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导向教材评价框架下的教材读写结合任务分析

2021-05-29 05:32张春青张君赞
英语学习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读后续写引言

张春青 张君赞

摘 要:运用学习导向的教材评价框架分析教材的读写结合任务,能够使任务的本质特征明晰化,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本研究首先介绍了包括教材描述、教材任务分析和教材编写理论分析的三维教材分析框架,然后运用该框架分析了外研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的读写结合任务。结果显示,该框架能够清晰地揭示读写结合任务在读写关系、活动聚焦、活动形式、学生角色、学生知识和学生思维等方面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教材分析;读写结合;读后续写;思维

引言

教材编写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隐含着编者的课程观、语言观、学习观和师生责权分配观等。因此,运用评价教材的有效工具研究教材中各类任务的设计,对促进教师将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环境有机地结合具有重大意义。虽然读写结合任务在外研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很多教师对读写关系、读写教学的意义及实施途径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实践层面也存在不少困惑(王蔷,2020)。在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念的高中英语教材陆续投入使用之际,本研究运用Littlejohn(2011)的教材任务评价表,以新教材中的读后续写活动为例,分析读写结合任务,旨在將读写结合任务的编写思想显性化,为高中一线教学提供分析思路,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

教材分析框架

国内的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缺乏与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等相关的清晰、细致的教育性指标,因而教材专家呼吁教科书评审标准的“教育性”(刘道义、何安平, 2021),即注重教材评价的学习导向。Littlejohn的评价表特别重视教材任务的学习者角色、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等与学习要素紧密相关的指标,具有学习导向特征,得到我国学者的认可与推荐(程晓堂、孙晓慧,2011;刘道义、何安平,2021)。

Littlejohn(2011)指出,一般的教材分析框架的缺点在于:第一,做出一般性的、印象式的评判,而非对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第二,暗含了对理想教材式样的假设,因此难以作出翔实、客观的描述。因而,教师难以使用这些标准分析教材并促进教学。Littlejohn(2011)建构了一个三维教材分析框架,包含三个层级:1. 描述教材的构成、教学步骤等;2. 分析教材对使用者的要求,首先将各部分划分成任务,然后进行任务分析;3. 推断教材编写的原则和理论依据,包括推断教学目标、任务选择和排序原则、师生角色、对学习者思维过程能力的要求和材料在教学中的整体角色。

具体来说,分析层级1是对教材内容的客观描述。Littlejohn(2011)提供的教材特征记录细目表包括教材种类、目标群体、包含的部分(学生用书、光盘等)和使用时长、设计特征(颜色)、材料及其获取途径在师生间不同的分配(例如练习答案和录音稿是否在学生用书中)、材料使用的路径(由他人详细指导或是由使用者自己决定)、教材分析的总量和活动顺序。本研究只简单分析材料在师生中的分配和活动顺序两项。

分析层级2是教材对使用者要求的主观分析,其实质是任务分析。Littlejohn(2011)将任务定义为“教材中让学生做的所有的以学习英语为目的的事情”。任务分析包含三个维度:过程、参与者和内容。

过程包括角色、聚焦和思维过程。其中,角色指的是学习者在课堂中的地位,他们是使用来自语篇的回应(例如用阅读理解语篇中的内容进行回答),还是自己创造内容(例如发表个人见解),还是被动接受(例如听教师的语法讲解)。聚焦指的是任务是让学习者注意形式、内容,还是两者兼顾。思维过程指的是学习者的加工能力,包括八个项目:解构语义/阅读理解、从语篇中选择信息、构建假设、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信息、重复信息、应用常识性知识、调查研究、表达个人观点/提供信息。

参与者分为个人、个人与全班和个人在课外三个类别。笔者在实际分析中发现,此分类缺乏小组合作形式,所以加上了此形式。

内容指的是学习者输入和输出的形式、来源和性质。输入形式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较长语篇,书面的和口头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组成,图表。输入来源包括教学材料、学习者、课外材料。输入性质包括虚构、非虚构和歌曲三类。由于笔者在研究中没有用到歌曲,因而在分析时去掉了该种类。输出的类别与输入相同。任务本身的设计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于语言学习最佳路径的假设,因此内容分析方式能够揭示教材任务的深层特征。

分析层级3是对教学材料编写原则的主观推断,包括推断教材的总体目标、教学材料的选择、排序的目的与理论基础、师生的角色、对学习者加工能力的要求和教学材料的总体角色等。

分析和讨论

1. 分析层级1:教材描述

本研究分析了外研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必修第一册Unit 4 Developing ideas板块的读写结合任务。教材编者认为,Developing ideas板块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有更高要求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拓展与深化认知和语言,因此该板块的设计是多元的,同时该板块提供的材料和素材文本有助于促进学生尽可能地表达(陈琳等,2019)。

