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作品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2021-05-30 10:48:04王润
学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挫折教育苏轼高中语文

摘要:在高一语文教学中,将必修2和必修4的苏轼诗文放在一起进行整体化教学,在赏读作品中看东坡“突围”,再从古人东坡突围到今人现实突围,对高中生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应对人生挫折和困境的能力。

关键词:挫折教育;高中语文;苏轼;东坡突围;现实突围

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对待挫折,并且通过有意识地设置困难和障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会是语文的人文性最生动的体现之一,也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师的深切召唤。

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选入了苏轼的三篇作品,由这三篇作品,我们可以窥见苏轼走向旷达、实现人生突围的心理轨迹,为了能更充分地说明问题,我还补充了苏轼同时期的另一篇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在教授苏轼的这四篇作品时,除了引导学生欣赏其文辞之美,感受苏轼其才,我更注重知人论世,从苏轼诗词文中理清东坡人生突围的轨迹,从认知东坡突围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面对挫折、困境,进而完成自己人生现实中的“突围”。

一、因文识人,因人知情——从高中语文课本苏轼作品看东坡“突围”

(一)把握苏轼“突围”轨迹——感知苏轼挫折人生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解读提示:作于元丰三年(1080年)初,苏轼初贬黄州时。指导学生朗诵本词,并通过词中的主要意象来体味词人的情感。

(2)总结归纳:本词写出了苏东坡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的孤苦、凄凉、惊魂未定。

2.《念奴娇·赤壁怀古》

(1)解读提示: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被贬黄州已两年余。叶嘉莹先生曾说过,读苏轼,要读出豪迈,但不能只读豪迈,悲慨与豪迈的结合才是真正的苏轼。

(2)归纳总结:从本词中感受到苏轼豪迈与悲慨交织的矛盾心理。

3.《定风波》

(1)解读提示: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引导学生朗诵时抓住本词的关键句(抒情句),把握词人情感。

(2)归纳总结:从“一蓑”“任平生”和“无风雨”等词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4.《前赤壁赋》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写于1082年七月十六日(初秋),其中主客对话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词人思想中两个不同的层面——主:旷达、积极的一面;客:消极、感伤的一面。最终苏轼人格中的积极面战胜消极面,在逆境中保持着达观超然的心态。

(二)追寻苏轼“突围”规律——总结苏轼挫折人生

1.规律一:“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认识到挫折在人生中的不可避免性。才子名人遭遇挫折往往广为人知,或奋起抗争,或一蹶不振;芸芸众生遭遇磨难常常不为人知,或默默忍受,或无法承受。而苏轼运用自己的智慧,成功战胜挫折和磨难,其人格魅力却让近千年后的我们为之折服。

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中挫折的普遍存在;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人生挫折,自会收获不同的结果。

2.规律二:直面并战胜挫折,需要一个过程,或者经历一段时间。就像伤口愈合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一样,直面和战胜挫折也需要过程和时间。由上述诗词看出苏轼实现突围成功、战胜挫折也经历了矛盾与曲折,历时两年多。

目的:引导学生真正面对现实人生的困境时,不可急躁于一时,要适时及时调整心态和做法,慢慢走出困境,学会乐观积极面对。

二、由情及己——从古人东坡突围到今人现实突围

苏轼从政40余年,外放33年,在朝仅7年,给他致命一击的“乌台诗案”更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但苏轼最终从这样的悲剧人生中走出来,战胜了他人生中的种种挫折。著名诗人余光中就说愿意和文人苏轼一起旅行,因为他既是現实的,又是浪漫而有生活情趣的。而我们深知现实中挫折的普遍性,也深知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直面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人人都能成功突围,那么实现现实突围还需要什么呢?

(一)静思悟理——学习苏轼“突围”智慧

1.要有渊博的学识与理性的思考

拓展归纳:苏轼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儒家的坚毅执着、佛家的超脱虚无、道家的率真自然在他身上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有着积极入世的理想追求,如若不能实现,也可有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因而他能够在人生的不同境况中运用不同的思想去应对。同时,他还精通书法、绘画等,于艺术文化中汲取力量战胜挫折。

目的效果:引导学生与书籍交朋友,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文理兼修,学会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善于理性地思考问题。

2.要有淡泊的心胸和适时的反省。

拓展归纳:在苏轼人生的最后一次遇赦北归经过金山寺时,他写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貌似自嘲口吻,实际也反是他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反省,表现出他看淡人生往事的旷达胸襟。

目的效果:引导学生看淡生活中的一些琐屑之事,懂得把握事情的大原则,如吃穿用度上就不该去攀比;遇到问题和磨难,不必怨天尤人,也别自怨自艾,要学会反思和理性看待。

3.要寻找合适合理的宣泄方式。

拓展归纳:

(1)苏轼在遭遇“乌台诗案”前后,诉诸文字,记录和剖析自己当时的境况:

在《杭州召还乞郡状》,他说:“……处置后事,自期必死。”

在《答李端叔书》,他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在《晚香堂书帖》,他说:“……往往乏食,无田可耕……”

在《东坡》中,他说“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2)在被贬期间,他还不忘品尝和亲自制作美食(如东坡肉、东坡饼等),来充实自己穷困的生活,冲淡困境、挫折带来的痛苦。

目的效果:引导学生平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寻求属于自己的缓解压力、宣泄痛苦的方式方法。

4.要有家国情怀和坚定的初心。

拓展归纳:苏轼所贬之处颇多,无不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如黄州、杭州等)。这是他勤于政务、关心民生的结果,更是他爱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的体现。纵然仕途穷困,也不影响他爱护百姓、为国出力的初心。

目的效果: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和民生,要有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纵使命运不公,遇到大的挫折或磨难,也不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爱国本色。并向学生阐明:心怀天下者,亦不会轻易被眼前可能出现的挫折、困境绊倒。

(二)战胜自我——谈谈现实中的人生突围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困难,你会不战而弃吗?面对苦难,你能实现超脱吗?请说说你自己或他人的“突围经历”,谈谈你对现实人生突围的看法。

学生的思考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从当代的名人或作品中汲取力量,从当代哪些名人或者名作中看到了“突围经历”,如史铁生、霍金等。

2.从自己的身边人说起,学会观察周遭的环境、关注身边人。看到身边人的艰辛与不易,珍惜自己的现有生活,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挫折。

3.现身说法,向同学们展示和剖析自己遇到的挫折,就已经是一次战胜自我的体现,是现实人生中的一次成功突围。

参考文献:

[1]李显根:《论苏轼诗文中的“东坡精神”》,《求索》2003年第4期。

[2]钱卫清:《浅议利用苏轼诗词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年第5期。

[3]杨荣荣:《苏轼的挫折人生对中学生的影响》,《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13期。

[4]贾庆成:《挫折:智者的超越——品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

(作者:王润,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挫折教育苏轼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从善如流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4:29:00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01:10
“挫折教育”警示录:强势妈妈为何惨死儿子刀下(下)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