深刻批判。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七上)中“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的“毁灭”和“创造”,作者的用意是以战争的毁灭和牧羊人的创造做对比,突出创造的可贵,从而歌颂人类的伟大。小说中常用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如《智取生辰纲》(九上)中,杨志押送生辰纲与晁盖、吴用等人夺取生辰纲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是次要矛盾。抓住了这些矛盾的地方,也就明白了小说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抓住文中的矛盾点,这是对文本进行辩证思考的结果,辩证分析文章不合逻辑的地方,促进深度的阅读思考,从而发现文本的深意,寻找矛盾点是深度阅读的支点之一。

六、文章变换点

指作者写作内容较大转折的地方,如矛盾的爆发、突然解除,情感的转折、升华等。在文中可表现为写作人称的变化,人物之间态度的变化,用词的情感度如褒贬的变化等。关注这些,会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七下)开头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而到后面却又改变人称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由“她”到“你”的变化实際是情感变化,直接而迫切地与“土地”对话了。《范进中举》(九上)中运用多处对比,变换处很多,特别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称呼上,范进中举前,称范进为“现世宝”“尖嘴猴腮”,称范进母亲为“亲家母”;中举后称“老爷”“贤婿老爷”“姑老爷”,称范进母亲为“老太太”……称呼的变换,将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寻找文中变换点,这是一种求异思维。能让我们发现文中特别之处,由细微处引向深入处,领略文章别样的风采。

七、文章留白点

即文中引发联想、想象、深思的地方,有“言外之意”。正因为有“言外之意”,才引得我们不断咀嚼、琢磨、思考,并深味其中妙处。正因为有“白”,才有想象的无限可能性,才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而每个人都会在此中有所收获。前提是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力,调动我们的生活体验,发挥我们的思维水平。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九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鸡声”“月”“霜”从听觉和视觉突出诗人出发时间“早”的特点,但诗人去哪里了?没有交代,但有了“声”“月”“霜”,我们仿佛看见了渐行渐远的背影。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上)最后一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看似平淡的一句,凝聚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眷念,对童趣不再的叹惋之情,收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范进中举》(九上)最后一句胡屠户“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也是留白,胡屠户为什么笑眯眯?去哪?会干什么去了?留给读者想象。

沿着文章“留白”这一支点,进行想象和多角度发散思考,就有了阅读创造的空间。

八、文章奇怪点

即文中不合常理的地方,有强烈反差的地方,可疑、困惑之处。《卖炭翁》(八下)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正单”为何“愿天寒”?《老王》(七下)中老王为“我们”家送冰,“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种显而易见的“亏本买卖”老王为什么愿意干?《阿长与〈山海经〉》(七下)中三个反差:简笔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繁笔介绍阿长的称谓的反差;阿长对“我”的诚心诚意祝福、关爱与“我”的不满形成心理反差;“我”先前对阿长不满,因她给“我”买来“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彻底改变对阿长的态度,产生敬意,形成前后情感的反差。为什么写出这三个反差?作者先抑后扬,让阿长的形象丰满起来,给人不知不觉地留下光彩照人、新鲜可爱的印记。

寻找文章的“奇怪点”,这是阅读时进行逻辑思考,在分析比较中深入理解文本。

以上八点,是各种思维方式在语文阅读思维中的具体运用。我们可以将教材的一个单元课文整合到一起,制成质疑表格清单,用于学生自读或预习。表格栏目设置,除了上述的八个“点”外,增加“写作意图”(分点揣摩原因)“我的看法”(含评价和理由)和“单元整合发现”(分点评价和创新理解)三个栏目。“写作意图”“我的看法”两个栏目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分析”“综合”“评价”,而“单元整合发现”则是在“分析、综合、评价”基础上的“创造”。这样的表格清单,旨在引导并推动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让思维的触角不断延伸,将阅读不断引向深入,阅读思维也不断由低阶走向高阶。如下图: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时,能紧扣这些点寻根究底,对文本进行分析、综合,就会有问题,有发现,在评判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并非每篇文章都能找到这八个点,这八个点是引导学生阅读时思考的支点。有了这样的支点,就有了思考、质疑、发现的依据,有了这样的支点,阅读思维逐步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迈进了,长期坚持自然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这样的阅读评价和创作中培养了高阶阅读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星闪,张曙:《养育语文的实践探索》,南方出版社2018年。

[2]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

[3]秦娟:《高阶思维教学的关键技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作者:金星闪,广东省深圳市海旺学校语文教师、高级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吉林低碳养护技术的新支点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在高阶思维的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物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