该板块的语言材料节选自O. Henry的短篇小说After Twenty Years。Bob和Jimmy是好朋友,他们在约好20年后在纽约的一家小酒馆见面之后,便各奔东西。20年后,Bob到达约定地点后遇到一位警察,于是和他聊起自己与Jimmy的友情和往事,但Jimmy一直未能赴约。随后Bob被逮捕,进警局前,他读到Jimmy留给他的便条。原来Jimmy就是那位警察,划火柴时Jimmy发现Bob是逃犯。Jimmy没有自己动手,而是让便衣同事逮捕了老朋友。该故事以当时的美国为背景,有典型的O. Henry式小说的结尾。同时,该故事涉及“友情”这一话题,与本单元的主题一致,适合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Developing ideas板块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阅读讨论为主,第二部分以写作为主,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读后续写结合任务。此板块包含九个活动,但笔者发现活动3还可以进一步被分为两个任务(即下文中的任务3和任务4),因此本研究将此部分划分为十个任务。为行文方便,笔者将任务指令译成了中文,并省去了问题和语篇。这十个任务大致如下:

(1)第一部分

任务1:阅读O. Henry的简介并回答问题。问题1请学生回答是否读过O. Henry的小说并分享,问题2问学生是否喜欢充满惊喜的结尾,并说明理由。

任务2:阅读文章,回答Bob站在店门外的原因。

任务3:通过小组讨论为故事设想一个合理的结尾,并找出论据证明其合理性。

任务4:阅读小说结尾,还原真相,同时思考Bob看到便条时的反应,评判Jimmy的做法并说明原因,评判小说的结尾并给出理由。

任务5:小组合作演出整个故事。具体步骤包括思考和复述,选择角色并确定台词、演出。

(2)第二部分

任务6:阅读Bob入狱20年后被释放时发生的故事并回答问题。问题包括对Bob情感的推断、对故事结尾的判断和评价及理由。

任务7:再次阅读任务6的故事并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和行为的表达。

任务8:自行设计故事结尾。此任务给出五个问题,作为关于结尾的种类、是否添加其他人物、结尾发生的地点、主人公的过往经历等的提示。

任务9:写结尾。

任务10:分享自己创编的结尾。

教师用书提供了问题的参考答案并给出一个可能的结尾。由于学生用书未提供这些,教师需要考虑答案和续写结尾的展示方式,如使用PPT或学案。

2. 分析层级2:对学生的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分为三部分,笔者用“√”标示任务体现的特征(见表)。

第一部分是语言学习者要做的事情。A部分是语篇话轮角色,指学生在课堂话语中的角色,包括使用材料信息作答、运用自身经验发起回应,不含要求(例如听教师讲解)。来自学生自己的回应和来自阅读的书面回应对应的任务数相同,表明本部分确实利用了学生自身经验,即学生将自己的经历和阅读内容结合起来,发表口头和书面的见解。

B部分聚焦意义和聚焦意义/系统/形式关系对应的任务数相同。聚焦意义的任务多以阅读和讨论为主;聚焦意义/系统/形式关系的任务多以表演和写作的形式为主,而表演和写作需要学习者确定语言和语篇结构。比较特殊的是任务7,它既关注语言系统(规则或形式),又关注意义/系统/形式关系。

C部分聚焦思维过程。绝大部分任务需要依据阅读内容进行,体现在阅读理解、选择信息和重复信息三个方面。同时,绝大部分任务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常识、经验、观点和假设来完成,基本实现了教师用书中所列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目的。以任务9为例,学生除了需要阅读理解、选择和重复某些信息之外,还需要构建对未发生事件的假设,并从自己的长期记忆中提取信息,应用常识性信息,借助叙述表达个人观点。

第二部分是参与者要做的事情。任务2、4、6、7、8、9(大多是阅读任务)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任务3、4、5需要小组完成(任务3和5明确指出要小组完成,教师用书建议任务4也采用小组形式完成);任务1、4和10要求学生在班上分享信息,指令中都涉及share一词(任务1不仅要求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信息,还鼓励学生在課外阅读O. Henry的小说)。

第三部分涉及输入和输出的内容。在输入形式方面,本板块全部是篇幅较长的书面语篇输入,即作家介绍、小说主要部分、Jimmy的便条和Bob被释放后发生的事情。另外,作家介绍和小说主要部分都配有插图,以便学生理解,可以算作图表输入,也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看”(viewing)的技能要求的体现。输入来源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既有教学材料,也有学习者本身和课外的材料,体现了Developing ideas板块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除作家介绍外,其他输入部分的内容都属于虚构性质。输出部分先是以口语为主,最后落实到书面语,体现了语言学习的规律。输出部分的来源和性质与输入部分基本相同。

