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单元教学是新教材实施后的主流教学模式,如何在单元任务中设置合适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鉴赏与表达的能力是教师设计的重點。基于核心素养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情境,在任务中体悟情感,提升品味,传承文化,鉴赏创造。
关键词:大单元;任务教学;情境设计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新教材教学任务中越来越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新教材的全面使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教学实际、学生的自主学习相关联,如何在整体把握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引发其对社会的广泛关爱,进而培养其家国情怀,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改变碎片化,以整合的方式,用真实情境下的单元任务教学,使学生成为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体。这里以新教材第二单元的具体教学为例,谈谈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实施和反思。
第二单元由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和两首古诗组成,从文本特征来看,教材编排者设定了两个学习任务,即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与交流,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新闻传媒类的通讯、述评等实用类文本,了解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评价工匠精神进而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选取文学类的两首古诗展现古代劳动的美好与欢乐,挖掘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大单元教学在备课时注重整体设计,全面评估学生的实情,以单元任务群为基准,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研读的情境和任务,兼顾基础和创新,让教学呈现出发展核心素养的新理念。
一、群文阅读——体会劳动的艰辛
在设计本单元教学时,笔者以群文阅读的方法,即多个文本选取个别维度,设置大情境、大任务,让学生以自主阅读的方式解决前三篇人物通讯。基于课文较长,应给学生一节课自主预习课文,记字音,识字形,积成语,分层次,缕条理,掌握基础知识。第二课时让学生梳理人物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劳动感动中国的。笔者这样设置学习任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普通售货员张秉贵、“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都曾入选感动中国人物,研读三篇人物通讯,试想《感动中国》栏目组推选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又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劳动感动中国的?同学们自身受到了哪些感动,请就某一点谈谈你的想法及以后的努力方向。
学生在回答三个人物通过劳动感动中国时,以表格的形式汇总,一方面谈三人身上的劳动行为,另一方面谈三人身上体现的劳动品质,重点明确,相互补充,既学习了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又体会了劳动的伟大与崇高。在回答自身受到的触动时,学生都能就某一点谈到自己对杰出人物精神的推崇,如袁隆平对创新的孜孜以求,张秉贵执著的待客之道,钟扬狂热的知识攻坚。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感悟,理解了他们的“责任与奉献,辛勤与创造”,自觉继承和发扬尊重热爱劳动的美德。畅想未来时,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梦想:或传承某种手工艺,或成为某方面的精尖人才,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这样的一节课,重在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了其阅读能力、梳理能力、汇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点拨归纳,就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单元任务一。
二、合作探究——挖掘报道的角度
学生能够通过文本快速找出情感共鸣点,是基于作者对选材的大胆取舍,让读者通过典型事例和集中刻画,认识人物并掌握核心品质。第三课时情境任务重在探究报道角度:校报编辑部打算近期在“奇文共欣赏”栏目上推荐几篇文章,要求各班级积极投稿。稿件可以从推荐作品的文本特征、结构特点、选材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一面或多面的分析,写一段品评文字。请同学们把本单元的前三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学生可以在班级内分成三个小组,一组解决一篇文章,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展示,后形成文字。如第一组可以就《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结构特点:小标题的设置、典型事例的选取等角度展开讨论并成文。这种任务情境的设置与高考实用类文本的考察题相类似,学生在整体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探究作者的设计意图,领会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严谨的成文技巧。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此次任务设置的要领,有同学推荐《喜看稻菽千重浪》时,抓住了人物通讯的选材特点,重点推荐此文典型事件的选取: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种、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驳斥对杂交水稻的贬斥和选育超级杂交稻这样几个事件,集中表现人物的科学、创新、担当、进取的精神品质,蕴含着作者对袁隆平的褒扬,是一篇人物通讯的标杆之作。在推荐《探界者‘钟扬》时,学生从一个90后作者力争“要做真正能在大家心中产生触动的报道”出发,分析标题“探界者”如何引发阅读兴趣,小标题“少年”“达人”“队长”“导师”怎样和读者共情,客观地叙述事件和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又是何以触发读者情怀,从语言角度解读了此文。经过小组的讨论和代表的发言,单元任务二也能基本实现。
