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2021-05-28 13:35李富民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任務。借助语文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应当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基本选择。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坚持传承、努力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把握初中生诗词学习的特点,了解初中生已有的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基础,寻找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李富民(1972—    ),男,甘肃玉门人,玉门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里的人文性其实就是指向文化。语文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传统文化的渗透。语文教材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作为载体的语文教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借助语文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就应当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基本选择。任何目的的实现都需要一个途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也不例外。近20年的课程改革,使得包括语文在内的学科教学都在追求教学方式的新颖,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矫枉过正,反而不美。传统文化有传统文化的特质,传统文化的渗透很多时候需要传统的路径,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读”应当是最基本的路径。教师坚持这一传统路径,适当结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可以让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加便捷高效。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育人方面。这里的“育人”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个层次是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形成工具性;另一个层次是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吸纳传统文化,从而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学习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时候,一般都会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众所周知,作为祖国的璀璨文化——古诗词,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在客观上给学生开辟了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空间。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诵读、怎样理解、怎样鉴赏古诗词,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深刻地体会古诗词的文化。这种体会古诗词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所接触的是传统的文化载体,所感受到的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二是学生所经历的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是基于传统文化载体,通过最朴素但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读”来实现的。这两个好处是同时发生的,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学生获得这枚“硬币”时,其也就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润。进一步讲,有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的精神成长也就得到了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而文化传承应该首先传承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传统文化渗透的最有效路径,应当是具有现代意义、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的“读”。这里所说的“读”,不是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不是指学生的重复阅读,而是契合传统文化载体内涵的读。

仍然以古诗词为例,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会在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就使其接触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孩子这个时候对古诗的记诵,还谈不上真正的学习,这只是一种重复与记忆。因此,在将经典的古诗词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领略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去有感情地读,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古诗词。只有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才能发现蕴藏在古诗词中的古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这首诗虽然不长,只有区区28个字,但是意境非常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古诗词里面写“秋”的非常多,而中国古人又有“悲秋”的传统,进而让学生思考《天净沙·秋思》的情感基调。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没有将现成的答案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选择了一个最基本的教学方式,那就是让学生去读。

最初层次的读,应当是建立在对诗的基本理解上的读。这就要求学生在读诗的时候,首先要理解诗的字面含义。很显然,《天净沙·秋思》这首诗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后面的夕阳和断肠人。最初,学生认为这只是秋天的一些事物的堆砌;在经过一番仔细的思考之后,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这个发现正是在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通过诵读发现,这首诗看起来只是一些秋天的事物堆砌而成的,但是这种事物的堆砌却恰到好处,尤其是那些词语的使用颇有深意。于是学生对诗的理解进入了第二个层次。

深层次的读,是解意的读。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当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到枯、老、昏等字上时,学生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此时,学生的读也就有了意境。在课堂上,笔者发现,学生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在读到枯、老、昏这些字的时候,会加重口气。这实际上意味着,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传统文化在学生的血脉中又融入了一点。

最深层次的读,应当是走入诗境、浑然一体的读。《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简洁、丰富而意境深远,在多次阅读之后,学生的语感也就更加完整、准确,他们在诵读的时候,也就自然能够在大脑中勾勒出文字所描述的景象,从而真正走入其中。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渗透的过程。此时,教师可以将与“秋”相关的一些古代诗歌或现代诗歌呈现给学生,达到互文解读的效果,让学生对秋的意蕴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反思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想强调的是,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坚持传承、努力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把握初中生诗词学习的特点,了解初中生已有的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基础,寻找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途径。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让学生“读”,这原本就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选择,无论教学理念怎样更新,教学手段怎样优化,语文教学中的读总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创新学生读的形式,如互文解读,就是一种非常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的阅读形式,因为是互文,学生有了比较的空间,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在理解之后再去读,往往就能读出新意。这时,不需要教师刻意讲解,传统文化就在学生比较与读的过程中自然地渗透进去了。

参考文献

[1]郑新丽.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选编分析——以七、八年级为例[J].语文建设,2018(17):4-9.

[2]吴荣永.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88-89.

[3]蔡沐芬.刍议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教书育人,2016(26):71.

[4]吴军兰.论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J].课外语文,2014(18):50.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