3.分析层级3:对读写结合任务编写原则的推断

从教材任务安排顺序和任务分析两个方面,研究者认为外研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中的读写结合任务设计凸显了以下六大原则:

(1)阅读为写作提供内容发展的线索和语言准备。Developing ideas板块提供了小说节选、原小说结尾、续写结尾等素材,其目的是持续引发学生预测、思考和学习。针对文学体裁的教学鼓励学生深度阅读原文、独立解读并在文中找出解读依据(McKay,2014),这在本板块的任务安排中得到了体现:任务按照“导入→阅读→讨论→再阅读→表演→再阅读→再讨论→写作→分享”的顺序,引导学生从意义和形式多角度反复阅读原文,寻找解读依据。这个过程会增加学生和原文接触的频率,促进语言习得,提升续写语言质量,体现以“续”促学的理念(王初明,2015)。尤其是在表演环节,学生经过口头输出后会更精准地把握原文的脉络和语言。

(2)学生在课堂语篇话轮角色中发挥主动作用。由于任务要求学生既基于阅读理解的内容又基于自身经验发起回应,因而“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并不适用。表面看来,教师似乎处于“隐身”状态,但实际上始终担负着“教材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相比之下,学生的角色更为突出,他们是任务的执行主体,需要运用自己的加工能力完成各项任务。

(3)聚焦意义的表达以及意义和形式的结合。读写结合任务既要聚焦意义又要聚焦形式。教材不是简单地将形式归结为语法和词汇,而是从记叙文本身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分析具体的语言形式。例如,任务引导学生对背景(settings)、人物(characters)和行为(actions)描写进行分析,分析、判断各类结尾,这为教师在语言形式分析环节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4)既有解构语义等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活动,也有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经验和常识等信息进行个性化思考的活动。Developing ideas板块的总体目标一方面是发展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读写结合任务不但需要学习者依据文本信息来思考和回应,还需要他们提取和运用个人经历和经验,建构假设,批判性地表达个人观点,这体现了培养思维品质的教学目标。

(5)课堂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一是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读写结合任务中,除了学生要独自完成的阅读和写作任务之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个人与全班分享,开展成对的或小组的讨论或分享。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整合信息,在已知基础上补充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拓展。二是活动的输出形式的多样性,学习者的口头输出和书面输出都各占一定比例。教材任务无论形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语言习得。要想学生最后顺利完成写作,教材编者除了要设计读写活动,还要设计口头输出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感知语篇结构、语言特征和文章主旨。

(6)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来自学习者的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模仿和内容创造是读后续写任务的两个主要特征。内容创造要求学生理解前文的人物、背景、行为和故事的进展,特别是要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对以上要素的评价。因此,学生应利用自身知识(经验和常识等)进一步建构对故事发展的假设,并在行文中呈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文章结尾处,学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用来点题或升华。

结语

本研究利用Littlejohn的教材分析框架,将读写结合任务所需的教学操作步骤及其背后的学习理论显性化。研究者发现,阅读要为写作提供内容和语言准备;学生要在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活动不仅要聚焦意義的表达,也要聚焦原文的语篇结构和特定语言;活动既要引导学生解构语义等阅读要素,又要引导其利用自身经验和常识等进行个性化的思维活动;课堂活动形式要多样;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来自学习者的信息要在续写中发挥关键作用。从分析结果来看,该分析框架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完成了对教材构成、教材任务和教材教学思想的分析之后,教师要将分析结果和教学文化语境、制度、课程、评价、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综合研判教材分析结果和使用目标语境的匹配程度,区分适合的材料和不适合的材料,据此做出有效的决策并采取行动,包括删减、调整、补充、批判等,对教学材料进行校本化的调整和使用。

参考文献

Littlejohn, A. 2011.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Inside the Trojan Horse. In B. Tomlinson (Ed.),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2nd ed.)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Kay, S. 2014. Literature as Content for Teaching English. In M. Celce-Murcia,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4th ed.)[M]. Boston: Heinle Cengage Learning.

陈琳, 张连仲, 徐浩, 等. 2019. 新编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编者谈教材——专访外研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主编陈琳、副主编张连仲、编委徐浩、基础教育出版分社社长张黎新[J]. 英语学习, (5): 4—9

程晓堂, 孙晓慧. 2011.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道义, 何安平. 2021. 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评价[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王初明. 2015. 读后续写何以有效促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47(5): 117—126王蔷. 2020.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及实施途径[J]. 英语学习, (5): 26—32

张春青,浙江外国语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副教授。

张君赞,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读后续写引言
浙江省英语新高考首考卷写作试题的评析与教学建议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从教材分析角度看剑桥少儿英语教材对儿童的适用性
借力信息技术 助力物理教学
“长话短说”栏目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基于思维导图的线性代数复习策略
提高小学低段课堂写字有效性的研究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