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写作入门的三个维度

2021-05-30 10:48:04吴惠婷
学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言论事例审题

摘要:论述文写作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结合新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部分,高一学生开始进行系统的论述文写作训练,针对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审题失误、结构混乱以及论证无法等一些基本问题,以“审题立意”为突破口,搭建“基本结构模式”框架,辅以“事例”“言论”论证——三个维度,可以让高一学生较快掌握论述文写作的要领,写出较为规范的论述文,从而奠定创作论述文佳作的优良基础。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审题;结构;事例;言论

论述文的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等储备的知识,调动各种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生的鉴赏与审美品位,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符合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创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内容,更是这四个方面整体性、融合性和创造性的一种体现。[1]可见,论述文的写作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与实现课程目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笔者对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做了一个统计:

从教材的编写内容来看,论述文写作任务的落实是有指导思想、有步骤、有方法的。必修教材学完,高一结束时,学生应该具备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规范的论述文的能力。鉴于此,笔者就高一学生论述文写作入门基础提出以下“三个维度”。

一、论述要有针对性——以“审题立意”为突破口

教材首先提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希望高一学生能够就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能够从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得到普遍意义上的结论。[2]笔者认为,写好入门之作,先不强求超越一时一事的普遍意义上的看法,而应该立足于对作文材料有明确清晰的价值判断,抓“关键词句”——把好审题立意的关口。比如我校三月份高一月考的作文题:

清华大学教授格非曾在一次大一新生开学典礼上说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学者曾经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去了美国之后,学业大多十分优秀。他们中的很多人能比较容易进入最优秀的前20%,却很难进入最顶尖的前5%行列。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还涉及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定位。如果我们把世俗的、功利化的成功作为唯一的目标,这些目标一旦实现,比如进入欧美名校、有一份稳定而待遇优厚的工作等等,我们奋斗的动力就会随之失去……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超越于一般功利心之上的真正动力,我们很难去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对于格非所说的追求成功的动力问题,作为立志要考个好大学的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从写作结果来看,本校有二成左右的高一学生审题上存在问题,有的写成了“什么是成功”“我认为的成功是怎样的”,有的变成了“怎样实现我心中的成功模样”“成功需要哪些因素”。而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是“成功的动力因素”“把世俗的、功利化的成功作为唯一的目标,……动力就会随之失去”“没有获得超越一般功利……,很难……”,换句话说,成功的动力不应该仅仅是世俗的、功利化的东西,而应该以超越世俗的纯粹的热爱、梦想为动力,或者是为了国家、社会、民族的需要,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大我”情怀。

王夫之《姜斋诗话》有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说明文章应以立意为先,准确立意是论述文写作入门的第一关,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否则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近五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也都可以抓“关键词句”来作为立意的切口,比如2015年的“言为心声”“言不为心声”,2016年的“虚拟”“现实”,2017年的“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2018年的“浙江精神”,2019年的“作家”“作品”“读者”,2020年的“个人的定位与家庭、社会的落差、错位”。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审题立意就如“名”,是正文说理的起点,其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论说文写作的质量。面对千变万化的作文材料,不妨从抓“关键词句”(作文材料中反复提到的词句或者暗示立意的词句)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命题者的意图。观点及行文表述中不要轻易替换“关键词句”,开好写作的第一扇大门。

二、论述要有条理性——搭建“基本结构模式”框架

从形成观点到写成文章,要有明确的思路,必须设想文章的整体布局——结构。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处。”论述文的结构多种多样,入门可以先掌握两种基本结构模式——并列式和层进式。笔者分别从新教材中找到相关的文本,让高一学生近距离地感知论述文的结构并强化框架印象。

并列式结构,可以重温必修上册《劝学(节选)》,该文先亮出观点“学不可以已”,接下来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来证明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分论点下,又分成“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三个并列的层次。《师说》第二段从三个并列的层次来论述“师道之不复”,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下册《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分别从“亡郑利晋阙秦”“存郑有益于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个不同方面说服秦伯退兵。同理,月考作文题“成功的动力因素”可以从“考名校、找份好工作等功利性的目标”“对理想的热爱”“对家国的责任”等方面来谋篇布局,搭建主体结构。

并列式结构指的是阐述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有时甚至是相对独立的,但这些内容并非互不相关,而是体现了观点的不同方面。层进式结构则是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层进行解释,从一个层次递进到下一个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逐层阐述,基本上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3]如《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在历数“八大罪状”时,表现为并列式结构,而在分析每一项罪状时,都是先摆现象,接着指出其错误,然后揭示错误的原因,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的层进式结构。《拿来主义》中先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本质和后果,再提出“拿来主义”,接着又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最后正面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齐桓晋文之事》中,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指出齐宣王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只是没有把仁心推广到百姓身上,接着论述“行霸道”的危害,最后又归结到“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典的论述文篇目,其中包含的基本結构模式值得好好研究和模仿。