三、拓展实践——发掘评论的视角
本单元仅选取一篇新闻评论,在设计时应考虑它与前三篇的联系。新闻评论本身具有新闻的属性:报道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同时也兼具论说文的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阐明意义。设计本文教学任务时就要找到与前几篇的相通点,既要学习从新闻事实中提出观点,又要学习如何合理评论且引导舆论。情境任务是这样设计的:《开讲啦》栏目组邀请多位劳模为我们解读了工匠精神:超级计算系统研发部的孟祥飞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高级技师秦世俊认为工匠精神指引我们攻坚克难不断钻研;“排爆专家”王百姓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本文所说的工匠精神又是什么精神呢?它又是如何“雕琢”时代品质的?请同学们用本文的评论手法选择适当的角度评论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身上的工匠精神。
设计的三个问题有明显的难度梯度,第一个在梳理文章后很容易得出结论,但工匠精神如何“雕琢”时代品质,需要发掘两者的关系。聂圣哲的从“中国制造”“中国精造”到“中国创造”,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在时代品质中的衍变。学生在探究此问时需要整合文中的语句,比如学生说:工匠品质是时代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把我们带入了高品质的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时代的现实力量,工匠精神是推动“品质时代”的原动力……通过思考,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就一目了然了。而挖掘三人的工匠精神,学生能举一反三,以钟扬为例,学生写道:
“钟”将显“扬”
少年时,你渴望成为“英雄”,梦想支撑着你的奋斗,与中科大无线电结缘;
成年时,你投入到植物学的怀抱,用业余时间旁听武大生物系的课程;
中年时,你毅然选择了褪去官服,当一名清贫教师,并主动申请援藏,成为名副其实的“种子达人”。
在科学的道路上,你勇当队长,在教师的队伍中,你勇于接盘,是什么精神让你处处成为先锋?
是对新事物的无限激情,是对科学的刨根问底,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是对教育的甘为人梯,是对祖国的荣辱与共!这就是工匠精神!
因为“钟”,所以你专注、钻研;因为“钟”,所以你坚持、争先;因为“钟”;所以你任劳、奉献!
通过学生的品评,可检验出学生对人物精髓的掌握程度,语言惊艳,品质总结到位,足见鉴赏素养的提升,单元任务三也能由此达成。
四、劳动体验——吟诵劳动的欢歌
对两首诗歌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以为本单元不论是实用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是对劳动的探究,虽文体不同,但主题相通。两首古诗属于对劳动场景的歌颂,相当于新闻作品中对劳动状态的捕捉和细节刻画,若是从这个角度入手,就能与前面几篇打通任务的相承性。作为古诗,学生还是以诵读为主,能结合注释,解决字词和诗意,可以安排一課时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引领学生体会日常劳作的快乐与情趣。第二课时的情境任务是这样设计的:冬去春来,百花盛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风光固然震撼,那穿梭其中人工授粉的劳动者也应是一道盛景。同学们大多数都有过授粉的亲身经历,今年,请同学们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你的亲人劳动的场景,看看他们哪一个动作触动了你的心灵,写下你的感受,也可以模仿《插秧歌》写一首诗歌颂扬劳动的崇高。
因多数学生感同身受,在描述授粉时,能够抓住劳动的艰辛去写:刺眼的阳光、脖颈的僵硬、眼睛的酸涩、臂膀的无力,有些还抓住细节描写,把家人边授粉边唠叨丰收的话语写出来,把眼里看到金黄果实的光芒描出来,手法细腻,情感动人。还有诗歌:
授粉歌
三月梨花已展姿,扬花授粉正当时。
似蝶如蜂朵朵拭,企盼丰收果满枝。
劳动处处可见,体验也时有发生,但怎样挖掘劳动的美,教师需要以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情境创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基于单元教学任务,使学生“走进去”,任务驱动让学生自觉参与,探讨思索后又能“写出来”,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总体说来,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就是对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贯通,教师在整体消化知识后对课文统一编程,设计教学思路,创设真实情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经过教学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梳理探究能力得以夯实,动手写作能力也有进步,但教师对整合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任务的设置需要多方论证,情境的安排多有随意性,新教材给教者提供了新机遇,实施之初,需要师生共同探究,走出课堂的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华伟:《用学习任务培育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年第1期。
[2]冯为民:《“进得去”与“出得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年第2期。
[3]段增勇:《群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三大保障》,《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第1期。
(作者:朱娟,安徽省砀山中学教师)
[责编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