作为初学者,写作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进行首尾呼应,观点亮于开头而应于尾,这是论述文结构安排和观点提炼表达的共同需要,也是读者欣赏的需要。读者总是希望有头有尾,首尾关照的,这样便获得了一种圆满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如《六国论》,文章发于“六国”,收于“六国”,首尾呼应,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赂秦力亏而亡”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方面阐述,严谨而周密。当然,论述文的结构不能套以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根据观点本身的特点、写作的意图、作者的写作特长而灵活变化。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基本模式,练好结构框架的基本功,将来的结构组织才能严谨缜密而又活泼灵动。

三、论述要有“血肉”——辅以“事例”“言论”论证

如果说论述文的结构是“骨架”,那如何论证则是“血肉”。“骨架”固然重要,“血肉”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积累最多的素材是人物事迹以及名人名言,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先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让学生尽快“上手”,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例证法”也叫做“以事证理”,通过对若干事例的分析来证明道理。具体地说,先摆出观点或结论,再举事例,这些事例只要是典型的,得到绝大部分人认可或官方主流媒体宣传的、有代表性的能够和观点保持一致的就是合适的。很多学生刚学写论述文,会详细地介绍人物事迹,以期丰富文章内容。

有一名学生在月考中写了如下一段文字:“远大的理想是成功的动力之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袁隆平出生于北京,打小他便目睹了饥荒给人带来的苦难,于是立志要研究农学,改变缺乏粮食的困境。六十年代,他在乡村一所学校内教书,在课余时间,他总爱在稻田里走一走,抚摸那金黄的稻穗。偶然的一次,他在照常巡视时发现了一株异样的稻谷——它的颗粒,相较于其他,饱满了许多。他如获至宝,立马将这株稻穗带回去研究。不停地尝试,不断地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钻研,始终坚持如一,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袁老成功培育出了超级杂交水稻,解决了粮食这一世界难题。”

殊不知,“例证法”的目的其实在于说理,举的例子应当力求简洁扼要,避免出现叙事冗长的毛病。笔者改写成“因为坚定的信念,袁隆平一路走来,风雨无阻,成功培育出了超级杂交水稻,解决了粮食这一世界难题,他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种建立于人类命运之上的崇高理想正是他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既简明又有说服力。因此,学生能够对事例进行概述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方法之一,要抓住主要事实,摒弃细枝末叶;其二,要善于组织文句,尤其是长句。长句修饰成分多,包含容量大,语言可以更加流畅,免去短句的琐碎絮叨;其三,在浓缩事实的同时注意对事例的分析,边叙边议或者先叙后议。笔者写了一段文字作为示范:“成功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没有对音乐由衷的热爱,贝多芬怎能在双耳失聪等重重困难下谱写出惊艳世界的交响曲?如果不是对篮球的热爱,科比怎有毅力在比赛中当场接回脱臼的手臂?如果没有对书法艺术的热爱,王羲之怎会做到入木三分,留下名传千古的《兰亭序》?因此,想要成功须有源于内心的热爱与追求。成功,犹如遥远星河中一颗璀璨的夜星,唯有热爱驱使我们一步步靠近直至摘下属于我们的星辰。”

“引证法”同“例证法”一样,是最常见的论述方法之一,即引用他人的言论来说明道理。他人的言论大致有三类:名人名言、社会公认的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格言谚语、被证实的科学定律和公理。墨子曾说:“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4]意思是:所谓引用,好比说,他认为这样,我为什么偏不能这样认为?说明引用他人言论可以有效证实自己的观点。初学者如果学会引用他人已有的深刻、精辟的见解,可以省去许多笔墨,非常有助于对道理的阐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用他人言论有三种方式:直引、摘引和转述。如一位学生写的开头部分“冰心曾言:‘创造那新大陆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脚下细小的泥沙。恰如其言,成功的定义,也不应是表面的功名利禄、流光溢彩,而是奋斗者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天地之功不可仓促,成功之业亦不能一蹴而就,追求成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需要全力以赴,需要高瞻远瞩,更需要一颗抛却浮华功利的赤忱之心作为追求成功的动力源泉。”采用的就是“直引”。而另一位学生写的“我们为何心向成功?那是对生如夏花的执着,是生活在阴沟里的人们仍想拥有的仰望星空的权利。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引导着你走向理想的彼岸,在这之前,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要有‘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的觉悟,要有‘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的追梦赤子心。”用的则是“转述”和“摘引”。

引用的三种方式要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采纳,做到适量,注重自己的分析,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议论,一边引用一边议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引用的证明作用,切忌引用太多,如果完全依靠“他人”来为你“代言”,文章就成了“语录集锦”,古人斥之为“掉书袋”。

笔者以“抓关键词句来立意”“搭建基本结构模式”“采用‘事例‘言论论证”这“三个维度”对高一学生进行了论述文写作入門指导,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每个学生的写作功底不同,优劣也不一样,除了集体辅导以外,更有待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写法点拨,以及“下水”示范,指导之后再重写,操千曲而后晓声,非练笔无以提高写作水平。论述文的写作是一项大工程,在入门的基础上,如何才能写到高分作文,还有待细分项目研究,笔者将会陪同学生继续攀登论述文写作的更高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04页。

[3]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9页。

[4]墨翟著;张永祥,肖霞译注:《墨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401页。

(作者:吴惠婷,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言论事例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三招”学会审题
他们的言论
智族GQ(2019年12期)2019-01-07 09:08:57
七分审题三分做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